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43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上)

(2020-02-02 20:01:16)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 流亡公子 *

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垅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物,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着:“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你总得要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物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王子模样的人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臣模样的人物上前去劝阻住了:“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可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么!”于是,一幕怪剧出现了,那王子模样的人突然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第43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上)

《春秋祭》中的重耳流亡剧照(罗嘉良饰)

大家好!这段时间,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叫“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谁也没想到,鼠年这个春节,过得让人如此恐慌,即使宅在家里,也一样难以平静。

网上一篇文章写得很好,说这次疫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是遗忘!一切照旧!

人类历史一再告诉我们,灾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记取教训,不去改变,那么这一次灾难结束了,下一次灾难,又将会在前方等着我们。

好了,吐槽到此,下面进入正题。

开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姬重耳,在流亡途中发生的一件事儿,文字,则是从秦牧先生的散文《土地》里直接摘过来的,说明一下。

顺便提一下——《土地》的主旨,是赞美土地和土地上的劳动者,希望激发人们热爱土地、保卫土地的热情,满满的正能量,只可惜,阶级论的烙印太深,可惜了一盘好菜,如果文章是菜的话。

回到历史当中,这个故事呢,确实是真实发生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国语·晋语》、《史记·晋世家》等文献都有记载,内容大体差不多。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

重耳为什么流亡?

他要去哪儿?

最终又是如何走上称霸之路的呢?

要讲清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将晋国的背景历史交代一下——

* 带血的大国之路 *

晋国开国较早,首任国君为西周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姬虞。

周成王姬诵与弟弟姬虞小的时候,俩个人在一起玩,成王学着父亲的样子,将桐叶削成珪的形状,对着弟弟姬虞说:“封你做诸侯!”这个事儿,被一旁爱较真的史佚记下了,事后,成王认为只是个游戏,没当真,周公(史佚)说了句名言:“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封姬虞于唐,姬虞也就称“唐叔虞”,这个故事就是流传到今天的“桐叶封弟”,载于《吕氏春秋·重言》及《史记·晋世家》。但是渔父认为这个由来只是个传说,虽记于史,也不必较真。

第43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上)

                                 桐叶封弟

晋国的国号,原从旧唐国的封地,称为“唐”,位置当在黄河以东,今天山西的西南角一带,唐叔虞之子后来东迁,进入临汾盆地,靠近晋水,改国号为“晋”。

晋国原本也只是一个小国,变化发生在两周之际的猛人晋文侯时期。

晋文侯姬仇,因为“护立”周平王有功,得到周平王的支持,得以在汾河流域扩张,之后又袭杀周携王,吞灭携王地盘,晋国迅速崛起成为东周时期的大国。(渔父:此处历史请参见《污点天子》)

晋文侯去世之后,晋国发生长达六十多年的严重内乱。原因是,封于曲沃的晋文候弟弟姬成师(曲沃桓叔)一脉,逐渐强大起来,这一脉因为是晋国旁枝,所以称“小宗”,晋文侯一脉都翼城,称“大宗”,两地相距非常近,所以战争不断。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率领小宗一举将大宗灭亡,夺得晋国正统地位,史称“曲沃代翼”。在旷日持久的宗族冲突中,晋文侯一系大宗子孙被诛杀殆尽。当然,历史站在成功者的角度,也可以说成是晋武公用武力统一了晋国。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曲沃武公)去世,儿子姬诡诸即位,是为晋献公。

晋献公,从小就跟随父辈族叔们与大宗血拚,经历战争无数,又是一位猛人。跟齐桓公基本上同一个时代,年龄差不多,齐桓公在东边称霸的时候,晋献公也在中原一带大肆扩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疆域范围,西边占有河西之地,北至翟(狄),东到河内,南跨黄河,使晋国真正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在晋献公的武力征伐过程中,有件事儿,对当时社会的震动,还是相当的大,这里简要提一下。

第43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上)

假道灭虢

这件事儿,就是史上著名的“假道灭虢”,后被编入《三十六计》。此战,晋国贿赂虞国,借道灭了虢国,回师途中,又顺手灭了虞国,一石二鸟。虞、虢这两个国家,当时的位置在晋国以南(注:虞国在黄河以北,虢国则在黄河以南,今天的三门峡市以西),都是西周开国时期所封的姬姓一等公爵国,尤其是虢国,历代虢公长期兼任王室卿士,有着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不过到此,算是寿终正寝了。至于晋献公为什么要灭虢,我们后面再说。

假道灭虢,另外还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虞国大夫百里奚,也被晋军一同俘虏,贬为奴隶,准备送给晋献公女儿即秦穆公夫人穆姬,从中也可见春秋亡国之惨,当然这其中又有曲折,最终百里奚入秦,被秦穆公重用,任为秦相,居然成就一番事业,这当然是后话、也是题外话喽!

* 骊姬乱晋? *

晋献公有子八人,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正妻贾君无子,夫人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狐戎姐妹大戎狐姬生公子重耳、小戎生公子夷吾,骊戎姐妹骊姬生公子奚齐、骊姬的妹妹生悼子。

第43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上)

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

就在晋国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突然,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的冬天,晋国发生了一系列惊人的事件:先是传出太子要毒杀父亲晋献公,未遂,紧跟着,太子的老师杜原款被杀,然后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又传出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也牵涉太子毒杀案,两位公子逃亡,这就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骊姬之乱”。

历来,史家都认为,这场动乱,是骊姬在背后处心积虑一手策划的阴谋,目的是让自己的儿子奚齐能够即位太子。而且,也确实,骊姬在这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确实内外勾结,有动机、有帮凶、有证据。在当时,就有很多人看出这一点,也包括被害人太子本人,《左传》和《史记》,都记录了太子申生自杀前最后的遗言:

或谓太子曰:为此药者乃骊姬也,太子何不自辞明之?太子曰: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即辞之,君且怒之。不可。或谓太子曰:可奔他国。太子曰:被此恶名以出,人谁内我?我自杀耳。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於新城。

太子的遗言,那种无处申诉的绝望感,让人心酸!

好了,所有的证据、证言,全部指向犯罪嫌疑人骊姬,骊姬无疑是罪魁祸首,铁板钉钉。后人因此对其唾骂不绝,列为“祸国妖姬”(注:与妺喜、妲己、褒姒并列为“四大妖姬”),如唐朝诗人岑参曾有诗云“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浍水每天注入很多水,也不能洗净骊姬的恶名,就有这么恨。至于民间评书、演义、戏曲,什么“蜜蜂计”等等,则更是不堪。

而渔父的问题是:

这所有的一切,真的是骊姬主导的吗?骊姬真有这么大能量?之前雄才大略的晋献公,居然能被骊姬完全蒙蔽而不察?

骊姬真的是坏女人吗?

* 杀尽公子! *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一切背后真正的推手,正是晋献公!

第43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上)

晋献公(鲍国安饰)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晋国能够走向统一、强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削弱公族势力,集中君权。

在晋献公的成长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公族自相残杀的惨烈,他不能允许晋国再次走向分裂,他必须将潜在隐患彻底予以消除,为晋国未来的继任者清除所有潜在对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晋献公采取的办法非常冷血、残酷,就是——杀尽公子!!!

早在晋献公八年,晋献公就将早年一起拚杀过的小宗叔伯兄弟们,尽数诛杀,但是这次诛杀,有不少漏网之鱼逃往了南方虢国避难,这就是为什么晋献公后来一定要假道伐虢的背后重要原因。

晋献公晚年,宠骊姬不假,喜欢奚齐也是真的,但是,面对羽翼日渐丰满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晋献公的内心其实是恐惧的,当年公族相杀的惨剧会不会重演?所以,不止一次,晋献公在骊姬面前有意流露出改立奚齐为太子的想法,这就把骊姬的私心给激活了,这才一步步有了废太子的计划,直到最后非常拙劣的肉里下毒的所谓“阴谋”。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晋献公的纵容,凭骊姬的那点几乎小孩子的把戏,能蒙过晋献公的眼睛?

所以,晋献公既已打定主意要废太子而立奚齐,那么,众公子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骊姬的表演,不过是给这种政治图谋,披上了看上去比较正当的外衣而已,因为如此一来,外人再敢多说什么。还有研究认为,说晋献公废太子申生,是要剔除其舅氏齐国因素的干扰,渔父认为这恐怕又想多了,齐、晋联姻,原本要的就是强强联手,对不对?不提。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晋国这场政治斗争中,晋献公才是幕后真正主导,起着决定性作用,骊姬不过是同谋、台前表演者。

第43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上)

骊姬

那么,骊姬是坏女人吗?

今天的人,如果仍然持这种观点,那么渔父只能遗憾地说,您的史观,还停留在演义水平!作为女人,作为母亲,骊姬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天性,为此哪怕采取卑鄙手段。我们其实很清楚,在晋国这样一个有着残酷公族斗争历史的国家,奚齐一旦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上失败,那么,任何一位公子上台,等待骊姬母子的命运,只能是灭亡一途!

而后来的结局,也正是这样,骊姬不过逞于一时,五年后,晋献公一去世,骊姬母子、骊姬妹妹母子全部被杀!可怜可叹的女人!

这就是权力社会政治斗争的游戏规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逃亡 *

申生自杀后,重耳和夷吾两拨人意识到危机,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在废立问题上,晋献公非常清楚这件事的后果,要做就一定要做绝,所以,很快(公元前655年初)又派人去诛杀两位公子。在这里,我们要说,毕竟,晋献公也是人、他也是父亲,太子除去后,对重耳、夷吾的追杀,并未用全力,两位公子是死是活,听天由命罢!读史到此,渔父的心里,一阵颤抖!

但问题是,接到命令的下属可不管这些,全力追杀!

代表人物:寺人披,也叫勃鞮,是个宦者,在蒲城逼重耳自杀,这个人绝不简单,我们后面还会提到他。危机关头,重耳挣脱衣袖,翻墙逃跑,算是拣了一条命!

大难临头,这之后,重耳一行人逃到母国翟(狄)国避难,跟随重耳流亡的,有狐偃(舅犯、子犯)、赵衰(子馀)、胥臣(司空季子)、贾佗、魏(仇,魏武子)、颠颉、介子推等能人贤士,从人约二十多人,这些人,在以后陪伴重耳流亡、帮助重耳复国过程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后面还会去说。

三公子夷吾,也交待一下,夷吾原本也想去翟国,但是夷吾的从人吕甥、郤芮认为不妥,因为这么一来,同伙的罪名就会被坐实了,极有可能被晋献公一锅端,所以,越过黄河,逃往河西的梁国。(渔父:说明吕甥、郤芮也很有政治眼光啊!)

第43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上)

重耳第一次逃亡图(注:图上标示位置未必准确)

* 再次逃亡 *

四年后,即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支持太子申生的里克、邳郑势力乘机发难,杀死了骊姬姐妹和奚齐、悼子以及晋献公托孤之臣荀息,晋国再次发生内乱

晋献公一死,夷吾马上跟二哥重耳展开了国君之位的争夺,在这场较量中,夷吾抢得先机,得到秦国的支持,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渔父:史书称重耳一方谢绝里克邀请,拒绝回国即位,渔父认为是鬼扯!背后别有原因。)

晋惠公即位后,始终视居于翟国的重耳为心腹大患,晋惠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再次派勃鞮率队追杀重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是现实危险,再一个是继续呆在翟国也没有发展希望,所以,只能再次逃亡!

那个时候,齐国是第一霸主,管仲、隰朋均已去世,重耳跟狐偃、赵衰商量,也许齐桓公需要用人,何不到齐国碰碰运气?以当时的情势来看,重耳一行其实也是走投无路,到齐国究竟会怎样,心里也没底,也只能去寻求依靠、找找机会。

第43章不知何处是他乡(上)

                                                                         五鹿受辱

就这样,重耳一行一路向东,一路风尘,经过卫国,卫国也是姬姓宗族国,但是卫国国君卫文公居然没有接待,重耳一行没有办法,只能饿着肚子继续上路。走到五鹿(今河北大名县)这个地方,实在走不动了,看到农人正在田边吃饭,不得已,向农人施礼,屈尊求食(饥而从野人乞食),又受到羞辱,重耳忍无可忍,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篇一幕。太史公《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这段话,讲的恐怕就是重耳吧?

那么,接下来,重耳的命运,会有转机吗?他还将经历哪些磨难?

    咱们下回再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