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豌豆到红楼
(2022-05-01 21:30:44)
标签:
文化 |
从豌豆到红楼
豌豆上市了,母亲打电话,让我们去取。
好家伙,不是一小袋,不是一篮子,而是一大麻袋!母亲说了,剥了放在冻柜里,不会坏,不用担心疫情啥的。
那就剥呗,剥呀剥,剥了好久,也不见少,跟妻有些麻头,这么剥太无聊了,也累,怎么办?于是打开手机“喜马拉雅”,听听《红楼》吧,两个人都熟悉,有故事,有解读,还有音乐,挺好。
《红楼》读过很多回了,不敢说自己就一定懂,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有些体会倒是真的,故事内容不去说它,怎么个读法,有些自己的想法,觉得蛮有意思。
第一种读法,爱情宝典。
毫无疑问,《红楼》写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恋爱纠葛,一批痴男怨女,儿女情长,把它当作古代言情小说来读,有没有问题?一点问题没有!
第二种读法,百科全书。
《红楼》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还有美食、茶道、服饰,以及中医养生、戏曲文艺、建筑园林,等等,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完全是一部百科全书,当作“闲书”来读,丰富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也很好。
第三种读法,处世哲学。
《红楼梦》里,有家长里短,有人情世故,有世态炎凉,可以当作一部人生(社会)写实小说来读,体验体验处世哲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
第四种读法,社会批判。
《红楼》通过一部家族兴衰史,揭露人性的压抑、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典型的社会批判小说,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灭亡的必然规律。
有意思的是,这四种读法,正好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看渔父说得有没有道理。
十几岁的时候,少男少女们情窦初开,很显然适合第一种读法。到了二十几岁的青年,兴趣广泛,更多关注第二种读法。三十几岁,有了一定社会阅历,了解了生活的不易,这时候读《红楼》,可能更多感受到第三种读法的涵义。到了四十以后,阅尽沧桑,再读《红楼》,恐怕更多感受到的,则是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同样一部《红楼》,不同的人读、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读,都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也正是《红楼》这部经典的魅力所在。
而更让人惊奇甚至惊悚的是,《红楼》,还有第五种读法,而且,也完全自成体系、自成逻辑。这就是——
第五种读法,亡国血泪。
一部《红楼》,透着深深的悲哀,这种悲哀,到了“字字泣血、句句含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骨如山忘姓氏”的地步,这种痛,显然就不是家族兴衰那么简单了,而是大明的亡国之痛。
对照明末清初的一些人物事件,再来看《红楼》,会发现里面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命运结局等等相当吻合,用这个视角来解读,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比如:黛玉的“还泪”、“葬花”,就绝不是“痴情”这么简单了,贾宝玉不愿读书博取功名也好理解了,秦可卿为什么暴毙,王夫人为什么要赶走晴雯,以及宝、黛、钗一系列人物的命运,作者为什么一定非要如此安排,等等,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有没有证据呢?直接证据当然不可能有,即使一般的文字证据,像“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之类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有,那这部书也早就没了,原因很简单,清朝残酷的文字狱,所以,作者(注:曹雪芹不是第一作者)只能将全部心血,化作隐语,一部情书横空出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人人以为得其三昧,实则看透一层,下面还有一层,作者最真实、最隐晦的用意,则被深深地埋在最底层。
作者的手法,用的全部是暗示、隐喻、影射,比如:“红(朱)”对“青(清)”,“(清)风”对“(明)月”,等。最关键的一把钥匙,渔父认为,是“通灵宝玉”,口中含玉,暗指“玉玺”、政权,由此推演,可以得到全新的解读,以后有机会,渔父也想试着专门来写这一序列的文章。
有人要问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嘿嘿,这可不是渔父首创,早在民国初年,蔡元培老先生代表的“索隐派”就已经提出过这个观点,并不新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边读,一边验证。
当然,《红楼》是一部旷世奇书,“红学”也是流派众多,上面说的这第五种,也只不过是其中一种读法,没必要争绝对的谁对谁错,或者陷入作者所处的历史悲情当中,这些都不可取,只要读得高兴,有收获,无论哪一种读法,都是极好的。……
“剥了多少啦?”妻一声喊,吓了我一跳,糟糕!正在红楼梦中游,未知世上有青豆,不,扁豆,不是,豌豆,依然还有不少,“快了!”我得抓紧了。
江南渔父
2022年5月1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