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62章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上)

(2020-07-04 21:56:25)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奇怪的中国人

在老外眼里,中国人总是显得比较含蓄,说话不直接,喜欢绕弯弯,打起交道来比较费劲,有时会给人不真诚、甚至虚伪的感觉。

再深一步交往,老外又惊讶地发现,很多中国人居然不做礼拜,没有信仰,“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是黑暗的吗?”老外非常困惑,难以理解。

老外眼里的中国人,绝对是个奇葩,谈不上信仰,好像也没什么力量,甚至比较“柔弱”,却“形散而神不散”,从古到今,中国人经历过太多的劫难,一次次打趴下,一次次揩揩血迹、又爬起,“打不死的小强”,最后总能奇迹般劫后重生。

这就是中国人,非常奇怪的中国人,老外摇摇头,看不懂。

万宗之源

老外看不懂的地方,咱们中国人却能懂。

确实,几千年来,无论佛教、道教或者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都非主流,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没有信仰。

中国人,有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和“内在精神”,有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追求和性格特质。探其缘由,这一切则是有其深远的文化源头的,这个源头,有道家文化精神,也有儒家文化精神,当然,也包括先秦其他诸子百家的精神元素,它们一起,融于一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内在精神,成为中国人的哲学信仰。

这其中,老子的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精神,则被公推为“百家之祖”,“万宗之源”,影响极其深远。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等等,这些闪耀智慧的理念,全都出自《老子》又叫《道德经》的这部书,深刻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那么,谁是老子?

第62章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上)


谁是老子?

老子是谁?

不知道!

几千年来,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奉为中国第一哲人,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老子天下第一”,他的《道德经》在世界的发行量,据说是天下第二,这么牛的人,作为中国人,居然不知道老子是谁,不是很奇怪吗?而这,却是事实!

有人会说:“不对啊,老子不是姓李名耳,人称‘老聃’吗?”

确实,司马迁的《史记》确实有对老子生平详细的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有名、有姓、有地址,“苦县”据考证,是今天河南省的鹿邑县,身份职位也很清楚,周朝“守藏室之史”,守藏室史官,相当于国家档案馆、图书馆、天文馆馆长一类职务。

按说,如此清晰的人物“简历”,不是明白无误吗?

其实不然!

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就回答不了:“儒家孔丘称‘孔子’,墨家墨翟称‘墨子’,法家韩非称‘韩非子’,为什么偏偏道家的李耳称‘老子’呢?”没法解释。

这倒也罢了。更奇的是,就在司马迁的这同一篇文章里,司马迁在前面刚刚说这位叫“李耳”的老头是老子,后面又冒出一位叫“老莱子”的人,说这个人也可能是老子,还没完!再后面,又说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周太史儋”可能也是老子,也可能不是!

这就让后人完全糊涂了——李耳、老莱子、周太史儋,一篇文章出现三个人,究竟谁是老子?

说明这个问题,连司马迁也搞不清楚,让后世的人伤透脑筋。

在这种情况下,判断谁是老子,姑且只能以谁写的《老子》这部书,谁就是老子。

问题是——

谁写的《老子》呢?

有人说,老子不是写有《道德经》吗?难道不可以从《道德经》上,来推定谁谁吗?

我、的、天!

如果说,“老子”人选我们还能大致框定一个范围,再难也毕竟是个位数;而《道德经》,几千年来,究竟有多少版本?没有人知道!其间经过多少人加工、整理?也没人知道。这还不算世界各地、不同文字、不同时期的译本。

当然,版本再多,后期的版本我们显然不用去管它,这样我们的范围就限定在了“老版”。

《老子》最古老的版本,迄今为止发现的,有两种:

一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二是1993年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这两种都是传抄本。

从誊抄时间上看,帛书《老子》甲本大概在秦末,郭店竹简本则在战国中期的样子,即,“郭店竹简本”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老子》。

《老子》世传通行本一般5000字多一点,“郭店竹简本”只有2000多字,内容严重不全,而帛书《老子》比通行本字数多很多,增加了很多虚词,内容应当更接近道家精神的本意。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帛书《老子》以及其后各个版本的《老子》,有关于“有名”、“无名”之辩,而“有名”、“无名”,属于战国“名家”讨论的范畴。

综上,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一般认为:《老子》这部书,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写于一时,而应当是道家思想的汇编,完整成书时间,应当在“名家”之后,即战国中期。

所以,根据这一结论,无论是李耳,还是老莱子、周太史儋,都没办法确认谁是老子。

锁定老子

怎么理解这个事儿呢?

首先,老子这个人是确定的,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个人,博学多识,比孔子年长,孔子向他问过礼,他也向孔子讲过很多有关“道”的一些观点,等等。这些事儿,《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等很多文献中多有记载。

第二,《老子》这部书,没有证据表明是李耳,或是老莱子、周太史儋其中某个人所写,前面已经说过,它是道家思想汇编,并非成于一人之手、成书于一时。

也就是说,严格较真,老子这个人是一回事儿,《老子》这部书又是另一回事儿。

但是,这么一来,就显得很无趣,前面没路走了,对不对?

怎么办呢?

“道于无处,其道自现”,在这里,不妨根据《老子》思想精神,自创一个词儿,做以下的假定:

虽说《老子》这部书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一定有个最早的源头,这个源头,我们假定就是出于老子。——这是第一个假定。

老子人选虽不止一位,但是几千年来,大多数人们还是认为老子就是周朝史官李耳,我们也遵从主流观点。——这是第二个假定。

有了这两个假定,我们就可以“锁定”老子,继续往下说。

(渔父:相较而言,这比讲孙武要费劲得多,孙武的身上虽然有很多谜,起码这个人是谁我们是确定的。)

老子其人

老子这个人之所以难“锁定”,除了老子没有显赫的生平事迹以外,还说明,在春秋晚期,像老子这样的隐者,不是一个,而是有一大批,这些人有学识、有思想,对春秋晚期混乱的政治普遍不满和失望,不愿跟统治者合作,又无法改变现状,怎么办呢?只能选择归隐。

老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关于老子的事迹,《史记》记载了两件事儿,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件事儿。

第62章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上)


一件是孔子问礼。而其实,在《庄子》里,老子和孔子之间,有多次交流,都是孔子像个学生,向老子请教,老子总是长篇大论,侃侃而谈。每次孔子都非常虚心,唯唯诺诺的样子,而且对他的学生们说,老子就像龙,玄妙变幻,深不可测。

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坚决反对孔子宣扬的关于“仁、义、礼”人为的那一套,两位大师的碰撞,很有意思。

问题是:老子的这一套,孔子真的接受吗?

回答是否定的!这个我们将会在后面讲孔子的时候,专门去说。

第二件事儿,是老子西去函谷关。

说老子见周朝已经非常衰落,没有希望,于是选择归隐,到了函谷关,守关令尹知道老子有料,挽留老子,老子过意不去,于是写下五千言《道德经》,一部传世名作于是诞生,一篇写罢,绝骑而去,不知所终,云云。

《史记》关于这一段记载,不必太较真,更多像是传奇,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第62章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上)


又有人说,西出函谷关的老子,不是同一个人,有说是战国太史儋,唉,太乱了!省事儿起见,不再纠缠。

关于老子的归隐,还有另一个说法。

公元前520年开始,衰败不堪的周王朝又发生内乱,王子争位,史称“王子朝事件”。这里面谁谁正统、谁谁篡立,渔父一点也不感兴趣,渔父关注的是,因为这次事件,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奔楚,走的时候带走了王室大量的典籍资料。10年后,楚国郢都被吴国攻陷,第二年,周敬王趁机派人刺杀了王子朝,随王子朝带走的大批典籍资料也因此神秘失踪,不知下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著名公案。

那么在这次恶性事件中,王室典籍毁于一旦,作为王室史官的老子, 会是什么心情当然可想而知了。

兴许,在对人世间的万念俱灰中,出于对煌煌典籍的纪念,老子穷一生智慧,将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写下了第一本《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那么,《老子》一书究竟有什么魅力,隐藏着哪些奥秘,能让后世千千万万的人为之着谜呢?

咱们下回再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边走一边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