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留不住青年教师的原因何在?

(2014-09-20 16:55:48)

一、乡村留不住青年教师的原因何在?(2014-09-15)

   日前,一位乡村教师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中说,只有30多名老师的乡村中学,在被城里中学一次性选拔走9人后,开学工作陷入瘫痪。改变工作环境是教师们的权利,但这一现象仍需关注:为何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为何优秀乡村学校会成为城市学校的"育师场"?

   正如这位写信老师所说的一样,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现状令人堪忧,广大农村地区教师普遍短缺,尤其是在一些条件艰苦、老少边穷的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大多远走高飞。

   中国教师里最苦的要算山村小学的教师了,由于农村人居分散,山村小学大多地处偏远,规模很少,条件极其简陋。乡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这就在自然不过了。此外,乡村教师还面临找配偶难,乡村孩子难管等问题。

虽然实行绩效工资后,农村教师大多也能拿到千多块钱的月薪,但这点钱在高消费、高物价的市场环境下,实在不足以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坚守背后是更多人的逃离。由于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巨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

   在中国公众眼中,教师是最具幸福感的职业,而在《小康》访问的百位教师中,却有一半教师坦言“不幸福”,八成教师甚至想到了“转行”,其实,教师本不需要“被崇高”与“被幸福”的教育人生,他们更希望贴着教育的地平线,寻找个体与职业的幸福。坚守乡村教学的教师令人敬佩,是不言而喻的,但笔者对那些尽早离开乡村学校的老师也没有指责的意思,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教师也是人,他们也需要结婚、生儿育女、养家糊口。基于此,他们不愿在条件差的学校任教或者想转行完全可以理解。

问题是,乡村教师的持续流失与匮乏必然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而教学水平下降必然导致学生减少,学生的减少又必然导致乡村学校的萎缩,由此形成乡村学校的恶性循环。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天就有63所农村小学消失,不仅村一级的小学已大面积消失,一些乡镇的中心学校也岌岌可危。无论因何原因,都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事实上,乡村教育缺乏最美的教师,更缺乏留住优秀青年教师的制度。长此以往,谁来呵护农村孩子的梦想,谁又来关心农村孩子的未来?在城里孩子为了上一所名校而纠结的时候,中国农村还有很多孩子在为能不能上学,有没有老师而焦虑。

    基于此,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是否可以想得更周全一些,在增加人才上游的同时,提高优秀教师向下流动的速度,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提升乡村学校自身造血的能力,这样,才是一个对乡村教育、对农村孩子百年大计负责任的态度。

                                          为何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年轻教师

   近日,有一个叫林日新的乡村教师表示很纳闷。新学年开学,教师返校,只有三十多个初中老师的乡村学校,一次被城里中学通过考试选拔走了九位年轻的优秀老师,十二个班主任一下少五个,其中有本期初三班的几门主课老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全部被选拔走了。城里学校需要老师乡下学校就不需要老师?不仅林老师纳闷,相信大家都会为中国的乡村教育感到担忧,中国的乡村教育该何去何从?

    林日新在人民网上致信编辑,提出疑问,为何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年轻教师,为何优秀的乡村学校会成为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其实这是明知故问,也是不言自明。最后,还是自我作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城市有优越的条件,有优厚的待遇,这些深深吸引了乡村教师,他们不惜做出最大的努力,精心准备,被选拔进城去了,过上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眼下,乡村学校渐渐的萎缩,师生数逐渐的减少,甚至人去楼空,而城市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孩子是随父母到城里就读,而有的是家长不惜重金择校到城里读书。乡村学校成了一片“孤岛”。学生是因为老师的流动而流动,还是老师因为学生的流动而流动?即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总之,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差别很大,师生不约而同向城市流动。

    在乡村学校有不少教师,他们扎根乡村,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克服重重困难,把青春和岁月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谱写了最美乡村教育赞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但是,不可否认,还有一部分教师留在乡村是出于无奈,何尝不想到城里去?同样的付出得不到同样的回报,有时还得承受冷嘲热讽,在人们看来,调走的都是优秀的,优秀的都调走了,留下来的可想而知。留下的也往往被刺痛,一些乡村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乡村留住了他们的人未必留住了他们的心,甚至还有极少数乡村教师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同样乡村学校非大楼设备也,而在于师资力量。乡村教育每况愈下,总不能听之任之。所以得想方设法挽留乡村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保证乡村教育的质量不受影响。

    为何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年轻教师,为何优秀的乡村学校会成为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这个问题,大家都心照不宣。林老师致信编辑其实是试图通过媒体向政府呼吁,乡村教育必须和城里教育平起平坐,乡村教师同样能找到尊严和自信。教育是一项事业总不能单靠个人一个群体的奉献,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作者:蔡正青)

乡村教师为何要逃离乡村?

     如今优秀的教师都逃离了农村,不很优秀但有背景的教师也离开了乡村。因为如此,那些家庭经济宽裕的孩子,也逃离了乡村——去县城读书了;而那些会读书、经济拮据的家庭,为了孩子未来的命运,只有勒紧裤腰,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进县城读书,否则孩子再聪慧,只要还在乡村学校读书,就考不上大学。于是城市学校越来越庞大,乡村学校越来越萎缩,有的合并,有的由于没有生源而关门。

   这是家乡一位姓吴的老师对我的诉说:我家在县城,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教师。我从小就立志要当孩子王,师范毕业后要求分配到乡村小学教书,那时我充满了希望,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开始是教低年级,由于教出了成绩,校长就安排我教高年级,并带毕业班。带了几年毕业班,带出了名声,因为在全县统考中我的学生中总有人名列前茅。县城重点学校也常公开招考教师,有人对我说,你去考,肯定能考上。后来浙江省几家私立名校寻找我,要高薪聘请,还是没有离开。可我没走,并不等于别的老师不走,那些优秀的老师一个一个地走了,有的调进了县城,有的到外地淘金去了。由于优秀老师走了,好的生源也流失了。尤其是多年的搭当数学老师也走了,我的语文教得再好,在全县也排不上名次,于是我也选择了离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乡村学校肯定比城市学校艰苦,但工资待遇比城市低得多。再说乡村学校不搞家教,城市兴家教,有的老师家教比工资还多的多。在乡村教书每月收入不会超过2000元,而去江浙教书少也有五六千元,多的上万元,不走才怪呢?收入低是个原因,重要的还是让人瞧不起,找对象,人家一听是乡村教师,扭头就走。

    这是堂弟对我的诉说,你侄子聪颖会读书,在村小学读了两年,他的班主任对我说,洪玟致很会读书,总是考全班第一,这孩子在这里读可惜了,你还是把他送进城里去读,别误了孩子的前程。堂弟是个做泥匠的,做一天也可赚一百元,可刚建了一幢新房,还欠着七万多元债。孩子在村里读方便,又不要钱,进城读要择校费,租房子要钱,吃饭要钱,还要一个大人陪着,生活成本太高,一年算下来,至少要过万元。可不去,在乡村读小学、读初中,显然考不起重点高中,考大学也就没希望,所以村里不少孩子只读了小学就没读,反正又考不上大学,不如趁早出去打工或帮大人做点农活赚点钱。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主动放弃这条路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这是 8月5日《南方周末》刊登的《穷孩子没有春天?》里的一句话。如果从读书这条路来说,今天的穷孩子几乎没有春天。乡村学校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没有优质资源,穷孩子在城里读不起书,他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即使出了个天才,在乡村读书,之后考取了大学,穷孩子也交不起昂贵的学费。李昌平先生用他的经历进行了对比,说明义务教育农家孩子读书反而更难。于是他如此感叹:教育改变人的命运!在这个年代,教育未必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一个好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底层人获得平等上升机会的社会。其实这也不难做到的。我们曾经做到了,难道现在做不到?

    按理,现在更应该做到,因为我国有雄厚的财政收入,去年的财政收入就超8万亿元,可1100亿元财政收入的时候做到了,为什么现在反而做不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读不起书,表面上看,是农村家庭拿不出钱来,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城市在不断掠夺农村的公共资源。优秀的教师进城了,是政府用不同的收入分配掠夺了这一公共资源。

    其实城市对乡村掠夺的公共资源当然不仅仅是教育资源,但教育尤其突出、尤其令人关注,因为这是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很多农民父母对我这样说:俺们不在乎自己有多劳累,不在乎在外漂泊有多苦,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身份,就是累死也心甘。不知我的那位堂哥洪生水临死前,还有不有这种想法?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了,可他死了,没有享到一天福。值得警惕的是:当教育这条能改变农家子弟命运的唯一通道被淤塞,让社会最底层的人看不到一丝希望和阳光时,这个社会就会让人窒息,矛盾加剧也就显然。

    那位吴老师说,每个人都有理想,我的理想是要当一位优秀的教师,乡村学校没有高收入不要紧,可没有好生源不行。好的学生都进城了,留下的不是捣蛋的,就是有点傻的,这还有劲教吗?其实我不想离开乡村小学,是现实把我逼走了。(洪巧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