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知我罪我说孔子(上)2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走近孔子
说到孔子,中国人实在是太熟悉了,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号称“学生三千、贤者七十二”,官方最高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等等。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号称中国史上第一位老师(渔父:不够严谨),
这些年呢,国学热重又兴起,包括《论语》在内,《道德经》、《周易》、《弟子规》等等之类的电视节目非常流行,尤其是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很是红火过一阵。那么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孔子再次受到人们的追捧,“祭孔”时有所闻。
就连老外,对孔子也不陌生,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这些地方,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满世界开花的“孔子学院”,对不对?只是效果如何就不知道了。
总的来说,似乎孔子很受欢迎,这么个印象。

(曲阜孔庙晨辉)
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景象,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断,放到整个历史过程去看,却又完全是另外一番光景喽!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孔子先被称为“君子”,然后“圣人”,最后封神,成为“教主”,长期高高在上,被奉若神明。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甚至东亚、东南亚,每个县都有孔庙,既是祭孔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学宫,文人学子,都在孔子思想的教导下成长。就是私塾,一般也都会有孔圣人的牌位,学生上课前第一件事儿,就是拜孔。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描写过这样的场景,只不过孔子的牌位,代之以匾和画而已。
不过,历史进入辛亥G命之后,画风突变,孔子光环不再,非但不再,更被作为旧社会的总代表,遭到连篇累牍地抨击、批判,“五四”打倒孔家店,文G有“批L批孔”,等等,一度被扫入垃圾,斯文扫地,孔庙也就所剩无几了。同样一个人,不同的时代,际遇天壤,让人唏嘘感叹!
即使是现在,社会已经走过“尊孔”时代,也走过“反孔”时代,人们对他的态度,也依然并不相同,赞成者有之,反对者同样不少。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要解开这些谜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走进春秋时代,跟随孔子的足迹,去了解真实孔子的一生。
我想,还是先从家世聊起吧——
曲折家世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是鲁国人,山东有曲阜孔庙嘛!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等等,这些基本信息,大家都比较熟悉。
然而,孔子的家世、身世,来龙去脉,真正了解的人就不多了,内里有很多的曲折。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里,讲了这样一个细节故事:
孔子晚年的时候,生病了,而且病得比较重,学生子贡过来看他,孔子很喜欢这位子贡,听说子贡来了,就勉强拄着拐杖,倚门而立,迎接子贡,对子贡说:“赐啊,你怎么这么晚才来看我啊!”(渔父:子贡姓端木,名赐),接着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什么意思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啦,没有人奉行我的主张;我听说夏人死后,棺材停放在东厢的台阶上,周人停放在西边,而殷人则会停放在堂屋的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看来我很快就要离开人间了,而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73岁,七天后就去世了。在他死之前,
关于孔子的家世,《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得非常详细,篇幅所限,这里简要择述。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宋国又是殷商王族后裔,这个事儿说起来,就非常久远了。当年武王伐纣,殷商人战败,后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微子死,微子的弟弟微仲即位,微仲后人中有一位叫“孔父嘉”,在宋殇公时期任大司马。
孔父嘉这个人请注意,他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包括所有殷商王族,都是“子”姓,孔父嘉,实际上是“子嘉”,字“孔”,称“孔父”。
孔父嘉和宋殇公,不幸跟同一时期我们前面讲过的“春秋第一霸”郑庄公是死对头,死磕,原因无非一个,郑庄公手上有个“王炸”——公子冯,公子冯对宋殇公是个致命威胁,所以郑、宋之间十年打了十一仗,结果基本上都是宋国这边惨败。最后,宋国另一位权臣太宰华父督,发动政变,杀了孔父嘉和宋殇公,迎立公子冯,宋、郑走向友好,宋国此后有了几十年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一直到“南宫长万”事件。
所以,孔父嘉的被杀,完全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左传》出于尊孔,丑化华父督,说华父督盯上了孔父嘉美貌妻子云云,将政治问题作风化,是不可信的。
孔父嘉之后,到了孔子三世祖孔防叔的手上,孔氏在宋国已不能立足,于是迁往鲁国避难,孔防叔的孙子叫“叔梁纥”,叔梁纥“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是鲁国有名的勇士,这位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历史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和同情的女子——孔母颜氏
叔梁纥到了晚年,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吧却是个跛子,无法继嗣,所以叔梁纥就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个小女儿叫“颜徵在”,虽只有十六、七岁,却很有见地,嫁给了叔梁纥,两人在尼丘山居住并生下孔子,孔子因此字“仲尼”,名“丘”,孔子就这样来到了人间。
上面这段话,出自《孔子家语》,但是结合《史记》,细细推敲,我们其实会发现背后让人辛酸的一些事实:
第一,孔子的母亲,有名有姓,“颜徵在”,而这在春秋时代是不可能的,那个时代,妇女只有姓而无名,所以《史记》称“颜氏女”并非不知道名字,而实在是没有名字!《孔子家语》这么说,不难发现是有后人粉饰的成分在里面的。
第二,老夫娶少妻,叔梁纥本人地位并不高,不过是“士”,贵族里最低一级,以叔梁纥的条件,求娶颜氏,可以想见颜氏的社会地位应当是相当卑下的。
第三,“颜徵在”本人在孔家的地位,甚至连“妾”也算不上,这在当时,贵族与非贵族阶层通婚,是严重不合礼仪的,故《史记》有“野合”之称。“野合”历来有多种解释,渔父认为,在那个时代,以“颜徵在”的卑贱地位,通婚、生子是不允许进孔门的,这也是为什么两人会在尼丘山居住并生下孔子的原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