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45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下)

(2020-02-11 21:09:33)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 乐不思晋 *

重耳就在这样复杂、忐忑的心情下,到了齐国,没想到,齐桓公对他特别好,隆重接待,给他馆舍、田宅,二十乘马车(一车驷马,共八十匹马),还把同族的一个女子(称“齐姜”)嫁给了他。

齐桓公为什么对重耳这么好呢?齐桓公对重耳,可不像后来的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这三位对重耳也很不错,但是,后面这些人对重耳,那多多少少都有些目的的,希望有回报的!后面还会去说;在这些人里面,唯有齐桓公,对重耳的好,渔父认为,是发自真心的那种,为什么呢?

第45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下)

宋代《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齐国是霸主国,财大气粗,齐桓公爱才,重耳一帮人很贤能,等等,这些都不是重点。渔父认为,真正的原因有两点:

一个是,齐、晋是联姻之国,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是齐桓公的女婿,重耳等于是齐桓公的外孙,有这么一层亲情关系。另外,这个时候,齐桓公嫁给晋武公后又转嫁晋献公的女儿(也称“齐姜”)、齐桓公的外孙即晋太子申生、晋献公都先后早已去世,晋国内乱不已,唯一的重耳算是大难不死。

再一个,晋献公死,按道理说,应当是二公子重耳即位,只不过秦穆公在中间插上一脚,推出了夷吾,而夷吾也是在齐国的顺水推舟之下,最终成功上位的。所以,重耳沦落到今天,多少也跟齐桓公脱不了干系,齐桓公内心对重耳是有歉疚的。还有就是,齐桓公在重耳的身上,也依稀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也有些相怜相惜在里面。

好了,回头说重耳。重耳自打流亡以来,什么时候过过这么舒心的日子?娇妻豪宅、日日笙歌,人生夫复何求?非常满足惬意,于是就在齐国安心住下了,过起了公子哥的生活。(《史记·晋世家》:至齐,齐桓公厚礼,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

* 其实不想走! *

但是,很快,齐国就发生了变化,很大的变化。

重耳入齐这一年(公元前644年),齐桓公就已经很老了,72岁,离了管仲的齐国,就像没有了灵魂的空架子,已经无力扼制楚国的扩张。第二年(公元前643年),73岁的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齐桓公英雄一世,死的时候却很惨,没人管他,活活饿死,死后几个月没有安葬,尸虫都爬出了宫门外,悲叹!

为争君位,齐国几位公子大打出手,齐国发生内乱,最终在宋襄公的干预下,齐孝公即位,但是这以后,齐国已经大不如前。

重耳呢?重耳不管这些,继续优哉游哉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一晃就是五六年。

重耳的从人,赵衰、狐偃一看,这样下去没有任何希望,有一天就在一棵桑树下商量离开齐国的事儿,谁知道被齐姜采桑的侍女听到了,跑去告诉了齐姜。

第45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下)

2019年《重耳传奇》里的齐姜形象

齐姜的反应,让人很恐怖,这个女人什么也没说,便杀了这位侍女!然后跟重耳说:“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劝重耳以大事为重,离开齐国。在《国语·晋语》里,齐姜用《诗经》“上帝临女,无贰尔心”这句话,规劝重耳,既有文采,又有见地。所以可见,这位齐姜行事之果敢、手段之毒辣,绝不逊色于四百多年后的吕雉!

那么重耳的态度呢?重耳是矢口否认,死活不愿走,这个也好理解,站在重耳的角度,在齐国已经生活得很好了,现在为了一个非常渺茫的所谓崇高理想,抛弃一切,重新打拚,换谁也不乐意,人性都是这样。

后来的事儿,还是这位齐姜,联络狐偃,跟他们商量好,当天晚上将重耳灌醉后,直接送上车出了齐国!

 当然,这后面还有个花絮,很有意思,说重耳醒来后,发觉上当了,大怒,拿起戈就要追杀舅父狐偃,因为也只有他舅舅才敢这么干,说“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狐偃一边逃,一边哈哈笑道: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大家伙哄然一笑,这个事儿就过了,继续上路!

所以,成功的人,关键时候,也是需要有人在后面去推他的。

问题是,离了齐国,去哪呢?他乡,又在何处呢?

* 他乡何处? *

狐偃、赵衰、贾佗其实这时也没有非常具体的目标,齐国已经不行了,要想有所作为,只能寄希望于当时的宋、楚、秦几个大国,不管怎么样,总之往晋国的方向、往中原走就对了。

就这样,重耳一行,没有去鲁国,往西,经过曹国。

曹国也是姬姓国,曹共公倒是接待了重耳一行,但是,没拿他们当回事儿,而且,曹共公这个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叫“低俗”,甚至是“恶俗”,重耳洗澡,曹共公居然带人偷窥!真个是人世百态,什么鸟都有,重耳当然非常愤怒,但是人在屋檐下,没办法!

唯一的安慰是,曹国有位大夫叫僖负羁,敬重重耳,就在送给重耳的食盒里,偷偷放了一块玉璧,重耳非常感动,接受了食物馈赠,而将玉璧原物奉还。(渔父:难中见人情啊!)

曹国之后,重耳一行南下,去往宋国。

* 宋襄其人 *

齐桓公之后,宋国的宋襄公在当时曾经风云一时,喜欢以新霸主的姿态,出现在诸侯面前。但是,宋襄公这个人,既不是政治家,也算不上政客,政客尚知进退,而宋襄公只是徒慕虚名,既认不清形势,又对自身实力认识不足,一味争霸,这就给宋国带来了灾难。

所以,很快,宋、楚矛盾爆发,在盂地会盟现场,堂堂一国之君宋襄公居然被楚国直接给掳了去!在齐、鲁调停之下,才被放归,搞得灰头土脸。这以后记取教训了吗?没有!宋襄公仍不死心,继续跟楚国争夺霸权,于是公元前638年,宋、楚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发生了战争,楚军渡水过河,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子鱼、公子目夷)建议出击,宋襄公坚持“不鼓不成列”,意思是,别人没有列好阵,不能击鼓攻击,错失了机会,结果宋国大败,宋襄公也身负重伤。

第45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下)

高举“仁义”大旗的宋襄公

就泓水之战这个事儿,后人口水不断,都骂宋襄公愚蠢,毛有句名言,讲他是“蠢猪式的仁义”,等等,很多。但是,这个事儿吧,渔父觉得,不能全赖宋襄公愚蠢,他只不过是受当时贵族教育过了头,讲究“军礼”那一套,不知变通,教条主义害死人哪!

那么重耳到宋国的时候,宋襄公正在养病,在《国语·晋语》里,还是公孙固,对宋襄公讲了这么一番话: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狐偃惠以有谋,赵衰文以忠贞,贾佗多识以恭敬,此三人者,公子居则下之,动则谘焉,成幼而不倦,殆有礼矣,君其图之。意思是,晋公子重耳虽然是流亡公子,但是,一路走来,已经长大成年,他始终以父事舅父狐偃,以师事赵衰,以兄事贾佗,虽在流亡当中,却始终恪守礼仪,这样的人,是不可以轻视的。

应当说,宋国公孙固这个人,眼光还是很准的,为人和见地都很不错,跟狐偃等人的关系也很要好,这也为以后宋国跟晋国建立良好的关系打下了基础。那么这一次,宋襄公听进了公孙固的建议,“赠马二十乘”,重耳在宋国受到了不错的礼遇。

但是,宋国毕竟新败,整个国家弥漫着失败和怨恨的情绪,赵衰、狐偃这些人政治嗅觉相当敏锐,宋国显然不宜久居,于是告别宋国,继续往西,去往郑国。

* 一句玩笑成预言 *

公元前637年,重耳一行到了郑国,郑国自郑庄公以后,江河日下,经常受到楚国以及周边诸侯的威胁,日子不好过,郑文公听说重耳来了,不想多事儿,打发走人,没有接待。

重耳经历得多了,也不以为意,一行人商量后,南下去楚国。

当时的楚国,国势正盛,楚成王威名赫赫,在当年,就敢跟齐桓公、管仲周旋,一争长短,刚刚泓水之战又打败了宋襄公,整个中原,已经没有对手了。

但是,楚成王对重耳,却是相当的礼遇,以诸侯之礼接待重耳,二人性情相投,相处甚欢。一次席间,喝着喝着,喝高兴了,楚成王向重耳问了一个让人比较尴尬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你看我对你这么好,将来你要是发达了,怎么报答我啊?之类。

估计重耳也没想到楚成王会在这种场合,问这么“世俗”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真要有所图,不应当出自王之口,而应当是大夫级别的人,私底下,你来我往探探底。渔父估计,这个可能跟楚国的风气有关系,霸气、直接,五十年后,楚共王放晋国荀嵤回国之时,也曾有过类似对话,不过跟重耳比,知名度就差得远喽!

一下,席间的气氛变得敏感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重耳,主人既然问了,重耳只有回答: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羽毛齿角玉帛这些好东西,君王在所多有,重耳不知如何回报。应当说,重耳答得还是非常得体,如果就此结束,也就没事儿了。但是,楚成王显然不满意,端着酒尊,对着重耳继续追问,实际上有些失礼了,重耳一激之下,生出了豪气,呵声一笑非常大胆地答道:“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史记·晋世家》),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退避三舍”的典故楚成王也是一代枭雄,听完一怔,然后哈哈一笑,就过了。

第45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下)

楚成王雕像(保护得不够好)

但是,楚成王是过了,楚国新任令尹子玉(成得臣)脸色却很难看,事后建议楚成王杀了重耳。子玉之所以建议楚王杀重耳,是因为他认为重耳太过分,那么这种建议就纯粹属于泄愤,从中也可以看出子玉的性格,这也为子玉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当时楚成王的地位,如日中天,无人能够撼动,而重耳不过是旅居楚国的流亡公子,因为言语冒犯就要杀人,显然会陷楚王于不义,楚成王当然不会同意,就否决了。

那么,楚成王真正想要的回答是什么呢?没人知道,渔父猜测,纯属猜测,楚国自立国以来,历代楚王对土地都有着近似狂热的欲望,重耳心里其实也清楚,所以,楚成王的话题,看似随意,其实非常敏感,一个回答不好,轻则破坏气氛、伤及感情,重则会有损晋国的国格,事后想想,还真的是非常凶险!

渔父相信,在当时,楚成王、子玉,甚至包括重耳自己,谁都认为所谓“退避三舍”之云,不过是酒席间撑场面的玩笑话,没人当真。没想到,就在五年之后,重耳率领的晋国军队居然在城濮一战大败楚军,直接终结了楚成王的霸业,一语成谶!

楚成王如果知道结果,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 有心人天不负!*

就在楚国呆的时间里,这一年刚入秋,晋国那边传来了消息:晋惠公即重耳的弟弟夷吾去世,晋惠公的儿子姬圉(晋怀公)即位!

关于晋惠公,按照史书上的描述,秦穆公帮助他即位,晋国饥荒借粮给晋国,对晋国仁至义尽,而晋惠公则“以怨报德”,跟秦穆公发生了“韩原之战”,这是晋惠公;晋惠公的儿子姬圉呢?也好不到哪去,韩原之战晋国失败后,姬圉在秦国作人质,期间秦穆公将女儿(史称“怀赢”)嫁给了他,而姬圉却在关键时候“逃归”晋国,等等,让秦穆公彻底失望。(渔父:此中是非曲折,绝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以后讲秦穆公的时候,再专门讲。)

在这种情况下,秦穆公决定召重耳来秦国,至于干什么,派去传话的使者并没有说,也不可能说。

但是,重耳是什么人?赵衰、狐偃他们又是什么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们——机会终于等来了!

就这样,重耳一行告别楚成王,在楚成王的“厚送”之下,终于到了秦国。

* 诗酒外交 *

秦穆公虽说是重耳的姐夫(穆姬此时已逝),但是两个人见面,其实心下是有很大隔阂的,为什么?因为晋国能闹到今天,重耳能流亡十九年,追根穷源,不都是拜秦穆公所赐吗?虽然这话有些绝对。

这么多年过去,两个人究竟怎么想,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这些,都需要相互试探、交底,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外交。不可能一上来,就跟你掏心窝子、讲核心的事儿,不可能,没到那个份上。

而在这个时候,重耳到秦国的消息,也很快传到晋国,晋国国内的形势也变得诡谲起来,人心浮动。晋怀公警觉起来,发了一道诏令,勒令重耳身边的人,限期回国,否则,将处死他们的亲属,首当其冲,就是狐偃的老父亲狐突,被杀了。

形势骤然紧张起来,一切需要加快进行。

秦穆公知道,重耳也知道,于是秦穆公将宗女五人嫁重耳,其中一人,比较特殊,谁呢?就是穆公的女儿、原来姬圉的妻子怀赢,怀赢这个女子也很有见地,个性很强,很像秦穆公,在穆公的心中份量很重。但是怀赢是重耳的侄媳,重耳内心是不乐意的,在从人劝说下,才接受了。看似婚姻,实际上是政治,重耳很清楚。

有了姻亲关系,双方就有了信任的基础。接着,秦穆公邀请重耳赴宴,一种很正式的宴会。

当时诸侯之间的宴会,有很多礼节,宾主需要相互敬酒,唱诗,是非常重要的外交场合,文采出众的赵衰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左传》、《史记》都记载了这次重要的宴会,席间,赵衰适时以《诗经·黍苗》向秦穆公致敬: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第45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下)

诗的力量

赵衰的这首诗,非常得体,既向秦穆公表达了敬意,也婉转表达了重耳一方希望得到秦穆公支持的意图,秦穆公非常欣慰,于是以《诗经·六月》回赋,《六月》这首诗,讲的是周宣王功臣尹吉甫北伐猃狁卫护周朝的事儿,赵衰一听,非常激动,因为他已经明白秦穆公的真实用心了,连忙提醒重耳“拜赐”,重耳“公子降,拜,稽首”,秦穆公“降一级而辞焉”,一拜一辞,双方到了这时,才真正心意相通,彼此都已经完全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

什么也没说,只是喝喝酒、唱唱诗,宾主双方就已经交换了意见,达成了默契,这种外交,这种文化,恐怕也只有中国独有吧?

* 晋国,我回来了!*

以后的事儿,说起来就简单多了,重耳在秦穆公大军的支持下,于公元前636年的春天,顺利回到晋国即位为君,是为晋文公。

第45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下)

重耳流亡图(公元前655-636年)(注:漏了郑国)

回顾重耳的流亡生涯,17岁开始流亡,经历八国(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行程几千里,前后十九年,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嘲笑、白眼,只有重耳自己最清楚。所以,当重耳来到黄河边,终于看到对岸朝思暮想的晋国,内心的感慨可想而知!

跟重耳一样心情的,还有很多人,赵衰、狐偃、贾佗、胥臣魏犨颠颉、介子推,还有不知名的,这些人跟着重耳,颠沛流离,不离不弃,今天,他们终于迎来了归国的一天!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一定也是唏嘘不已,十九年了!所有的委屈、苦难,终于结束了!

就在这时,舅父狐偃突然向重耳行礼,重耳吃了一惊,赶忙去扶,狐偃抬起头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双手奉上玉璧,说: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臣跟从君这些年,多有过失,心下惶恐,君就要回国了,就让为臣离开吧!

舅父狐偃称重耳为“君”,自称为“臣”,就在这一刻,赵衰、贾佗、胥臣所有跟从重耳的人,都望着重耳,所有人的心里都明白,自此以后,他们不再是一碗粥分着喝的兄弟,不再是嘻笑打闹的朋友,而将是君臣,想到此,重耳不禁有些悲哀。

重耳知道,他必须给狐偃、给所有人一个交代,重耳向着滔滔黄河跪下,当他跪下的那一刻,他想到了五鹿,想到了狐偃交给他的那包土,那包土,一直跟着他,没有丢弃,重耳大声起誓:若反国,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将玉璧投于河水,黄河作证!

第45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下)

黄河作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