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52章寂寞楚庄(上)

(2020-03-29 19:47:05)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 一鸣惊人 *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相信没人不知道。

讲的是春秋楚庄王,即位以后,三年不管政事儿,整天就是吃喝玩乐,逍遥快活,并且下了一道旨意,谁要是敢劝谏,“死无赦!”结果楚国政治一天天烂下去,内忧外患,一批忠贞之士忧心如焚,其中一人,叫“伍举”,实在看不下去,就跑进宫,干啥呢?说猜谜,哎这个有意思,那就说来听听吧!伍举就说楚国后山出了一只大鸟,三年是既不飞,也不鸣,为臣愚钝,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鸟?想请教大王?

说楚庄王虽然荒唐,却并不笨,一听便知道伍举这是在变着法儿、绕着弯,编排指射自己,端着酒尊、斜乜着眼睛,对伍举说:“寡人告诉你,这可不是一般的鸟,它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伍举一听,感觉好像有戏,可是之后呢,楚庄王还是依然故我,莺歌燕舞,又有一位叫“苏从”的大臣,就进去直接硬谏,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这位苏从大义凛然,说:“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杀了我能够让您醒悟过来,臣死也无憾!

楚庄王受到震动,于是从此洗心革面,罢掉歌舞,诛杀谄谀之徒,提拔忠诚之士,重用伍举、苏从,励精图治,国人大悦,楚庄王从此走上了霸业之路。第52章寂寞楚庄(上)

以上,就是“一鸣惊人”的故事,很有趣,而且是浪子回头,成就霸主伟业,还很励志。

不过熟悉渔父风格的人,一定会知道,接下来,渔父当然就要抛出疑问:

第一,这个事儿,历史上是真的吗?是否可信?

第二,在这背后,有没有别的什么隐情呢?

第三,真正的楚庄王,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他对楚国、对春秋乃至中国历史,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 真相探秘 *

首先,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个事儿,基本上可以确认,属于后人编的“故事”。

有关这个故事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文献,出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我们知道,法家著名人物,不善言辞,但是作品常有惊人之语,《韩非子》经常列举很多历史人物故事以佐证其观点,但是,韩非子并非历史学家,跟其他诸子一样,他们的作品里,有关历史事例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有不少是要打问号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估计也是觉着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就把它写进了《史记·楚世家》,《史记》我们知道,二十四史之首,影响太大了,所以,“一鸣惊人”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成了历史。

上面讲的是这个故事它的出处。那么,凭什么说它是“故事”而非“历史”呢?

第一,人性。

从古至今,自从盘古开天地,见过哪个国君,因为大臣劝谏两句,就能突然良心发现,摇身一变就成了好人,可能吗?那只能是童话。商朝有过一位太甲,那还是经过伊尹放逐最终被迫改过自新的,但,就这,还有很大争议,未必就是真相的全部。

第二,关于伍举的疑点。

伍举,封地为椒(今安徽阜南县),又称“椒举”。根据《左传》和《国语》记载,伍氏从楚庄王到楚平王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上下共有四代,曾为楚国贵族。伍举的父亲为伍参,为楚庄王“嬖人”,尚无明确职务,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因力主出战有功,始受庄王重用;伍举本人,政治活跃时间是在楚灵王时期;伍举有子二人:椒鸣、伍奢,伍奢又有二子:长子伍尚,次子伍员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

伍举的孙子伍子胥对楚国的历史有重大影响,几乎就终结了楚国,当然这是后话;这里讲的伍举,距庄王时代相差了七十年,时间根本就对不上,即:庄王初期,伍举尚未出世,何来“进隐”一说?

当然,有人会说,也许《史记》笔误,将“伍参”写成了“伍举”,这当然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下面第三点疑问,就没办法说是笔误了。

第三,一事二主。

同一部《史记》,同样一件事儿,主角却有两位!这个就太有意思了。

第一位就是我们在讲的楚庄王,载于《史记·楚世家》;而另一位,却是战国时代的齐威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出场人物则是齐威王和淳于髡,两者隔了两百多年。那您说,到底哪个是真呢?我到底该信谁呢?

当然,就这件事儿本身来说,掰开了,研究过了,也就差不多了,也没必要过于较真。为什么呢?因为它对历史并没有多少实质影响,跟我们前面讲的“烽火戏诸侯”完全是两回事儿,充其量,就是加点料、添点葱花,调个味,无关大雅,人们完全可以用一种欣赏的心情,来看待它。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研究的重点,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就是编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故事的背后,有没有别的什么隐情呢?

真正的历史,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要解开这些谜团,当然得从楚庄王身上去入手。而楚庄王在历史舞台上的真实亮相,并不是故事中的那样,上来喝酒、一玩三年,暗里辩忠奸,不是;楚庄王的上场,让人啼笑皆非,完全无厘头,跟他后来霸主的光辉形象,非常不吻合,虽然这并不是他的错。

原因是,就在楚庄王刚刚即位的那一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天下、又让人无法言说、又极其尴尬的——

* 挟持事件 *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其子熊侣(吕,旅)即位,是为楚庄王,这一年,熊侣不到二十岁。

就在熊侣刚刚即位的第二年,即楚庄王元年(公元前613年),楚国附庸群舒(今安徽舒城县一带)发生叛乱,令尹子孔(成得臣子,成大心弟,成嘉)和太师潘崇出兵讨伐,走之前,因为楚庄王年幼,刚即位,令尹子孔就安排楚庄王的两位师傅斗克(子仪)和公子燮留守,谁知道,令尹他们率军走过以后,楚庄王的这两位师傅,居然作乱,瓜分了子孔和潘崇的田室财产,并且派人到前线刺杀子孔,没有成功。这一年的八月,伐舒大军回师,斗克和公子燮慌乱之下,居然挟持楚庄王逃离郢都,打算向北去商密(今河南淅川县西)。

幸亏半路被楚国庐邑(今湖北南漳县东)大夫戢黎以及叔麇察觉,设计诱杀了斗克和公子燮,复将狼狈不堪的楚庄王送回郢都(今湖北荆州),挟持事件方告平息。

问题来了:楚庄王的师傅,斗克和公子燮,让你留守你就好好呆着呗,为什么要搞这一出呢?

原因很简单:嫉妒害死人!

斗克,若敖族成员,申公斗班之子。说起来,这个人也确实够倒霉,那还是22年前(公元前635年),秦国进攻楚国的属国鄀国,楚国派斗克去救,结果被俘,一直到秦、晋崤之战(公元前627年)后,秦穆公为了联楚抗晋,才将斗克释放回楚,回到楚国的斗克总感觉自己没有受到重用,于是联合同样“不得志”的公子燮铤而走险。

公子燮,若敖族成员,斗氏。两年前(公元前615年),与同为若敖族的成氏成嘉(子孔)争夺令尹之位失败,而怀恨在心。

所以,这次挟持事件,完全是楚国若敖家族的一场内斗,楚庄王差点就成了他们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给了刚刚上台的楚庄王以极大的刺激。但是,楚庄王一国之君,虽然窝火,却并没有乱来,因为经过这次事件,年轻的楚庄王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若敖家族势力的可怕,他必须隐忍,必须小心翼翼,在残酷的斗争面前,楚庄王迅速成熟起来。第52章寂寞楚庄(上)

* 危机重重 *

但是,我们说,内患就像肿瘤,它会迅速膨胀,严重危及机体的健康。

而更为严重和复杂的是,北方的晋国在正卿赵盾强势执政之下,中原各国纷纷弃楚投靠晋国,使得楚穆王时期楚国在中原的努力全部化为乌有,到了楚庄王第三年,楚国又发生了大饥荒,楚国周边的庸国、麇国以及东部夷、越等族接连叛乱,甚至已经危及郢都,形势岌岌可危 

此时的楚国,毫不夸张,是天灾加人祸,内忧加外患,已经到了生死的边缘。

那么,接下来,楚庄王该如何化解这些重重危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