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41章一匡天下(中)

(2020-01-11 20:38:31)
标签:

历史

* 改革 *

管仲担任齐相之后,特别是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鲁柯地会盟之后,齐国开始走上改革强国之路。

在中国的历史上,“改革”并不少见,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朝“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几乎每朝每代,都会有。

但是,我们说,既然是改革,它就一定会触及社会原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乃至统治集团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一定会遇到重重的阻力和矛盾,风险极大,是最为考验改革家的智慧、胆魄和耐心的。

第41章一匡天下(中)


所以,古往今来,成功的改革,只占少数,成功的改革家,少之又少。

而管仲的改革,使齐国迅速崛起,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初期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其改革思想和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所以本期,我们就来专门聊一聊。

* 形势 *

我们知道,管仲所在的时代,正是王室衰弱、诸侯攻伐、戎狄交侵的春秋混乱时期,“分封制”、“井田制”等等旧的制度体系,面临解体,旧的价值体系,也面临崩溃,社会处在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整个社会深陷危机之中。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齐国,要想有所作为,甚至称霸天下,就必须首先要治理好齐国自身,而要治理好齐国,当然要对齐国的国情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

齐国的国情,始封于西周开国第一大功臣姜太公吕尚,都营丘,后改称临淄,齐国这个地方,既有优势,也有非常不利的地方,用《史记》的话说,叫“地潟卤,人民寡”,“南山北海盐碱地”——这就是齐国的基本国情。

所以,齐国的农业并不发达,而鱼盐和纺织的基础则相对较好,有商业基础,“齐冠带衣履天下”,高端的衣服、鞋,在当时都主要出自齐国。

但是,前期,因为齐国的战略方向不明确,战争不断,政治是混乱的,经济是不行的,人民也是非常困苦的,这就是管仲改革面临的形势。

* 思路 *

所以,管仲的改革思路,就非常清晰,也非常务实,就是在充分认清当前形势和齐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治国必先富民”、“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等著名论断,按照“修内政——富民——尊王、攘夷——抑强、扶弱”路径,对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主要措施,概括起来,包括:政治上国野分治集权中央、以法治国,经济上鼓励生产、发展农商、充实国富,军事上实行军政合一,对外关系上则团结诸夏尊王攘夷等等,内容非常丰富。

当然,因为改革涉及全局,它不可能是一次推开、一步到位的,必定有一个先易后难、逐次推广的过程。

* 行政 *

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前提,必须范围清楚,责任明确,有一套管理体系。

管仲的改革,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将全国划片、分层,史称叁其国伍其鄙叁其国就是把划分成二十一乡,工商乡六个,士(农)乡十五个。就是乡村,伍其鄙就是全国乡村分为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管理,每属之下,纵向又分县、乡、卒、邑等层级,各设官吏。

当然,在这里面,还有“士农工商”,四民分处,这么一种做法,一个是便于管理,再一个,有利于提高社会专业分工。

在此之前的“分封制”模式下,国家是只有“封地”,没有“政区”概念的,管仲的改革,打通了纵向、横向权力通道,建立以国君为首的行政管理体系,真实目的,渔父认为,应当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由血缘政治过渡到地缘政治管理模式的首次尝试。

同时,我们也发现,管仲的改革,也并没有直接剥夺大夫的权力,相反,他将大夫也纳入这套体系中,作为重要一环,大夫的权力甚至还增加了,这就是管仲的高明之处,此其一。

其二,过去大大小小的封地,以及广大乡村,土地、人口、生产,等等,大夫是疏于管理的,新的体系建立后,生产提高了,效益提升了,大夫们也是受益者,当然乐见其成,这就把改革的阻力给消化掉了。

* 人事 *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破冰,接下来,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人事制度与之配套。

但是,在此之前,政府是没有职业官员的。

分封制下,官员都由大夫兼任,叫“世卿世禄”,世代相袭。这种制度当然非常僵化,没有人才流动,阶层固化,社会也没有活力。

从底层上来的管仲,深知这一制度的弊端,《管子小匡》载:“匹夫有善,可得而举。”要求各地推荐有文化、武勇、慈孝三类贤人,出来做官,叫“三选制”,这就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原来的贵族官员和新推荐的人才一起竞争,一起考核,人人都有压力,也就有了动力,齐国的国家机器就这样开始高效运转起来,齐国面貌为之一新!

管仲人事制度的创新,为后世“察举制”奠定了雏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 经济 *

管仲是商人出身,在他一揽子改革框架里,经济改革始终核心。

农业

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肥瘠,区分等级征收租税。《管子大匡》:“桓公践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即在公元前667年,齐国就已经开始首创按田亩面积征税的制度。

管仲的这一改革,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使得公田制下的“劳役地租制”转变为“实物租税制度”,农民可以多劳多得,当然就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管子·乘马》)。

齐国的“相地衰征”,也等于间接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比之一般公认的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要早了73年,对中国历史的土地制度、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制造业

“南山北海盐碱地”,是齐国最大的国情,管仲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并且,具有历史开创性地推出了“官山海”制度。

海里的盐,山里的矿,都是珍贵的资源,对此,政府应当怎么管,是非常考验统治者智慧的。全部收归国有,当然最好了,但问题是,这样一来,就会断了老百姓的生路,西周的周厉王就干过,结局很惨。加税呢?点多分散,成本高,也易激化矛盾。

这里的利弊,管仲非常清楚,所以,管仲的办法是:将盐作为特殊商品,禁止私盐买卖,由政府设置盐府,实行政府专卖,统一定价,叫“官盐”。

盐是生活必需品,政府统一管理的好处,盐的质量肯定是提高了,价格也稳定了,所以,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乐意接受,政府呢,也通过价格,从中得利。看起来,政府没有征税,而实际上,这种通过价格形式所获的专营收益,要远远高于显性的税收,这就叫“寓税于价”!

管仲开创的国家“专营”制度,为政府建立了此前从未有过的财源模式,齐国迅速富强起来。此后,这一制度,也就成为历朝历代政府创收的不二法门,几乎从未间断过(盐专卖2017年才宣告终结),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商业

和历代改革家“重农抑商”政策不同的是,管仲非常重视商业,《管子·戒篇》载:“关饥(稽)而不正(征),市正(征)而不布。”进入齐国的货物,只查违禁,不征关税!这一来,各国商人蜂涌而至,齐国商业高度繁荣,齐国都城临淄,成为当时最为繁华的都市。

人类直到今天,关税也还没有完全消除,对不对?几千年前的齐国,居然就已经零关税了!破除关税壁垒,管仲怕是千百年来第一人吧?哈哈!

* 法治 *

要顺利推进改革、保障改革的成果,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作保障,管仲,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法治”的政治家。

管仲的法治思想,载于《管子》,《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任法》: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立法上,“设象以为民纪”(《国语齐语》),将法律用图像画出来公布,使民知晓;执法上,“劝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

在此之前,法律是用来治民的,不公开的,流行“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样的专制传统,管仲“设象以为民纪”无疑又是一大突破。

渔父:说起来,中国的法治历史,其实是乏善可陈的,不重视法治,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是中国惯有的思维。所以,在中国,成文法出现得就很晚,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向社会公布的时候,遭到列国贵族强烈反对,就连孔子也哀叹:“民在鼎矣,何以尊贵!”整个社会都是这种思想,文明当然举步维艰!

* 结语 *

管仲的改革,内容很多,还有比如“作内政以寄军令”,兵民合一,粮食储备制度,等等,不再赘述。

总之,管仲的改革,使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得到全面发展,齐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引领一时潮流。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管仲的智慧、管仲的治国思想,并未成为后世主流,中国社会,也并没有沿着管仲的核心思想往下走。

尽管如此,管仲改革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以及“富民”、“重商”、“法治”这些凝聚着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辉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绚丽的光芒!

第41章一匡天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