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57章疯狂复仇者(上)

(2020-05-04 14:10:07)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这句话,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开篇一句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非常有名。

“爱恨情仇”,历来都是文学创作的四大母题,这里面,又以“复仇”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剧烈的人性挣扎和矛盾冲突,最为让人震憾。

 

第57章疯狂复仇者(上)

那么接下来这几期,我们就来讲一讲,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一位真实的复仇者的悲剧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比之哈姆雷特,命运要曲折、坎坷得多,性格,也复杂得多,复仇轰轰烈烈,结局却落得个横剑自刎、浮尸江上,一生极其悲壮惨烈。几千年来,有关他的故事、传说,非常之多,人们纪念他、传颂他,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的争议。

这位曲折、悲壮而又复杂的人物,就是——伍子胥!

* 疑问 *

很多人对伍子胥的印象,基本上都是来自小说、戏曲或者影视作品:父兄被楚王冤杀,为报仇逃到吴国,从吴国借兵向楚王复仇,掘墓鞭尸,后被吴王夫差赐死,大致就是这样。至于里面种种曲折、细节、真相,并没有多少人了解。

这里面,让人印象最深也最受人诟病的,就是“掘墓鞭尸”。

这件公案,源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伍子胥列传》载: “(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掘墓鞭尸,如此惊世骇俗、耸人听闻的事情,绝对是突破所有人的心理底线,我们不禁要问:

如此疯狂之举,是真的吗?

伍子胥和楚王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仇恨呢?

造成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到底是什么呢?给我们后人又有哪些启示呢?

要回答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坐下来,慢慢去说——

第57章疯狂复仇者(上)


* 伍氏家族 *

伍子胥,名员(读“云”),字子胥,春秋晚期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人)。

伍氏在当时的楚国,乃是名门望族,伍子胥曾祖伍参,曾在“泌之战”帮助楚庄王大败晋军,伍参居功至伟;祖父伍举,是楚康、楚灵时期有名的廉臣、谏臣;父亲伍奢,为楚平王时期的太子太傅。

伍子胥还有个哥哥叫伍尚,在当时已经封为楚国大夫,封地在“棠”,又称“棠君尚”。

伍子胥自己,见识、谋略远超常人,而且性格刚毅果决。

家世显赫、才能出众,不出意外,伍子胥的前程,当然是一片光明。

只可惜,因为一件“意外”,一切都变了。事后看,此后所有的事情、变故、逃亡、复仇、灭国,诸般惨绝,几乎都是因之而起,所谓凡事皆有因果,那么这个“梗”,就不能不说。

* 风起青苹之末 *

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为十五岁的太子建娶亲,迎娶秦女孟赢,原本非常好的一件事儿,谁知结果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太子建有两位老师,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太傅,费无忌(注:《左传》称“费无极”,《史记》为“费无忌”,以下统称“费无忌”)为少傅,这位费无忌,乃是地道的势利小人。这个世界,这种人虽然为数不多,却是真实存在的,在渔父的人生经历里,也曾亲眼见识过这种人的手段和破坏力,无中生有、诬陷报复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他们的眼里,同志之间的情谊、忠诚、原则、底线都是不存在的,有这种人在身边,绝对是非常危险!

可是楚平王不这么认为。

楚平王这个人,后世很多人骂他昏庸无道、残害忠良,这是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脸谱化,而实则往往真实的人物形象,要复杂得多。历史中的楚平王,是楚庄王的孙子、楚共王幼子,原名“弃疾”,楚国灭陈、蔡之后,曾任陈蔡公,名声还不错,后在陈、蔡等势力支持下,带兵入郢,一举颠覆楚灵王,夺得王位。即位之后,采取怀柔政策,恢复陈国和蔡国,息兵五年,等等,这一时期的楚平王,实事求是地说,口碑还是不错的。

在春秋中晚期,出过三位贤人,分别是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子和郑国的子产,都是当时负有盛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楚国在楚灵王乱象的时候,叔向曾有过预测,看好弃疾即后来的楚平王。

只可惜,贤人叔向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后来的事儿。从公子转为楚王之后,楚平王的本性慢慢就暴露了,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因此楚国上下,贪渎奢靡蔚然成风。

 

第57章疯狂复仇者(上)

费无忌这类人,在别人眼里当然是投机分子、势利小人,但是在楚平王这里,楚平王因为得位不正,最忌讳的就是臣下的不忠,绝不允许任何背叛行为,所以只要忠于楚王,什么贪渎、势利,那都不是问题。安排费无忌担任太子少傅,渔父相信,这种人事安排,楚平王也绝对是有他的用意在里面的。

这回,太子娶亲,负责迎娶的官员,正是费无忌。

结果,费无忌见秦女美艳,居然跑到楚平王那里,劝楚平王将这位未过门的儿媳给娶了,至于太子,则另娶一门亲事,楚平王呢,居然还就同意了!(《史记·伍子胥列传》: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

也就是说,太子的媳妇被公然掉包,堂堂楚王,能干出这种事儿,由此也可知当时的楚国朝堂,混账到什么程度!

在春秋时期,类似这样的丑闻,曾经出过一回,上一次是卫国的卫宣公,被天下人嘲笑唾骂,身败名裂,两个儿子也因之死于非命,《诗经·二子乘舟》就有专门记载。

当然,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没什么特别大不了,说到底,不过是王族家事,谁跟谁,跟老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多了一些茶余饭后的笑料。

但问题是,风,一旦吹起来,就有人不愿让它再停下。

* 阴谋·风暴 *

人干了不地道的事儿,心里就有鬼。费无忌自己也知道,一旦将来太子即位,也就是他费无忌over的日子。所以,几年后,就向楚平王建议,让太子建镇守北方“城父”至于理由,当然说得冠冕堂皇,什么王镇南方,太子镇北方,可得天下,云云,都是鬼话,楚平王心照不宣。

就这样,太子建和太傅伍奢不得不离开郢都去了城父。(渔父:关于“城父”的确切地点,有两个地方争议,一说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城父集,一说今河南襄城、宝丰一带,从后来太子建逃亡路线等史料来推测,当为安徽亳州。)

作为储君的太子一旦离开中枢,就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当年晋国太子申生,被骊姬支使去了曲沃,最后被迫自杀,前车之鉴,老臣伍奢当然知道其中凶险,所以尽心竭力,护持太子。

掉包秦女、赶走太子,这两件事儿下来,费无忌虽然在楚平王那里连连得宠,却也非常清楚,他跟太子之间,已经不共戴天,他已经没有后路,要做,就必须把事情给做绝。

所以,这以后,费无忌就利用楚平王的心病,不断地在楚平王身边打小报告,日积月累,楚平王对太子建就由疏远、到生疑、再到厌恶、愤怒,就开始有了废灭太子的想法。

时间不长,第二年(公元前522年),费无忌抓住一个机会,大做文章。城父距离郢都,两地相距700多公里,非常远,太子建不可能事事都做到提前请示,就会有疏漏,这就给了费无忌足够的利用空间。

在《史记·楚世家》里,费无忌对楚平王是这么说的:自无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能无望於王,王少自备焉。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诸侯,且欲入矣。翻出秦女旧事儿,暗示太子一直不满,提醒楚王要有所防备,然后顺带提一笔,说太子“擅兵”、“外交诸侯”、“欲入”,三刀,刀刀致命,这个就极具杀伤力了!

楚平王当然非常震怒,立马将太傅伍奢召来质问,伍奢当然知道是谁在搞鬼,坚决不认,为太子大声喊冤:“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只可惜,伍奢的态度非但没能换来同情,反而火上浇油,楚平王彻底发作了!

楚平王将伍奢打入大狱,马上派人去城父召太子,欲以诛杀,一面又逼狱中的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召他们来郢都,“将问题说清楚”。(渔父:权力斗争的历史一再表明,国君一旦要废太子,就必须拔除太子集团的一切势力,伍氏家族的命运也就注定在劫难逃。)

在城父的太子建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向北匆忙逃亡到宋国避难。

到了这一步,事态迅速恶化,楚国上空的政治风暴已经无可避免。

* 生死诀别 *

面对父亲的信件和使者的传唤,伍尚和伍子胥兄弟俩的表现,《左传》和《史记》的记载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史记》里,伍子胥马上作出准确判断,说楚王这是“诈召”,去了,肯定是死,劝哥哥伍尚赶紧逃走,而伍尚说: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我也知道去了,不一定能保全父亲,但是父召而不去,今后如果又不能报仇雪耻,我怕被天下人耻笑啊!)

两下一对比,人们就觉得伍子胥有见识,敢于反抗,形象非常得高大、威猛;而伍尚这个人,明知是陷阱,还要去送死,不敢反抗,好像太窝囊了这么一种感觉。

而实则,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翻开《左传》以后,我们发现,哥哥伍尚绝非等闲之辈,在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的东西,都被我们给忽略了。

生死关口,依伍子胥刚烈的个性,当然不会束手待毙,《史记》那么写符合伍子胥的性格、身份;而伍尚就不同了,伍尚本身是楚国大夫,又是伍氏家族长子,出了事儿,伍子胥可以不顾一切,说逃就逃,伍尚不行。了解这一点,并不难,答案,就在伍尚对弟弟伍子胥诀别所交待的话里:

“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

(意译:)你去吴国,我去赴死;哥哥我智谋不如你,所以我能死,你能报仇;父命召唤,我这个做哥哥的不能不去;去了如果被杀,不能没有人为亲人报仇;为父奔死,这是“孝”;选定任务义无反顾,这是“仁”和“智”;奔死、报仇,都是九死一生,虽死不避,这是“勇”;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兄弟,你的责任重大,可得努力啊!快快去吧!

楚王诈召这等下三滥的手法,以伍尚兄弟俩的智慧,当然一眼就看穿了,能够看到这一层并不难;关键是,看穿之后如何应对。第一反应当然是逃走,但是如果真的这样,首先,楚王使者传唤你不奉召,这叫“不忠”吧?其次,父亲面临危险,做儿子的只顾自己逃亡,父亲“谋反”的罪名就一定会坐实,这叫“不孝”吧?“不忠不孝”,所有的人都会戳你的脊梁骨,天下虽大,还有立足之地吗?还有出头之日吗?

渔父相信,哥哥伍尚这么一分析,伍子胥立马就懂了,不能都逃走,必须要有人去赴死,而这个人只能是哥哥我!理由是在朝我是“棠君”,跟楚王有君臣之礼,在家我是族中长子,更为重要的是,哥哥我“智谋”不如你,报仇只有靠你!我们不能都逃,也不能都死,必须要做一个分工!

不能不说,这才是冷静思考后最理智的选择,也是最残酷的选择!能够这么思考、作出如此缜密安排、甚至不惜贬低自己保全弟弟、自己从容赴死的人,这样的人格,是何等得纯洁、伟大?

行笔到此,渔父不禁想起了司马迁笔下《赵氏孤儿》里的公孙杵臼和程婴,同样一死一复仇,惊人的相似,莫非,他们的原型就是伍氏兄弟?

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算了解伍尚。不过,渔父以为,还有些东西,是哥哥伍尚没有说的。这些东西,在伍子胥今后茫茫逃亡路上,无数次回味,让伍子胥痛不欲生!

渔父相信在哥哥伍尚的心里,其实很清楚,在当时情况下,弟弟能够逃得性命,就已经是万幸了!所谓“报仇”云云,岂非痴人说梦?但是不如此说,他能够安心逃亡吗?以伍子胥刚烈的性格,极有可能玉石俱焚,所以伍尚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亡”,而说的是“报”!让弟弟的逃亡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他真实的目的其实是希望以此能够支撑弟弟坚持下去、活下去!

还有,在当时的情势,伍尚的地位、身份要比弟弟伍子胥重要的多,伍尚昂首就缚的时候,也给弟弟的出逃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渔父相信,在最后一刻,看到弟弟成功出逃的背影,哥哥伍尚是带着欣慰、而又凄绝笑容的!第57章疯狂复仇者(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