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知我罪我说孔子(下)1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千年疑案
少正卯其人,据说是鲁国一位大夫,“少正”是官职,“卯”是其名。
孔子杀少正卯给出的罪名,有五条:“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即少正卯属于内心险恶,能言善辩一类的意见领袖、大V,这样的人必须防患于未然。有关证据,我们放在后面去说。
用今天的眼光看,孔子杀人这件事儿,对错当然一目了然,无需置辩。
但是,这是现在。放在过去,本来不算个事儿。
原本,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杀一个妖言惑众的奸人,天下清平,挺好的事儿,没人质疑,也没人怀疑。
可是这个事儿发展到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升,开始出问题了,而且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
因为一旦你的思想跟主流不合拍,人人都可能被扣上“少正卯”的帽子,也就人人自危。
所以,这个事儿,绝不仅仅是一桩刑事案件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历史学术问题,还是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这,也是孔子引起后世几千年争议不休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这个事儿一直到了南宋,终于有一个人第一次公开站出来,表示质疑,谁呢?就是被公认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朱熹这个人,渔父对他并没什么好感,不过朱熹这个事儿,客观上讲,它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也有着不小的积极意义在里面,只不过,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因为朱熹,孔子杀人就由铁案,变成了疑案,从此以后,有人相信,有人坚决反对,各不相让,一直到今天。
说个梗。
1922年,北大,梁启超受邀到北大演讲,梁启超演讲的主题,是批判北大新锐教授胡适的新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胡这部书在学界名气不小,比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要早十几年,胡在这部书里就提到孔子杀少正卯,梁则老实不客气地予以推翻,并说胡太“幼稚”,胡当时就在现场,很有点尴尬。当时梁启超50岁,胡适31岁,一位学林前辈,一位后起之秀,都是引领中国学林界的两位“宗师”级人物,在孔子的问题上,也是各执一端,遑论一般人喽!
那么,这个事儿,争来争去,到底有哪些意见呢?
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孔子他老人家杀人了,但是杀得对、杀得好!——这是肯定说兼维护派,持此观点的人,主要以过去统治层为主,不听话,扰乱纲纪,少正卯就是下场!利用这个案件来打压言论,是再好不过了。
第二种:孔子杀人了,但是杀得不对!——这是肯定说兼批判派,以自由派人士为主,如胡适。
第三种:认为孔子不可能杀人,这个事儿纯属捏造,子虚乌有,连少正卯这个人都是虚构的。——彻底否定说,如梁启超。
第四种:认为孔子是“诛”不是“杀”,“诛”,只是责备一下下,批评一下少正卯同志,云云。——我去!太雷人,这里不讨论。
很显然,第二和第三种观点最为对立,这里,姑且把第二种意见作为“控方”,第三种意见作为“辩方”,咱们继续往下走。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刑事案件有罪无罪,关键看两点:
1、案件事实是否清楚。
2、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而很有意思的是,在“孔子诛少正卯”这起案件上,“控”、“辩”双方,似乎更看重立场。比如控方说,孔子是反动社会的总代表,表面君子,实则虚伪,是扼杀思想言论的肇始者,等等;辩方怎么说呢?辩方说孔子是伟人,是圣人,温、良、恭、俭、让,“子为政,焉用杀?”孔子杀人,怎么可能嘛,你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
我坚信他是好人,所以他不可能杀人;我坚信他不是好人,所以他一定杀人。他是道德完人,所以他不会杀人;他是政治家,所以他会杀人。这就属于典型的“立场论”和“身份论”,这样的争论,当然毫无意义。
所以,对这件事情的判断,只能抛开政治成见,按照刑案的审判标准,一一查证,不过这样一来,过程就会很长,不是渔父的《聊史》所能承载的。
那么,只能长话短说,直接上菜,说一下渔父对这件事儿的结论。
这件事儿,基本不可信,原因是证据不足。
“孔子诛少正卯”这么大的事儿,《左传》居然没有片言只字,这是很难想像的。这件事儿的最早文献证据,却是距这个事儿足足200多年之后、战国时期的《尹文子》和《荀子》,载于《尹文子·大道下》和《荀子·宥坐》,两篇文章高度雷同,基本可以认定,《尹文子》是目前可以看到的第一证据。
《尹文子》和《荀子》并不是历史文献,而是属于先秦诸子思想类著作,这倒也罢了;关键是,尹文是200年多后战国时代的人物,《左传》无载的事儿,他是怎么知道的呢?这是其一。
其二,证据本身有硬伤。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认为证据越多越有说服力,其实不然。美国辛普森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辛普森案的众多证据里,有一双血袜,而这双血袜最终被证明系伪造,加上警方其他错误,辛案最终被推翻,轰动一时。
回到正题。
在《尹文子》中,孔子诛杀少正卯列举了很多理由,其中一条是“子产诛邓析”。问题是,子产、邓析跟孔子都是同时代的风云人物,子产在郑国长期执政,跟齐国晏子一样,威望极高,连孔子在当时都只能仰望之,说他是“古之遗爱”;邓析呢?邓析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属于法家先驱,如果跟孔子作一个对比,孔子属于维护周礼的守旧派,而邓析则属于以法代礼的改革派,思想非常前卫。子产公元前522年去世,邓析则是21年后被郑国执政姬驷歂所杀,这两个人,孔子是不可能搞错的。那么,合理的解释,只能推测是后人杜撰!
其三,退一步说,如果真有像邓析这样的少正卯这么个“闻人”,他的学术思想甚至超过孔子,那么,他的思想呢?属于哪家哪派?不知道,先秦诸子文献里找不到一星半点少正卯的话!怎么解释呢?
到此,本案基本厘清,案件的由来,始于《尹文子》,《荀子》转抄,《孔子家语》进一步加工,最后司马迁写进《史记》,被后世的统治层加以利用,广为传播,形成定论。
从此,孔子就有了另一个形象:杀人的孔子。
好了,少正卯案总算告一段落。不过,孔子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接下来,孔子的政治生涯将发生重大转折,孔子不得不再次离开鲁国,而且,一去就是14年,到底什么原因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