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60章谜之孙武和他的兵法(上)

(2020-06-08 12:37:12)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 孙子兵法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些话,但凡中国人,就没人不知道。有人不知趣,期期艾艾地举手:“老师,我的、没听过!”“出去!”再一看,老外,算了!呵呵,开个玩笑!

这些充满智慧的思想,出自一部兵书——《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尊称“孙子”。

《孙子兵法》,实在太有名了!太有名了!太有名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国内国外,大小书店,各种版本是应有尽有,洋洋大观。在国外,中国国学典籍翻译成外文版本、数量最多的,据说,第一是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呢,就是《孙子兵法》。

第60章谜之孙武和他的兵法(上)


《孙子兵法》有多牛?

几千年来,《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学圣典”、“兵经之首”,它所阐述的军事思想和基本原理,被无数战争验证过,成就过无数名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这部书,已经经过两千多年的检验,依旧光芒四射,魅力非但未减,反而跨越军事,走向商界,走向外交,成为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适意义的智慧学和谋略学。

几千年来,研究《孙子兵法》的人不计其数,人们被其中的智慧深深折服,从而感叹:能够写出《孙子兵法》这部旷世不朽著作的人,该是怎样的牛人、大咖呢?

* 牛人却无名 *

作者孙武是牛人不假,但未必有名!

有人当然不同意了,你能说大名鼎鼎的孙武、孙子没有名?开玩笑吗?

还真的不是开玩笑!

孙武作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几千年来被奉为“兵圣”,受无数人敬仰、膜拜,这不假;但,那是孙武仙去几百年以后的事儿,在此之前,翻遍《左传》,居然找不到“孙武”的名字!

人们确切知道孙武,还是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这时,距孙武去世已经约400年了!《史记》之前的文献,《左传》、《国语》完全找不到任何有关孙武的蛛丝马迹,《尉缭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只有零星提及。(《尉缭子》:“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谁?曰:武子也。”《吕氏春秋.离俗览》:“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韩非子·五蠹》: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家有之。

而即便是《史记》,有关孙武的生平事迹,也是语焉不详。在《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里,记载孙武的事儿,笼共只有区区523个字,这当中,如果拿掉“斩姬练兵”这档明显属于“名人逸事”的内容,那么就只剩下77个字!这77个字,只能是一个大略介绍,有这么一号人物,从齐国来吴,写过一部兵书,参与过破郢之战,有功,至于“家世故里”、“生卒年月”、“具体事功”,统统空白。

所以,尽管《孙子兵法》光照古今,享誉中外,但是其作者到底是怎样的人?哪里的人?有哪些事迹?什么结局?等等,全都是谜。

第60章谜之孙武和他的兵法(上)

(影视剧中的孙武形象)

* 身世之谜 *

这事儿到了北宋时期,官修史书《新唐书》突然将孙武的身世交代得一清二楚:

“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孙武祖上为从陈国奔齐、在齐桓公手下任“工正”的陈公子田完,田完后人田书因功赐姓“孙”,采邑在乐安,田书的孙子即孙武。

《新唐书》如果所言非虚,那当然绝对是重大发现了,对不对?不过且慢!

当年,司马迁二十岁的时候,壮游天下,曾经到过江、淮以及浙江绍兴一带,孙武的故事,应当就在这个时候,从吴、越一带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毕竟时间已过了将近400年,当年的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又被楚国所灭,楚又被秦灭。司马迁来到这里的时候,吴国和越国早已化为尘烟往事,能够找到楚国一星半点的史籍资料,就已经是万幸了,又遑论吴、越呢?

所以,司马迁虽然发现了孙武,并为其作传,然而家世、生平、结局皆已不可考,无奈之下,只能将听到的趣闻逸事即“斩姬练兵”,拿来凑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那么问题来了:

司马迁没搞清楚的问题,过了1000多年后的宋人,又是如何搞清楚的呢?依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考古发现?——不知道!

为这事儿,后人又开始争论,吵得一塌糊涂,发展到后来,甚至连历史上有没有孙武这么一位人物,都开始动摇,甚至有说孙武和伍子胥是同一个人,或者干脆说孙武就是战国时期的孙膑,等等,多有大家为此著书论证,言之凿凿者,大有人在!

好在,唯一让人聊以安慰的是,“有没有孙武这个人?”、“孙武和伍子胥是同一人吗?” 或“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人吗?”这些“入门级”问题,终于在最近几十年,得以澄清。

这得归功于考古发现——

1972 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吴孙子》和《齐孙子》两部兵法残本,《吴孙子》包括与今本《孙子兵法》十三篇基本相同的内容以及一些佚篇,此即《孙子兵法》;《齐孙子》则是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此次出土文物,不仅证实有两个“孙子”,而且还有两部《孙子兵法》,可见《史记》关于孙武、孙膑二人及两部兵书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第60章谜之孙武和他的兵法(上)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 故里之谜 *

北宋《新唐书》之后,围绕孙武的故里“乐安”,又开始打官司,有说山东广饶县,有说山东博兴县,有说山东惠民县,等等,当然,还有其他地方。这三地的位置,都在淄博(齐国国都所在地)以北,彼此紧挨着,都说有证据,有板有眼,让人云里雾里。

其实,有关孙子故里的争论,渔父认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为什么?

很简单,“乐安”出自《新唐书》,《新唐书》的记载是否靠谱呢?不知道!在前提都不一定成立的情况下,由此推理、论证得出的所谓结论,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 生年之谜 *

关于孙武的生年,史料无载。

事实上,不仅孙武,历史上很多重要人物,我们都无法确知其生年,这一点,并不奇怪。

类似这种情况,为了研究方便,一般,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生平事迹,做一个大概的推算。

1972 年银雀山汉墓随同《孙子兵法》出土的竹简当中,还有一些佚文,其中最重要的,记载了吴王阖闾与孙子的对话,称《吴问》。在《吴问》里,两人讨论了关于晋国六卿“分守晋国之地”事件的看法。首先吴王阖闾杀王僚自立是在公元前515年,晋国六卿“分守晋国之地”在当时是件大事,时间是公元前514年,所以孙武见吴王的时间,可以肯定是在此之后。一般认为,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被阖闾接见,是在阖闾三年即公元前512年。

从孙武写书、被引荐、面试等等作为进身之阶来看,阖闾三年的孙武,应当是一位地位较低、名气不大、但却充满理想和才华的青年人,如果这时的孙武30岁,则生年大约为公元前542年。当然,这只是推算,不是确指。

如果再增加一些印象,按这个结果作一个排序,则,伍子胥比孔子大8岁,孔子比孙武大个10岁左右,都是同时代的风云人物。

* 无名之谜 *

按道理说,能写出《孙子兵法》巨著的牛人,绝对应该是一个名满天下的百战将星,对不对?

实则却不然!

真实的孙武,在当时,既非“名满天下”,也非“百战将星”!跟后人印象中的差距相当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孙武对于历史的贡献,在于《孙子兵法》,这不假,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人们对它价值的认识,肯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就是说,在孙武的时代,孙武本人是没有办法靠《孙子兵法》出名的,而只能靠战功。

但是,能写出《孙子兵法》,并不等于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二者之间并不是一回事儿,事实是,孙武在历史上的战功并不算出名。

孙武见于历史的事迹,是从公元前512年,到公元前506年,七、八年时间,在这期间,孙武没有单独统兵作战的事迹。最让人称道的公元前506年的破郢之战,这场战役,阖闾是统帅,阖闾的弟弟夫概是副帅兼先锋,伍子胥、伯嚭是将军,孙武随军参战,整个战役,并非孙武统帅和指挥,贡献最大的,倒是阖闾的弟弟夫概,冲击力十足,打乱了楚军整个部署,使吴军得以破郢成功。所以此战,孙武并没有留给人们深刻印象。

至于此后,吴军破郢之后就开始出现了转折,人心发生了变化,形势就已经不再是靠几位将军所能控制的了,此后的吴军是一败再败,最后被秦、楚联军赶回了老家。

结论是:孙武在吴王阖闾时期,既无显赫地位,亦无显赫战功,献书于前,失败于后,名不显于诸侯,所以《左传》无载。

第60章谜之孙武和他的兵法(上)

(影视剧中的孙武失意形象)

* 结局之谜 *

吴军从楚国失败回国之后,孙武就从历史上消失了,结局成谜,有退隐说,有战死说,也有跟伍子胥一样被吴王夫差逼杀说,不一而足。

不管哪种结局,目前都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定论。不过,相较而言,渔父更愿意相信“退隐”一说。

一位有着极高才华的青年,满腔希望来到吴国,原以为能够大展宏图,而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原本代表正义的吴军,破郢之后却发生了一系列暴行,最后输得很难看。面对这一结果,心高气傲的孙武是不能接受的,跟他坚持的《孙子兵法》思想也是完全违背的。

在《孙子兵法》的开篇里,孙子即阐述了兵家之“道”,并且,还有一句很奇怪的话:“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也许,关于孙子的去向,孙子在几千年前,可能就已经回答了我们,谁知道呢?

第60章谜之孙武和他的兵法(上)

(孙子雕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