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污点天子(下)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历史真的很有意思,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似乎一切理所当然,一条直线,没有悬念;而实际上,很多时候,看似必然,其实未必,尤其在一些重大的历史节点上,都有很多的分支,就像大河奔涌,数不清的支流、暗流相互激荡、碰撞,共同推拥着历史前进,才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结果。
两周之际,同样如此。
因为头绪实在太多,本期呢,我们就围绕上期遗留的疑点和问题,做一个探讨和交代。
再次声明:因为年代久远,史料阙如,相关文献又相互抵牾,难辩真伪,所以,尽管态度是严肃的,但是结论,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 二王并立 *
起因于周幽王的“易储事件”,形成周、申两大集团的政治斗争,然后,周王室、犬戎、诸侯各方力量几乎全都牵涉其中,不断升级,最后酿成王死国灭的惨剧。
事情结束了吗?
远未结束!
没有结束的原因是,虢公翰所代表的周王室势力,另立新君,周王朝再次面临“二王并立”的局面。
这个时候,申候想要再次借助犬戎的力量,除去携王集团,如法炮制一回,显然已经不现实了,因为犬戎的目的,无非是土地、财富,还有女人,都有了,它不可能再为你卖命;且东虢远在关中东大门,地势险要,单靠申国自己的力量,显然不能够。
这回,关中再次形成申候所立的姬宜臼“天王”与虢公翰所立的“携王”对峙的局面,都说自己是正统,对方是乱臣贼子,谁也不能把谁怎么样。
* 政治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 *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对峙的初期,相对而言,姬宜臼一方的日子更加难过,原因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千夫所指,在道义上就已经输了个干干净净。
那么,当秦、晋、卫、郑等诸侯的力量参与进来之后,申候一方就必须重新权衡,要想在接下来的角逐当中胜出,要想扶正,就必须干掉携王,要干掉携王,就必须要得到诸侯的认可和支持,而要得到诸侯的支持,就必须要有所交换,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首先要跟犬戎决裂,将自己洗白,这就是政治上所谓“立场”的问题。
交易的结果,是秦、晋、卫、郑倒向姬宜臼一方,犬戎退出,在犬戎退出镐京的时候,申候姬宜臼一方就跟曾经的盟友犬戎已经是敌非友了。
那么,在这场交易当中,秦、晋、卫、郑到底得了哪些好处呢?
先来说秦。
秦在当时,只是周王室的附庸,其先祖为了安身立命,跟随周王室与犬戎世代血战,付出无数鲜血,也只不过在关西以西,得了几块小得可怜的地方,连“诸侯”的名分都没有。
就在周幽王和申氏集团关系紧张的时候,《史记·秦本纪》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余,复归世父。”秦人跟犬戎世代血仇,关键时候两家居然和好了,颇有意思!
那么,周幽王死,关中突然被犬戎所占,心理最不平衡的,当然是秦了!
打了几百年,付出了那么多鲜血,到头来,居然被你捡现成的,绝对不能接受,所以,秦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那么,姬宜臼给出的待遇是:将秦直接从大夫提为伯爵之国,连升几级,位列诸侯!还没完,只要秦人驱走犬戎,关西高原、关中平原几千里的宗周土地,全部归秦!(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诸侯的名分倒也罢了,关中的土地,那可是周王室的祖地啊!对不对?如此疯狂的甩卖,只能解释为针对周携王的“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心理。
站在姬宜臼和当时的形势来看,这种承诺其实也不过就是张空头支票,打退犬戎,那么容易吗?何年马月?可是谁也没想到,此后的秦国,却硬是借此一步一步强大起来,几百年后,居然建立了大秦帝国!创造了一个不可能的神话,这一切当然是后话了。
再说晋。
晋国爵位提升一级,由伯爵提为候爵,另外,赐晋“汾之地”!
汾河流域呢,也是周王室的土地,有一种说法,当时携王的封国“莫国”就位于汾河一带,这一点不能确证,另外,汾河流域的南边,就是东虢的地盘!这是确证的,交易的意图也就非常的明显。
晋国此时是晋文候姬仇当家,也是猛人一个,这里不去说了,总之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晋国才有后来的强大,整个春秋时期,长期占据北方霸主的地位。
郑国。
从血缘关系说起来,当时的郑国跟周王室是最近的,因为郑伯姬友(史称“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叔叔,官居司徒,位高权重。这个我们后面在讲郑庄公的时候还会去说。
当时的郑国,在成周洛邑东边一带,刚刚立足,对于“拓展”中的郑国来说,也急需取得周王的认可和支持,相互需要。
所以,郑国的爵位,由伯爵提为候爵,郑桓公的儿子掘突(史称“郑武公)任王室卿士,列三公。再后来,申候又将另一位女儿嫁给了郑武公,就是后来的“武姜”,申国与郑国成功结盟。
那么,郑国此后,借助以上地位,一路高歌猛进,到了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的手上,居然一跃成为东周第一霸,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卫国。
卫国是中原老牌诸候,树大根深,看重的是职位和爵位,所以,卫国由候爵提为公爵,卫国也因此得以成为西周以来第五位公爵国。
* 东迁背后 *
交易既已达成,接下来,不过是怎么促成兑现的事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诸侯拥护姬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到此,姬宜臼算是翻身洗白了,不过,还没结束,接下来,就是东迁洛邑。
平王东迁一直让后人很困惑,为什么呢?
因为关中,乃周王室龙兴之地,易守难攻,沃野千里,平王为什么要弃之东迁呢?
《史记》上说的理由是“避戎寇”,对不对呢?不能说不对,但是渔父认为仅此一点理由显然不足够。
先说“避戎寇”,前面说过,姬宜臼跟犬戎决裂之后,双方就已经是敌而非友,这一条站得住脚。
但是,我们说,仅此一条理由,显然解释不通,什么呢,你大可以让诸侯们去帮你赶走犬戎,对不对?
事实上,渔父认为,平王东迁,应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个原因,平王在关中,已经人心尽失,从王室贵族,到底层百姓,人人皆视平王为寇仇,用现在的话说,叫失去了“群众基础”。
第二个原因,周平王自身已经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土地(被占),没有钱(被掳),一句话,没有实力。
第三个原因,“避戎寇”。
第四个原因,破除东虢携王的封锁,占据成周,则会反过来,对携王集团形成反封锁,这一点很关键,很多人忽视了。
第五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已经开给秦国的承诺,平王需要用行动去兑现,这就是为什么平王东迁,秦襄公亲自派兵护送的背后真正原因。
第六个原因,成周东边的郑国“希望”周平王去洛邑。一个是污点天子,一个是根基未深的新诸侯国,双方彼此都需要对方。
* 携王结局 *
在与平王的角逐当中,很显然,携王成了输家,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这场“二王相争”的时间不短,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支持携王的东虢,不断遭到北面晋国和南面郑国的蚕食和打击,终于在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姬仇袭杀携王,“二王并立”才算结束。
那么,既然要杀,为什么要等这么多年呢?
我想,这里面,可能既有观望的因素(天下诸侯的态度),也可能有讨价还价的因素,具体为何,过于残忍,不去说了。
携王被杀,携王的封地莫国被晋国蚕食,天下只剩下一个“王”,受益人当然是平王了。但是,我们说,这毕竟是又一王室相争的惨剧,所有这一切,东周的史官都避而不谈,没有人敢触及,“周携王”、“莫国”成了当时的敏感词,据说,成语“讳莫如深”就是这么来的,未知真假。
* 悠悠苍天 *
行文到此,两周之际复杂而又惨烈的政治斗争,终于要落幕了。
回顾整个过程,表面上看,是周平王姬宜臼打“通关”,取得最终的胜利;而实际上,我们发现,这不过是连续的豪赌,赌注是国土、人口、爵位、权力,还有宗庙、社稷、道义、名声,周平王最终得到了“天子”的名分,却失去了所有的资本,一干二净!
可悲的是,作为“胜利者”的周平王,却根本就决定不了这一切,不管他愿不愿意,终其一生,他都不过是头顶“污点天子”之名、被别人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
在这些惊天的变故当中,诸侯们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他们,才是幕后真正的受益人,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极力将自己洗白,最终成了勤王的忠臣。
所以,后人看这段历史,就只记住了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和“烽火戏诸侯”。
失败者的罪名,多一条少一条,又有谁会在意呢?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当所有的一切,烟消云散之后,关中故土,只剩下一片荒凉,西北的野风,呼呼作响。
我们的镜头,出现东周一位大夫,回到关中,见到宗周故都,一片废墟,情难自已,思箕子《麦秀歌》,遂作《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心中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啊!这一切,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