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 狼来了 *
小时候,都听过这样的故事:说一个熊孩子,总是谎报军情,喊狼来了,害得大人们一次次虚惊一场,等有一天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已经没人相信了,结果嘛,大家都知道,孩子和羊都被狼吃了。
这就是“狼来了”的故事。
既然是故事嘛,自然就没人当真,不过是大人们晚上,拿来吓唬吓唬睡觉前的小家伙,嘿嘿!
这倒也罢了,好玩的是,在我们“正儿八经”的历史记载里,居然还真的就有这么一回事儿!
具体为何,咱们下面慢慢去聊——
* 幽王登场 *
公元前781年,西周第十二位王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周幽王的名气,非常之大,超过他爷爷周厉王。
周厉王虽然混蛋,但好歹并没有伤及西周王朝的国本,天下大体还算稳定。
而这位周幽王呢,却愣是将西周王朝断送在自己手上,搞了个天翻地覆,使得周王朝“不得不”走向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启了中国的大乱世。
当然,西周王朝的灭亡,乃至整个周王朝历史格局走向的转变,里面有非常多的因素,有很多明的、暗的力量参与其中,是多种因素、多种力量共同博弈的结果,这么说应当才是比较客观的。
但是,我们说,在整个事件当中,周幽王的“作用”,无疑是最大也是最致命的。
好了,闲话不多说,先让幽王登场,上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大事儿、致命的事儿——玩火!
* 烽火戏诸侯 *
幽王上场后,宠爱美女褒姒,宠爱美女也不是什么大事儿,问题是,这位褒姒却是位冷美人,不爱笑,怎么办呢?幽王居然命人在骊山点燃烽火,烽火一起,就是犬戎进犯的紧急军情,诸侯匆忙率兵赶来,到了后却发现没有敌人,上当了,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好玩,哈哈大笑。幽王一看,美人乐了,这招管用,于是后来又多次点火,诸侯受过骗,就不再来了。终于有一天,犬戎入侵,周幽王真的点燃烽火的时候,没人来救,结果呢,幽王在骊山被杀,褒姒被虏,西周玩完。
以上,就是记载于司马迁《史记》里幽王版“狼来了”的故事,一模一样。
(《史记》: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其后)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同样是“狼来了”,“烽火戏诸侯”却被当做真实的历史,传了下来,几千年来,人们耳熟能详,深信不疑。
今天,去西安旅游的人,可以到骊山看到“烽火台”,这当然是后人所建的了,台前立有一碑,上书“周烽火台故址”六字,系原临潼县政府1985年所立。有图有真相,导游一定会向你讲述那段“真实”的历史,呵呵!
那么,这一切,是真的吗?真相到底为何呢?
* 真相 *
首先,我们来说一个事实。
烽火台,是古时重要的军事设施,有外族入侵,即点火示警,这个当然没问题;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它的产生时间,最早应当不会早于战国,问题在这里!
其后,秦朝,蒙恬三十万大军击退匈奴,占有河套,秦始皇将烽火台连片,始为长城。
到了汉朝,匈奴再次强大,在抵御匈奴的长期战争中,烽火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的军事制度,1974年甘肃居延出土的汉简《塞上烽火品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战国之前呢?遇到紧急情况用什么示警呢?——是鼓!战鼓,我们后面再说。
这是其一。
其二,时间。
退一步假设,幽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烽火台,那么,从烽火台示警,到诸侯兵至,需要多少时间呢?
烽火传递的速度,汉朝一昼夜580公里,唐朝是1000公里,而我们的时间可是西周哦!即使以汉朝580公里的速度,从镐京到洛阳的成周,需要20小时,到晋国,同样20小时,就更别说宋、鲁、齐更远的诸侯国了,这只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再加上各国整备车马军队,最快也需要几天吧?还有行军的时间呢?要知道,当年武王伐纣,还只是从镐京到河南的朝歌,可是走了近两个月哦!这么算下来,最近的诸侯国,从接到信息,到赶到骊山,最快最快没有10天也不可能吧?!
即使抛开关外诸侯不算,就是京畿之内,那些小国从接警、到出兵,最快没有一、两天,也不可能赶到事发地点吧?
那么,这期间,幽王和褒姒难道就一直在山上干等着喝山风?
其三,次数。
像这样的事儿,玩过还不止一次,《史记》:“数举烽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能想象吗?幽王在骊山打一个电话:“喂!寡人在这里逗美人开心,放放烟火,你们的过来!”
是幽王弱智,还是诸侯弱智?
其四,现场。
所谓“烽火”,是昼举烽、夜举火,就是白天放烟、晚上放火,白天必须在火上覆以湿的柴草,对了,还有动物的粪便,才会冒出浓烟。
烽火台上,浓烟滚滚,那种刺人的味道,呛得你气都喘不过来,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君王、一个美女,居然能够安之若素、就那么傻傻地等在那?额的神、不能够吧?
其五,证据。
除了《史记》,《竹书》也好、清华简《系年》也好,涉及到这段历史,压根就没提烽火这回事儿。
所以,渔父的结论是:烽火戏诸侯,虽然精彩,却纯属虚构!
* 由来 *
我们的问题又来了:难道这一切是司马迁凭空捏造?——这么说还真是冤枉太史公了。
《史记》成书之前,在《吕氏春秋》里,是这么记载的:“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
周幽王不是玩火,而是击鼓!
《吕氏春秋》的记载,起码说明了两点:
第一,秦之前,是击鼓传警,而不是举烽传警。
第二,《史记》关于幽王举火的记载,显然已经推翻。
那么,“击鼓”这事儿,又怎么说呢?
嘿嘿!别说,击鼓这事儿,还真有;只不过,主人公不是周幽王,而是另有其人,谁呢?
楚厉王!
楚厉王又是谁呢?
楚厉王是春秋初期楚国的国君,楚厉王跟“击鼓”,又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来自《韩非子》!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讲了楚厉王因酒醉击鼓的事儿:
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楚厉王因酒醉误击了一次警鼓,民众上了一回当当然不再买账,楚厉王赶紧修订新的警讯并发布告示,表示诚意,才算挽回。
韩非子的故事本身真实与否,我们不用去管他。但是,有了《吕氏春秋》和《韩非子》这两样证据,我们基本上可以为“烽火戏诸侯”这件公案的由来,画一个全程脉络图:
首先是《韩非子》的“楚厉王击鼓戏民”,然后到《吕氏春秋》的“幽王击鼓戏诸侯”,再到《史记》幽王“烽燧大鼓”戏诸侯,最后是《东周列国志》的幽王“烽火戏诸侯”。
* * *
那么,既然“烽火戏诸侯”不存在,那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如果,西周灭亡真的是另有原因,那么,如此不惜笔墨的编排,又是为什么呢?
所有这些疑问,咱们后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