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商
(2022-06-26 22:44:54)
标签:
文化 |
苦商
中考成绩出来了,小姨的孙子很可惜,8分之差,与二中失之交臂。这个成绩,显然是不够理想的,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只是,失落最大的,可能还是小姨。从小到大,小姨对这个孙子花在(课外)教育上的投入,不计成本,少说也在十万以上,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只要能补的,都补,而且,有的还是“一对一”的那种,这种巨大的投入,和回报之间,落差确实不小。
所以,这么看来,校外补课,确实应当取缔,只是,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除了惋惜,也终究不敢多问。
有时候想想,现在的小孩子吧,什么也不缺,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不缺爱,智商、情商都不低,很多家庭为了教育,倾注心血、倾尽全力地投入,收获却往往并不尽人意,那问题在哪呢?
我想,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其中是不是存在这么样一个原因:现在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条件变好了,小孩子万千宠爱于一身,别说打骂了,平常连批评父母都要考虑再三,怕小孩子受委屈,想不开,会怎么样、怎么样,多数还是独生子女嘛,对不对?有没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普遍不普遍?恐怕不在少数吧?
一句话:现在的小孩子很多是不能吃苦的、不能受委屈的!什么事儿父母都安排好好的,总是哄着,怕小孩子生气、不高兴!
这样教育是有问题的,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到了社会上是要碰壁的,是要出问题的。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中国,相当普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里,曾专门对这一现象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结论很悚人,但确实有一定道理。
那怎么办呢?
渔父不是什么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渔父也没有办法,但是,能不能引入一个概念呢?在“智商”、“情商”之外,能不能增加一个“苦商”?能不能吃苦?吃多大苦?考察小孩子的意志、毅力。
用什么指标考察呢?比如:是否热爱运动?每周运动几次,每次多长时间?这是一种;对于脏活累活,是个什么态度,比如打扫卫生是否积极呀?有没有挑三拣四、消极怠工呀?等等。
很可惜,中国的学校教育,几乎全部是知识类教育,这种“吃苦教育”,学校是缺失的,大部分家庭也没有这个意识,很多人从来就没有苦难磨砺的经历,人说“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磨”,真正的人才,“苦商高手”,都是磨出来的。
江南渔父
2022年6月26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