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污点天子(上)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
两周之际,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发生了太多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着太多的疑问,但是遗憾的是,《史记》关于这个重要历史关口的记载,却极其简略。
《史记》到了这里,幽王死,平王立,西周结束,东周开始,语调平淡得出奇,给人感觉一切波澜不惊,没有任何悬疑,衔接得几乎没有一丝缝隙。
但是,这一切,可能吗?
历史,真的如此简单吗?
所幸,我们的手上,除了《竹书纪年》,还有清华简《系年》等古史文献资料,根据这些资料的综合研究,我们发现,其间的血腥与残酷,惊心动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为了将所有事情前因后果讲清楚,只有重新“复盘”,同时为保证故事的连续性,一些事件的史料依据,除非必要,不再详细列举。
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危机》开始——
* 危机 *
西周到了后期,中央王朝的实力就已不断下降,对地方诸侯的控制越来越力不从心,社会危机在不断加重。
原因,除了我们说的、专制社会的本质问题以外,具体到西周,它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什么呢?就是社会治理模式问题。
西周的治理模式,一句话概括,就是“分封制+礼乐制”,分封制管什么?土地、人口,礼乐制管什么?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
分封制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利于中央集权,土地一旦分封出去,人口、财富都是别人的,想要增加贡赋,还得看别人脸色。所以,厉王搞的“专利”也好,宣王搞的“料民”(查户口)也好,也就不难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了。
宣王中后期,因武力干涉鲁国继承人问题,使得周天子在天下诸侯面前弄得声名狼藉,与姜氏之戎的千亩之战,又全军覆没,非常惨,西周到了这时其实就已经不行了。
那么,幽王上台后,基本上就是一幅烂摊子,危机重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当然只能是稳字当头,打好基础,对不对?而幽王居然不管不顾,执意要废掉王后和太子姬宜臼。
就这样,所有的危机,就从这时候开始,全面爆发!
* 爆发 *
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太子姬宜臼被废,三年后(公元前774年),幽王正式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太子姬宜臼逃往外公家申国避难。
姬宜臼的确切生年,没人知道,这里,可以大致做一个推测。
姬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在位时间公元前770年到720年,共51年,那么在公元前774年这一年,姬宜臼只能还是个孩子。如果再大胆一点,根据周、申公元前789年“千亩之战”(下面细说)后,两家联姻来推测,姬宜臼最早不会早于公元前787年出生,则这一年,姬宜臼不过十三、四岁。
一个孩子,原本太子当得好好的,等着父王百年之后做天子,没想到,突然一天就被宣布被废了,什么也不是,这一切对于姬宜臼来说,实在太过突然,也太过残酷,此时的姬宜臼,非常得惶恐、无助,惶惶如丧家之犬。
那么,面对这一切变故,姬宜臼的外公、申候是什么反应呢?——是大怒!怒不可遏!
到了这时,神秘的申国正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申国原本其实是戎族,根据《国语·周语下》,申、吕、齐、许皆为姜姓,因此申国又称“姜氏之戎”或“申戎”,只不过在西周穆王时期,跟随穆王打劫过其他戎族部落,因功封国,才得了诸侯的名分,地点,应当在骊山以北一带。关中的申国叫“西申”,候爵之国,后因功又在今天河南南阳一带封国,叫“南申”,伯爵之国。西申与岐西之地的秦人在关中以北、以西的外围,实际上是给周王室起着“屏籓”的重要作用。
但是因为戎族身份的关系,申国跟周时敌时友,时战时和,周宣王三十九年,周、申之间更是发生了著名的“千亩之战”,以周惨败结束,周不得不议和,接受了屈辱的条件,然后申候将女儿嫁给宣王的长子姬宫湦即后来的周幽王。
那么,周幽王即位后,执意废掉申后和太子姬宜臼,除了传统历史告诉我们的“宠褒姒”这个原因以外,跟周、申之间这个历史恩怨有没有关联呢?很难说,渔父也只是猜测。
遭此变故,申后的父亲、姬宜臼的外公申候,完全不能接受,极其震怒!
申候这个人,猛人一个,绝对不可能咽下这口怨气!
重要的是,从实力上来说,申国也根本就不怕当时的周王室,两家打过多年了嘛,这不没多少年前还打过千亩一战吗?
你不仁,别怪我不义,申候接下来做了一个极其惊人的决定——就在第二年(公元前773年),申候联合缯国、许国等诸侯,在申国立姬宜臼为“天王”,诏告天下!
就这样,周、申之间的矛盾全面爆发、势如水火。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所有的人,都将不得不面临选择和站队。
* 选站 *
以申国为首的姬宜臼集团另立中央,跟周王室公然分庭抗礼,等于就是造反了,周幽王的愤怒可想而知。
但是,申候既然敢于向中央叫板,当然有他的实力,周王室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分分钟就灭掉申国,这就是周幽王的尴尬。
怎么办呢?
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的秋天,周幽王召集诸侯,在太室会盟,周幽王跟诸侯盟约,宣布申、鄫、许三国的罪名,共同讨伐叛乱,史称“太室之盟”。
这一来,原本是“申鄫许集团”PK“周王室”,前者胜出;“太室之盟”后,成了“申鄫许集团”PK“周王室+诸侯集团”,力量对比,显然倒了个个。
但是,周幽王没想到的是,他一手搞的“选站”,表面上看,似乎周王室这边声势浩大,而实际上,这时的周天子早就没了号令群雄的实力和威望,参加盟约的诸侯,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
“太室之盟”后,幽王认为一切已在掌握,遂起兵伐申。
* 伐申 *
同年秋,幽王起师,包围了申国,要求申候交出废太子,申候这边呢,拒不交人,双方便发生了战争,一时僵持不下。
战争开始后,周幽王便命令各地诸侯兑现盟誓,共同出兵伐申,但是,当战争当真打起来的时候,所有诸侯都心知肚明,没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来趟这趟浑水。
开弓没有回头箭,幽王十一年春(公元前771年),幽王只得拚上王室所有兵力,大举伐申,必欲置申国于死地,申国告急!
那么,申国在干什么?
就在幽王此前一系列大规模动作的时候,申候也是马不停蹄,多方联络,早就跟犬戎订下盟约,而且,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申国跟晋国等诸侯暗中也有过接触,并得到了晋文候等诸侯的暗中支持。
关键时候,申国发出了信息,是缯国带着申国的求救信,紧急联系犬戎,请求出兵救申,并承诺事成之后,许以重利!
缯国当然很清楚,申国一旦沦陷,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大家是一条船上的人。
我相信,申国也好、缯国也好,出发点不过是借兵救急,事成之后打点赏,如此而已。
问题是,国门一旦打开,又怎么会轻易再关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