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24章以礼治国(下)

(2019-10-26 16:31:10)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建都大典﹡

周公摄政的第六年的年底(约公元前103912月),新都洛邑建成。

新建成的都城规模宏大,《逸周书·作雒解》载:“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城内,太庙、文王庙、武王庙、明堂等庙宇、宫殿庄严、高大,城市道路、屋宇井然,成周八师驻守,新兴的周王朝到了这时,方真正显示出它的实力和威严!

第24章以礼治国(下)

周公诏告天下,举行盛大的庆功大典。

周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动荡不安,如此盛会,还是第一次!

前来参加大典的百官、诸侯,都惊奇地发现,新朝的大典仪式极其庄严,完全不同于殷商时代那种鬼神舞乐的乱象,无论是觐见周成王的朝见礼,还是祭祀文王、武王的祭祀礼,百官、诸侯各就其位,一切程序、礼仪有条不紊,在这种严肃的、全新的仪式之下,所有参加典礼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第24章以礼治国(下)

﹡封建时代﹡

此次大典,还对所有分封下去的诸侯,进行正式册封,划分爵位,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等,是为“正名分”。

在周朝,大规模的集中分封,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周武王牧野之战胜利之后,跟随周武王的功臣、诸侯、亲戚兄弟,加以分封,比如,军师吕尚,就是在这次封的齐国。

第二次,则是在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周朝灭了参与叛乱的商人、夷人,一直打到东海,得了大片的土地,为了加强外围这些地方的控制,周公又进行了二次分封,比如,将康叔封到卫国,微子封到宋国,等等,这个我们上回已经讲过。

这里要说的是,周朝通过分封,它以周直接控制的关中、洛邑地区为中心,姬姓诸侯为屏藩,夹杂异姓诸侯,这种国家管理的体制和格局,与夏、商时代的部落制,完全不一样了。

也就是说,在这种分封体制之下,中国社会由夏、商时期的部落时代,进入了封建时代!

咦?封建时代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吗?有人肯定会诧异了!

解释一下——

学校教材是从“阶级社会”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行的划分;在渔父这里,夏、商属于部落制社会,周属于层层分封的诸侯封建制社会,秦之后则属于皇帝垂直集权的帝制社会,是按照“社会格局”进行的划分,口径不一样,所以,不用争论了吧?呵呵!

﹡以礼治国﹡

大典的第三项议程,也是最为重要的议程,周公借以颁布一整套典章制度。

这套典章制度,主要内容是“礼”,既包括划分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的宗法等级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同姓不婚制度等一系列“礼制”,也包括规定祭祀等重大社会活动以及贵族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的“礼仪”,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史称“周公制礼”。(渔父:嘿嘿,核心价值观,不是现在才有的哦!)

周公制礼内容很多,我们也没必要一项一项去讲,那样的话,我这里还没开头,人早就跑光了,对不对?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第24章以礼治国(下)

一个是车礼,在《周礼》里,车礼归纳为“君子五驭”,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规则”,中国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非常惊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校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叹!

第24章以礼治国(下)

再一个是婚礼,规定了一整套程序,这里也一个有趣的故事,不知真假:说周公他老人家很认真,推行周礼身体力行,向众人演示,这套婚礼最后一个程序是同房,跟他配合的老婆大人不干了,生气了,一瓢水沷了周公一脸,众人哄笑声中,周公很是尴尬,哈哈!因为这件事儿实在是太出名了,太有意思了,后来呢,人们就将“周公之礼”特指为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儿,堂堂周公地下有知,估计也是讪讪然无奈何也!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与“礼”相配套的,还有“乐”,“乐”强调的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又有和,和谐统一,天下一家。华夏的“礼仪之邦”,就是从周公这里开始的。

就这样,周公通过推行“礼乐”这种外在的形式,将上下尊卑贵贱等级制度予以程式化、确定化和意识形态化,潜移默化中,人们慢慢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文化认同。到了后世,经过孔子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扬,成为流行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包括今天的你、我的精神气质和行为取向

﹡政声人去后﹡

大典无疑空前成功,周公的威望,也达到了顶点。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典之后的第二年,周公就向天下宣布退居二线,归政成王姬诵。

很多人将其归于周公的高风亮节,其实,稍加分析,便不难理解:周公费尽心力,创立的礼乐制度,他绝不允许这套制度,因为自己而受到半点的质疑,自己是创立者,当然就得带头践行,否则,“嫡长子继承制”岂不是一套空话?天下,可都在看着自己呢!

就这样,周公在他事业最为顶峰的时候,选择了激流勇退。

周公的礼乐制度,后来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渊源,周公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也是孔子一生最为崇敬的古代圣人。相传,孔子经常梦见周公,晚年常概叹“吾不复梦见周公矣”!(渔父:民间有人写了一部解梦的书,预测吉凶,假托周公之名叫《周公解梦》,周公,就又成了解梦人了,哈哈!)

汉初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曹操也同样非常崇敬周公,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诗。等等。

那么,今天的我们,又应当怎样看待周公和他的礼乐制度呢?

不想长篇大论,只说两句话:

一是,周礼大胆剥离了鬼神宗教色彩,融入“敬天保民”的人文内涵,无疑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在这一点上,当时的中国人,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是,说到底,礼乐制度是为封建等级社会服务的,乃是建于封建等级社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本质上,它是一种“等级文化”,这也是中国所谓“国学”的最大问题;只可惜,此后的中国社会,一直就没有转型过,所以,也就迟迟没有出现“自由文化”。不过,对于后面这些,周公他老人家又有什么错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