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中)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侠客行》
写下这个小标题,估计很多人会懵圈:不是在讲老子吗?怎么蹦出侠客来啦?
呵呵!“聊史”嘛,怎么顺溜怎么来,没有固定套路,渔父觉得这样才有意思,逍遥派,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尤其是讲老子,又是《道德经》,已经够吓人了,再板着个脸,会把人吓跑的,哈哈!
开个玩笑。那么,为什么讲《侠客行》呢?毫无疑问,肯定是有原因的。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天龙》、《射雕》、《笑傲》三部,公认是最好的(渔父也这么认为),跟这三部相比,《侠客行》无论思想内容,还是文学艺术,都排不上号。
但是,有意思的是,《侠客行》的故事,恰恰能够拿来,解读《老子》现象,渔父认为再合适不过。
下面,就先聊一聊金庸大侠在《侠客行》里,到底给我们讲了什么故事——
说南海有个侠客岛,因岛内石窟刻有李白《侠客行》一诗而得名,龙、木两位岛主乃武界高手,意外发现洞内石壁上的诗作,竟隐藏着绝世神功,却无法参悟,同一句话、同一个字,居然可以多种解释、多种演绎,而每一种解释、演绎,又导向完全不同的神功体系,似乎都能行得通,又似乎全都似是而非,两人越参详,越是迷惑,无法判断到底谁是正解,于是遍邀天下武林高手,上岛研究。
当然,金庸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悬念,所有上岛的人全都有去无回,一时整个武林为之震动,侠客岛成了恐怖岛。
而其实,所有上岛的人,一切平安,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去,原因就是全都被洞内隐藏的神功所吸引,似乎都有心得,但是一交流,却发现彼此的见解分歧、争议太大,根本就没办法统一。
故事的最后,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少年叫石破天,发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秘密,破解了其中奥秘,成为绝世高手。
以上,就是《侠客行》故事的大概内容。
那么,讲《老子》为什么会提到这个故事呢?那是因为,在《老子》的世界,存在着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形。
《老子》版《侠客行》
《老子》版本之芜杂,在学术界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自打《老子》一书问世以后,几千年来,经过多少人传抄、校订,多少人注解,没有人知道,到底哪个才是“正版”?哪个才是真正的《道德真经》?也没人知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里面的原因,一个是《老子》探讨的是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纯哲学问题,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达到相当、相当高的高度了,以至于几千年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后人只能在它下面匍匐前行,“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再一个,因为是哲学问题,里面有很多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比如“道”、“名”、“无”、“有”等等,本身就已经很难懂了,又通篇都是辩证法,一句话里面,通常是正反两说,“正言若反”,但又不是纯粹的辩证法,它有所侧重,所以,同样一句话,老子的本意到底是赞成哪个、反对哪个,不同的人,理解起来经常会大相径庭。
第三,广泛传抄,各有取舍,很难保证里面没有各派各家的“私货”,所以版本极其芜杂。
第四,思想门派的流变,因为对《老子》路径的不同追求和理解,道家后来又分好多派别,什么黄老学派、玄学、修真派,等等,各派自成体系,各有各的版本和解读。
所以,几千年来,《老子》各个版本大行其道,各自发展,没有任何一个版本或流派能够一统江湖,那叫一个乱!这个情形,不就是《老子》版《侠客行》吗?
当然,金庸的《侠客行》对于解经注经持的是否定态度,“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这么个意思。渔父虽是金庸铁粉,但是,在这里,渔父对于这个观点却是不赞成的。
一部经典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人,解经注经虽然鱼龙混杂,但却能够融入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需求,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对此应当是持鼓励态度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侠客行》就是一部普通武侠小说,写着好玩,咱们也别太较真了。
《老子》一二三
今天通行本《老子》,一般都是“王弼本”,或者“河上公本”,何为“王弼本”、“河上公本”,我们后面再说。
通行本《老子》上下两篇共81章,上篇是《道经》,37章,下篇是《德经》,44章,所以通行本《老子》又称“《道德经》”。
但是,严格说起来,《道德经》并不等于《老子》,为什么呢?
因为《老子》在它最开始的时候,是无所谓《道经》和《德经》之分的,这种分法,是后来才有的,所以,称“《老子》”,才是比较规范的,“《道德经》”只是习惯性叫法。
除了“王弼本”和“河上公本”,还有“严遵《老子指归》”和“傅奕本”,合称传世通行本中的四大体系,其中“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影响最为广泛,前者多为文人学士所喜好,后者则为道教人士所推崇。此外,唐代“景龙碑本”等版本也有相当影响。
而最近几十年,随着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竹简本、北大西汉竹简本等一批古文献资料的问世,《老子》研究再次掀起空前热潮。
好玩的是,虽然《老子》“新版”不断涌现,但并不意味着以前流行的“老版”就淘汰了!
为什么?
因为每一套版本,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各成体系,各有侧重,谁也不能轻易否定谁。所以,讲《老子》的人,非常麻烦,必须首先声明,讲的是哪一种版本,否则,就会驴唇不对马嘴。
除了《老子》自身版本以外,古往今来,注解《老子》的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如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有《解老》、《喻老》等。20世纪以来,《老子》译注本同样非常繁多,此处推荐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中国在过去,习惯上将经典文献称为“经”,解释经书的文献,则称为“传”,那么,几千年来,《老子》经书的版本主要有哪些呢?
《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老子》主要版本,这里介绍六种:
1、郭店楚简《老子》——目前最早版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楚墓出土三种《老子》摘抄本,专家认定,墓主人入葬于战国中期,大约公元前300年左右。郭店《老子》书写于形制各异的甲、乙、丙三组竹简上,这是迄今为止所能看见的《老子》一书最原始文本。郭店本2046字,内容仅为传世本的五分之二,不分章,次序和文字与通行本有较大差异,思想上也并不激烈抨击儒家的“仁义礼”观念。
郭店本占一个字“早”,所存样貌最古,但是因为它所出土的那个墓此前多次被盗,所以郭店本很可能是劫余幸存之物,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少的部分是被盗造成的残缺,还是在它当时原本就这么多,后来慢慢添加才形成今天的《老子》的呢?
从经文内容上推测,郭店本应当是较为完整的古抄本。这既符合上一章我们关于“《老子》一书非成于一时一人”所做的结论,也再次证明今本《老子》夹带了后人很多的“私货”。
2、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最珍贵的古本!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两种抄本内容大体相同,甲本不避讳“邦”字,抄写年代应在刘邦称帝之前;乙本避讳“邦”字而不避汉惠帝刘盈之讳,其抄写年代应是汉初。甲、乙本皆分二篇,不分章次,乙本合计5467字,两本帛书保留了许多虚词,《老子》文本基本定型。
帛书《老子》珍贵的地方在于,抄写时间早,较多保存了《老子》原来的面貌,而且同墓出土两个版本,相互印证,用来勘校今本,意义是非凡的。
3、北大西汉竹简本
2009年1月,北京大学接受一批从海外捐赠的西汉竹简,其中《老子》经拼缀后共有完整简218枚,保存近5300字,相当完整,经鉴定,此版本约成于西汉中期汉武帝时代,即公元前100年左右。这个版本,首次发现《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相当于传世本《德经》,“下经”相当于传世本《道经》,每章前均有分章符号等等。
4、河上公本
全称《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河上公又称“河上丈人”,姓名不详,生活时代不可考,有秦至魏晋各种说法,一般认为是东汉后期。河上公本把《老子》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合称为《道德经》,每章前冠以章题,河上公本的结构、内容跟现在的通行本相当接近。河上公本的特点,是注中多有神仙思想,所以深受道教人士的喜爱。
5、王弼本
在所有《老子》版本当中,王弼本流传最广,也最知名。王弼(226—249),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魏晋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也分81章,但没有章题,从内容上看,王弼本与河上公本区别不大,河上公本以修身炼气为旨,而王弼注则注重谈玄说虚,成而构筑了一个玄学化的老学体系。
6、唐代景龙碑本
唐朝道教盛行,道观中流行刻立《道德经》,现存最早的是唐景龙二年(708)河北易州龙兴观的《道德经碑》,正面刻道经,阴面刻德经,简称“景龙碑本”。
进山先学道,始敢言真经
要命的是,这么多版本,还有数之不尽、众说纷纭的注解、解读,这让人如何去学习和把握呢?
我们在讲《孙子兵法》的时候,曾经介绍过一种方法,即广度学习下的“观其大略”法。
不过,这套方法,在《老子》这儿,却根本行不通!
因为,《老子》的深奥,远超想像,想粗粗浏览,周边转悠转悠,就能抓住主旨,基本上是做梦!
这座山,没有捷径可走,渔父也不是石破天,于是只有老老实实,进山学道,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先写了一篇《〈老子〉一句解》,对与不对、对多对少先不说,力求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去下笔。
那么,《老子》到底讲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