孩儿立志出乡关

标签:
文化 |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文载道,诗言志。这首诗,就是一首言志诗,当然,诗也不仅言志,也记事、言情,不提。这首诗,很有名,谁写的?——是毛泽东写的,但又不是!
这不是废话吗?怎么个意思?
哎,不着急,渔父这么说,自有道理,并不是故弄玄虚。说是毛泽东写的,是因为毛泽东确实写过这首诗,说不是,是因为这首诗的原创作者另有其人,毛只是借用,稍稍改动,严格来说,当然不能“算”毛的作品,所以,很多《毛主席诗词》也就没有收录。
但是,渔父关注的,往往不在诗词本身,那是诗词鉴赏,渔父更感兴趣的,是诗词背后的故事。我们讲,毛泽东也是人,也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就这首诗来说,它是青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写给他父亲的,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离开韶山?为什么写这首诗?而且写得那么决绝?这背后到底发生过什么?这些,对于研究毛泽东的人生轨迹、思想变化,非常重要。
所以,闲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1910年秋,毛泽东面临人生命运的重大抉择。
这一年,毛泽东17岁,虚岁18,在当时的湖南农村,是标准的成人,按照当时农村的规矩,毛泽东作为毛家的长子,娶妻成家,帮助父亲打理家业,整治田产,经商做买卖,等等,才是“正经”的人生努力方向。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就是这么想的。
毛顺生是上世纪中国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湘军当过兵,见过些世面,为人精明,勤俭,又有些自私、贪婪和专制,在他的操持下,毛家置了几十亩田产,兼做大米生意,在韶山冲方圆几十里,渐渐算是有名的“大户”,家业大了,毛顺生急需要帮手,为此,他已经为毛泽东做好了安排,准备派他到湘潭米店当学徒,将来好接班。
但是年轻的毛泽东可不这么想,对于父亲给他制定的人生框架,毫无兴趣,他的志向,早已不在韶山冲。
年轻的毛泽东,酷爱读书,在劳动之余,喜欢思考,六年的私塾,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国学底子,这期间,他接触到了《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后又接触到一本列强瓜分中国的时政小册子,开篇第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深受震动,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当时的中国,正值清末,国家内忧外患,千疮百孔,风雨飘摇,老百姓能有口饭吃、能活着,就不错了,就这,往往都成了奢望。穷人的悲惨命运,让毛泽东深为同情,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总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但又说不上为什么。
1910年,湖南发生了一件大事儿,这件事儿,对青年毛泽东的震动和影响非常大。
这一年,向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的湖南,居然发生了严重粮荒,米价飞涨,老百姓活不下去,发生了饥民暴动,长沙严重骚乱,波及多地,在这场大骚乱中,很多人被官府枪杀、砍头示众,非常血腥,其中韶山的领头人彭铁匠,也在这次事件中被官府逮捕杀害。
人民的悲惨命运,激起青年毛泽东的强烈愤慨,强烈的正义感,驱使他无法将自己置身事外,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做点什么,为此,他必须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救国救民之道。多年以后,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里,有这么一句讲话:“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这种救国救民的思想,是毛泽东为之奋斗一生的动力,贯穿其一生的。
人,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想法之后,世界就变了,经表哥文运昌推荐,湘乡东山学堂正在教授新学,毛泽东作出决定——外出求学!
毛泽东一旦作出决定,那是很难改变的,这一点,倒是跟他父亲毛顺生非常相像,这一来,父子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在父亲毛顺生的眼里,作为长子就应持家创业,家里有几十亩地,到米店当学徒,将来做米店老板,摆明的“正道”你不走,偏要对着干,这个“石三伢子”真让人伤脑筋,这让毛顺生既生气又伤心。
对于自己的父亲,毛泽东的心情是非常矛盾和复杂的。父亲就像韶山,养育了他,但是又比较闭塞、落后,他必须跳出去。
一方面,毛泽东敬重自己的父亲,这是可以确定的,这个家几乎就是毛父一手撑起来的,跟许多农民一样,毛父一辈子勤俭治家。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父亲的严厉、以及固执得近乎专制,毛泽东又很反感。除此,在毛的内心,也许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感情因素,那就是,在毛泽东矇眬的意识里,人民之所以贫穷,跟封建地主这些势力不无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那次骚乱中,他父亲一车粮食被饥饿的乡亲们一抢而光的时候,他一点也不同情他父亲的原因。可以说,不知不觉,在阶级立场和阶级感情上,毛泽东选择了他父亲的对立面,这一点,估计就连毛泽东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跟天下所有父子之间出现矛盾一样,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母亲来调和。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个善良的女人,信佛,经常接济穷人,毛泽东受其影响很大。关键的时候,母亲坚定地站在了儿子毛泽东一边,最终,父亲毛顺生不得不让步。
经过“斗争”,毛泽东赢了,但是真要离开、到广阔世界闯荡的时候,毛泽东的心情又是复杂的,既有不舍,又有作为长子的愧疚,父子间的不愉快,就像横在他们中间的一座山,第一次作出人生重大抉择后的那种责任感,他觉得,他应当有所交代——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原诗出自日本明治维新志士、著名武士西乡隆盛,当然也有说此诗亦非西乡原创,尚有其人,这里就不提了。
毛泽东抄录的这首诗,改动了两个字,将原诗的“男儿”改成了“孩儿”,“死不还”改成了“誓不还”,用意还是明显的,以示敬重,表明心志。
写完,毛泽东将这首诗夹在了他父亲的账本里,然后,在一个秋日的早晨,挑着行李走出了韶山冲。(注:毛泽东手抄的这首诗,一直被文家保留,建国后得以示人,题目“《改诗赠父亲》”为补题。)
从韶山走出的这位青年,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界正在等待着他,而他,又将有怎样的经历呢?
下首诗再聊!
江南渔父
2022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