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环境之雕塑蕴涵

标签:
教育 |
分类: 建筑时空 |
5、雕塑蕴涵
雕塑作为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在分隔环境空间、强调环境主题、揭示环境内涵、协调环境氛围等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一个优秀的人造景观不能没有雕塑,好的雕塑点缀着空间环境,提升空间环境的层次,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城市雕塑,在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成为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标志,如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成了北京和中国的标志,源于南唐陵墓道石兽的辟邪成了南京的标志,自由女神像、华盛顿纪念碑成了美国的标志,凯旋门成了法国的象征。古今中外,很多气势恢宏的建筑、美轮美奂的园林在战火和历史年轮的碾压下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但很多的雕塑却保存下来,它们记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盛装着浓浓的民族情感。一代名园圆明园在八国联军的抢掠中变成了断亘残垣,然喷水池中喷水的十二生肖铜首等珍贵文物却依然留存,时时冲击中华民族的情感神经,勾起人们对世界名园的追忆和中华民族屈辱史的哀思。
雕塑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步,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雕塑的雏形了,石器可以说是雕塑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雕塑出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粗陋到细腻、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雕塑也从王公贵胄走进了寻常百姓之中,从宫廷大院、皇家园林走进了市井院落、街头景观。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几乎都有雕塑,雕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雕塑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三维实体,是以“凝练的艺术语言来塑造实体性的艺术形象,借以表达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深刻情感的一种造型艺术”,[18]按照其目的不同,可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雕塑在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的同时,给人以灵魂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正是因为雕塑艺术所表现出的视觉的冲击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屠格涅夫在参观佩加蒙祭坛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多么幸运,我没有在饱享此番眼福之前死去,我看到了这一切。”
监狱环境与雕塑艺术结缘已久。中国古代长期法刑不分,断狱与刑罚由一个部门掌管,传说第一部《狱典》为皋陶所著,皋陶因此被称为狱神。自东汉以后,衙门里供奉皋陶像、饰獬豸图,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狱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参拜狱神,刚刚被关进来的犯人也要参拜,当出狱时,被释放的囚犯再次朝拜狱神,即使死刑犯在临刑前,也要朝拜狱神一次,然后才被正法。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辨是非明曲直,识善恶辨忠奸,令犯法者不寒而栗。传说皋陶曾饲养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就让獬豸来裁决,竟然均准确无误,獬豸因此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监狱除了悬挂獬豸像外,还立有獬豸石雕,以体现监狱的威严和刑罚的公正。明清时期,老百姓称牢房叫虎头牢,这是源于监狱的装饰。传说龙生九子,四子曰狴犴,形似虎,平生好讼,威武有力,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因此狱门上方均挂狴犴图案,[19]还以石雕形式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现代的监狱已经摆脱了愚昧和无知,但皋陶、獬豸、狴犴等图腾释义仍然是今天监狱所追求的。监狱承担着转变罪犯思想、培植罪犯健康人格、提升罪犯文化品位的职责,监狱环境是监狱职能的重要承载体,适宜摆放一些寓于教育意蕴的雕塑是不可缺少的。如在广场等中心部位,或大门附近等比较醒目的位置,安放富有矫正意味的主题性雕塑,可以很好地揭示监狱的价值所在,烘托监狱矫正氛围;在教室等教学场所安放伟人雕像,可以时刻提醒罪犯比较自身的人格差距,促进罪犯发奋图强;在公共部位安放带有雕塑形态的果皮桶、草坪音箱、报时钟等功能性物品,可以活跃环境氛围,调节罪犯的视觉体验。
雕塑重在意蕴,监狱立雕塑就要体现监狱的价值取向。监狱雕塑的意象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监狱形态的,如前所述的狴犴石雕;二是体现监狱特质的,反映监禁、囚禁、失去自由、痛苦等蕴涵的;三是反映监狱教育功能的,体现矫正、教育、锤炼、锻造等意蕴的;四是反映监狱功效的,体现新生、回归、决裂等意蕴的,如风帆、扬帆等;五是反映人间真情,借以触动罪犯灵魂的,如母与子,盼归等。很多监狱在发挥雕塑感化育人作用方面有很好的范例。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诺沃监狱,是一个关押重刑犯的监狱。进入监狱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墨绿色的双环雕塑(见下图),大环约有两米多直径,从地面立起,小环直径只有五、六十厘米,在大环上部,与大环成直角相交,顶部与大环顶部齐平。这实际上是一个手铐的变形处理。有趣的是,两个环都有一个豁口。这个雕塑很好的揭示了监狱的主题,即监狱是囚禁之所(手铐),关押在监狱的罪犯仍然是有希望的(豁口),这与中国监狱“给出路”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雕塑所选择的墨绿色,本身就包含“希望”的意蕴。
http://s6/middle/4fea9d32n7499720163b5&690
(意大利诺沃监狱双环雕塑 嵇为俊摄)
江苏省龙潭监狱曾在1997年约请著名雕塑家赵春明先生设计主题雕塑,经过现场察看、情况介绍,雕塑家很快设计了两个雕塑,分别是南监区广场的“回”字形雕塑和北监区广场的“炼”雕塑,这两个雕塑非常切合监狱的矫正主题。“回”雕塑上方取“回”字六面体正方形造型(见下图),寓意“回归、回心转意、回头是岸”,以“回”字一角垂直立起,“回”字内圆外方,基座取上方下圆、上白下黑,表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邪不压正之意。“炼”雕塑是一个燃烧的火球,熊熊大火正在烧烤着锈迹斑斑的球体,球体顶部现出了光洁的圆形,球体四周污垢正在剥离。这不正是凤凰涅磐而重生吗?
http://s3/middle/4fea9d32n749972645982&690
(现立于江苏省金陵监狱的“回”字型雕塑 戴明摄影)
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有两尊雕塑。一尊取名“希望”,矗立于管教所大门之外的广场上,象征道德和法律的两把钥匙垂直立起,一条弯曲的道路沿着钥匙盘旋而上,顶部立着象征太阳的圆球,寓意着失足少年通过管教所的教育,用道德和法律的开启人生的道路,道路虽然弯曲,但同样会到达希望的明天。任何人走到这里看到雕塑后,都会理解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哪怕他身陷囹圄;当未成年犯经过矫正后走出大门,从 “希望”雕塑走过时,不正是迈向充满希望的明天吗?一尊为“周处自新”,脚踩猛虎,手擒蛟龙,立于监内广场,时刻告诫失足青少年,周处那么坏也能浪子回头,并能成为国家爱的栋梁之才;只要改正恶习,做了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仍然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敬。
http://s5/middle/4fea9d32n8dfe865bd044&690
(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周处自新”和“希望”雕塑,陈士彬摄影)
空间环境离不开雕塑艺术,但是不加区分的滥用、乱用雕塑,就不是画龙点睛,而是画蛇添足,是雕塑却已经不是艺术了。监狱室外空间安置的雕塑,通常都是主题性雕塑。主题性雕塑,顾名思义,雕塑要突出主题,即监狱与矫正。有些监狱摆放的雕塑,让人看不出主题,不知其意,或雕塑反映的主题与监狱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反映了教育的意蕴但不具监狱的特性,放在学校、医院等环境可能更加适宜。究其原因是,仅仅把雕塑作为环境的装饰,没有理解安放雕塑的真正意图。确切地说,监狱雕塑一般情况下都要单独设计,不是到雕塑公司随便拉一个来就行的。
监狱室外雕塑一般安放在人员进出频繁、相对醒目的位置。因为多是主题性雕塑,所以雕塑的数量不应太多,否则就会淡化或冲突主题。雕塑的形态和安放的位置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要按照环境去设计。黑格尔在《美学》中就指出:“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21]雕塑只有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使雕塑融入到监狱环境的整体中去,否则,再好的雕塑不仅不能体现雕塑的美感,还破坏了环境的整体感。
当然,监狱室外空间环境中也不是只能安置主题性雕塑,一些装饰性雕塑只要选题适当、置放的地点适宜,也同样给人遐想和启迪。如,一些监狱在草坪中,或树荫下,置放色彩斑斓的梅花鹿雕塑,在池塘或湖沼边安放天鹅、丹顶鹤等造型,也能激起罪犯对自由的遐想;有些监狱在园林水体中放一只小船,静静地停泊在水边,所反映的寓意也是十分明确的。
监狱雕塑除了作为固定建筑物的永久性雕塑以外,还可以根据节日和活动的需要安放一些临时性雕塑,以渲染氛围。如春节摆放生肖造型,奥运会制作会徽、火炬造型,运动会制作体育运动造型,国庆节制作华表、天安门城楼造型等,都能很好地营造节日或活动喜庆氛围。
三、监狱环境的配置与建设
监狱环境是监狱履行职能的前提和基础,是罪犯接受刑罚和矫正的载体。监狱环境配置的优劣和建设的好坏对功能的发挥,影响极大。重视监狱环境的配置与建设,是监狱工作者必须用心思考的课题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监狱环境的配置,是指监狱环境资源的配置,它既包括环境系统要素的配置、整合和优化,也含有各要素内部子系统的配置和优化。通过优化配置,使监狱环境做到选址合理、布局严谨、功能完备、尺度适宜、开合有度、要素齐全,体现监狱的个性特点和文化内涵。
选址合理。东汉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中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可见,选址是非常重要的,但他又说“人应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似乎选址也不是绝对的。实际上,选址正确与否至关重要,选址不好虽然后天是可以补救的,但补救是有对价的。监狱似乎建在哪里都无可厚非,实则不然。过去,我们将很多的监狱建在山沟里、滩涂上,虽然自然风光优美,空气清新,但对监狱矫正职能的施展带来很多的问题,造成监狱矫正工作者中的人才留不住,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监狱建在交通便利之处,现在已经形成共识,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罪犯亲属的探视,从一个侧面显示监狱管理的文明和进步。
布局严谨。布局的好坏与监狱运行成本和运行效率息息相关。监狱环境各个功能区如何设计、如何摆布,怎么才能做到减少冲突、和谐协调、充满美感;各个功能区相互之间如何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关联,做到结构紧凑、协调统一;各个功能区功能能否实现最有效的发挥,这都是涉及布局设计问题。监狱应该按照地形地貌、占地面积的大小、监狱运行的规律和管理的要求等因素,系统地设计环境。
功能完备。功能是否完备是监狱环境配置的关键,在任何时候,监狱建设都不能以牺牲某些功能来换取所谓的优美环境。监狱环境应具有满足罪犯合理需要的生活、学习、劳动设施,应满足监狱管理需要的警戒执勤设施、民警办公设施,并注重融合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空间环境利用效率。
尺度适宜。约瑟夫.爱迪生认为:“我首先考虑的是对实际景物的观察所带来的想象愉悦,我认为这样的愉悦必然地是由诸如伟大、非凡和美丽的视觉感受引起的,”对他来说,伟大意味着“对景物的整体感的认同与共鸣”,[22]英国经验论哲学家约翰.洛克也认为:“美是和谐的、匀称的,和谐的和匀称的就是真实的,而既是美的、又是真实的事物就是善的和令人愉快的”。[23]环境优美首先体现在人的视觉美感,使人感受到和谐与匀称,对环境整体感的有了认同并产生共鸣,合理的体量和尺度是视觉产生美感的基础,尺度是否合理又体现在是否符合或接近“黄金分割比例”。大体量的建筑必须有与之协调的开敞空间,否则会形成局促感;大面积的室内空间必须保持适宜的高度,高度过低会使人产生压抑,过高则显得滑稽;过分地强调园林的作用,而将行道缩小,将给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开合有度。传统监狱理论认为,监狱环境尤其是监狱建筑多创造闭合空间,有利于监管,其实并非所有的场所都要强调闭合空间的。从监狱管理的特点来看,以空间的固定性控制人员的流动性也不是万能的;从矫正的视角看,控制人员的流动性肯定会对矫正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过去,每个监区都有一个院落,自成闭合空间,罪犯逃跑却经常发生,现在,很多监狱撤除了院墙,开敞明亮,也没有罪犯脱逃。可见,是否有院墙不是罪犯容易逃跑的主要原因。其实,每个监区都有一道院墙会形成新的管理死角,反而不安全。因此,监狱环境在建设时要合理掌握开合的度,做到室内空间合理闭合,尽量降低安全风险,室外空间尽量开敞,以调节罪犯心理,减少烦躁感、厌倦感。监狱园林是应当让罪犯享有的,应设计合理的游园路径,使罪犯不仅得到视觉、味觉的享受,更能有触觉的体验。
要素齐全。现代监狱不是说仅仅有监舍、围墙、铁门、岗楼这些监狱特有形态就行了,这些监狱化的特征只是代表着监狱的监禁符号,而不能体现监狱的矫正内涵。监狱环境既要重视监狱建筑的建设,也要重视公共氛围的营造;既要强调室内空间的设计与装饰,更要注重监狱园林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环境的各种表象都能彰显特色、相互作用,发挥监狱环境潜移默化的矫正作用。
监狱环境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室内外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监狱园林的养护更是如此。优美的环境不仅仅是设计出来的,更是管理出来的。监狱环境的建设应当着眼于监禁和矫正功能的发挥,吸收环境建设的新颖理念和科技成果,着力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整体规划的原则。规划是设计的基础,没有系统的规划就没有成功的设计,应当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关押规模、监狱类型、资金能力、风土人情、监狱规章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二是设计优先的原则。设计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合理利用监狱自有资源,善于整合外部资源,使设计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功能分区得当、风格鲜明、文化底蕴浓厚;三是建造为重的原则。既要严格按图纸施工,保质保量,又要勇于并善于发现设计的缺陷,及时修正;四是管理为本的原则。要重视监狱环境的维护与保护,促进监狱环境的各种形态功能的有效、持续发挥;五是全员参与的原则。监狱环境是监狱所有人的环境,监狱矫正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做监狱环境建设和维护的引导着、先行者,要强化罪犯的环境维护的养成教育,倡导罪犯参与环境的美化,培养罪犯的自律意识和环境维护的技能,真正让罪犯成为监狱环境的主人。
总之,监狱环境配置与建设要强调安全性和秩序感,体现监狱环境的规则之美;要把握教育性,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体现监狱环境的内涵之美;要重视经济性,尽力以最合理的投入产生最优的效果,体现监狱环境的简洁之美;坚持协调性,使监狱环境整体协调,体现监狱环境的和谐之美;要注重技术性,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体现科学之美。
[1] 张晶,《近代百年中国监狱制度的全球化问题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3,第35页。
[2] 参见《民国监狱资料选》,河南省劳改局编写,1987年出版。
[3] 《云海龙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11b1c010007t4.html
[4]杨文会著,《环境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96-197页。
[5]杨文会著,《环境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218页。
[6] 王传敏著,《好风如水》,凤凰传媒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153-154 页。
[7] 参见《百种花卉养赏用》,高世良编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8]史明著,《景观艺术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21页
[9] 吴家骅著,叶南译,《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225页
[10]文震亨《长物志》语,转引自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二版,第319页。
[11]史明著,《景观艺术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34页
[12] (苏联)弗﹒阿﹒戈罗霍夫等著,郦芷若等译,《世界公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第10页。
[13] (美国)格兰特·W·里德等著,陈建业等译,《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3页。
[14]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5]史明著,《景观艺术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43页
[16]杨平著,《环境美学的谱系》,南京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第252页。
[17]杨平著,《环境美学的谱系》,南京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第280页。
[18] 杨文会著,《环境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81页。
[19] 在保存下来的明苏三监和宋开封府府西监仍能看到狴犴头饰。
[20]西晋文学家张华《杂诗三首》之一首句,转引自楼庆西著,《中国小品建筑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6月第一版,第106页。
[2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079年版,第100-111页。
[22] 吴家骅著,叶南译,《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224页
[23] 吴家骅著,叶南译,《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