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666》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絮语

(2020-04-17 10:21:13)

 2666》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絮语

 

《文学评论家》讲述的是四位文学评论家先后都在研究同一位德国作家的故事,让-克劳德·贝耶迪在巴黎,皮埃罗·莫里尼在意大利,曼努埃尔·埃斯皮诺萨在西班牙,丽兹·诺顿在英国,他们都在研究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的作品和生平。四人在国际研讨会上先后相识,由于学术观点一致而成为朋友和情人。后来在墨西哥开会时听说了震惊世界的连续杀害妇女的事件,四人不敢站出来揭露罪行,最终开了小差,各自飞回各自的国家。

寻找阿琴波尔迪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惊险、紧张、无聊、疲惫、幻想、梦幻等等等等,最后,精疲力尽的让-克劳德在墨西哥旅馆游泳池旁的网球场,一屁股坐到砖地上,对曼努埃尔说:“咱们别再找阿琴波尔迪了。”

可是,不到一分钟,他马上又蹦起来,跳上了墙头,说:“我确信阿琴波尔迪肯定在这里,就在圣特莱莎。”

曼努埃尔问他在什么地方时,让-克劳德说就在某个地方,在圣特莱莎,在周围什么地方。

曼努埃尔问,为什么咱们找不着呢?

-克劳德笑了,他说:“这无关紧要。找不着是因为咱们太笨,或者因为阿琴波尔迪很善于躲藏。这是次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别的……”

“什么?”曼努埃尔问。

“重要的是他就在这里!”让-克劳德说着指指桑拿浴室、旅馆、网球场、铁丝网,还有远处没有照明的旅馆土地上依稀可见的枯枝败叶。曼努埃尔感到脊背发凉。那个桑拿浴室所在的水泥屋,他觉得像个地堡,里面藏着死人。

“我相信你的话。”他说,心里真的相信朋友的话。

-克劳德说:“阿琴波尔迪就在这里!咱们也在这里!这样,我们永远和他的距离最近。”

——“阿琴波尔迪就在这里!咱们也在这里!这样,我们永远和他的距离最近。”这,应当就是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的主题,不妨说,也可以看做是整部《2666》的主题:寻找、等待、再寻找。

“阿琴波尔迪”在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物化的人,他既可以看作是自由的象征,又可以看作是光明的象征;既可以看作是正义的象征,也可以看作是真理的象征。总之,从这个层面上来做分析,整部作品就有了它的积极意义,进取意义。某些评论文章认为小说重在揭露人性恶、人类犯罪意识、腐败、谋杀、血腥战争、绝望等等,这当然都没有错。至于褒奖笼罩在作品之上的那种所谓“淡淡的哀愁”,窃以为只是表象而已,是修辞的艺术,语言的魅力,这一切非但丝毫没有削弱这部伟大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教育作用,反而使它更增添了底蕴的厚实和感染力的强大影响。

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是智利人,他一生经历坎坷,曾在轮船上当过临时船员,也做过垃圾清运工等,只活了五十岁就去世了。

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命运与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差不多,卡佛做过木匠,在医院给医生清洁打扫房间用以偿还房租,二十多年间,卡佛带着家人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当过加油工、看门人、清洁工、替人摘过郁金香,但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卡佛始终没有放弃过写作。由于酗酒、抽烟过度,也是五十岁过世。

与以上两位大作家相比,阿根廷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就显得幸运多了。这位学者型大作家,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长达20年之久,还做过18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可以说是一位“生活在温室里的大作家。”博尔赫斯也长寿,活了87岁,这不能不说也和他安逸的生活环境有关。

还有一位,也是阿根廷著名作家,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代表人物,胡里奥·科塔萨尔,一生也没有受过多大罪,除了在大学讲课,还曾担任过联合国翻译,活了70岁。

 罗贝托·波拉尼奥、雷蒙德·卡佛、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胡里奥·科塔萨尔,四位同样都是20世纪世界顶级大师,命运如此不同!不过,命好也罢、不好也罢,对于天才,他们照样都能写出不朽之作。

这才是最主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