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邵阳花鼓戏《冬姑娘过渡》及其戏文中的谜语

(2012-03-16 20:46:02)
标签:

谜史钩沉

灯谜申遗

花鼓戏

《冬姑娘过渡》

昭陵虎迹

杂谈

邵阳花鼓戏《冬姑娘过渡》及其戏文中的谜语

    邵阳花鼓戏起源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年间的新春张灯赛歌会。清乾隆时,祁剧、木偶戏和布袋戏(时名被窝戏)均凭借各自当家戏目,分占着邵阳当地文化市场。花鼓曲艺人为了从来缝中求生存,亦从单人独演向由一旦一丑或“三小”表演程式过渡,形成了自己的小型剧目《摸泥鳅》、《磨豆腐》、《小姑贤》、《打鸟》等。到民国时,更推演出不少人物较多的大剧目。民国十八年,已故著名艺人何长生、夏云桂、王佑生在汉口新市场演出的大型花鼓戏《铁板轿》、《张公百忍》,轰动一时,名噪江南。由于花鼓戏反映的多是下层市井小民、渔樵野夫的生活,戏文中多方言俚语与插科打诨,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在当今都市剧场戏曲演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邵阳花鼓戏仍有顽强的生命力。除市花鼓戏剧团外,民间有不少的草台班子,每逢喜庆婚丧的日子,上演着或传统或自编的新老剧目。

    我这里要特意介绍一下花鼓戏《冬姑娘过渡》。早年的那些花鼓戏小剧目我一般都看过,《冬姑娘过渡》却是个例外,至今未看过。我对它的最初了解,完全得自曾令禄先生向我的讲述。当然,谜人三句话不离本行,是由谜而谈起戏的。去年我们在着手收集、整理邵阳灯谜史资料时,老曾很快就提到了花鼓戏《冬姑娘过渡》。或许这出戏对青年曾令禄起到过灯谜启蒙作用,时隔半个世纪,他对戏文中的一些谜语仍有不同程度的记忆。通过老曾的回忆讲述及结合邵阳花鼓戏演进史来看,该剧当属清代初本之一。从剧本名“过渡”二字便可推知,场景所限,应为小剧目,且《冬姑娘过渡》与其他邵阳花鼓戏初本《张古佬磨豆腐》、《三毛钱打鸟》剧名格式相若,亦可看出一些端倪。同时,它又是小剧向大戏演进的标志性剧目之一。它后期定名为《桃源盘洞》。已突破早期剧局限,剧中人物增多,曲调更丰富。我今年二月到市花鼓戏剧团查阅资料时,所接触到的就是《冬姑娘过渡》的后期本《桃源盘洞》。

    因有事先朋友的电话介绍,那天上午我一到到市花鼓剧团,就得到团长刘忠明的热情接待。上任时间不长的刘团长很年轻,看起来不到40岁。当天团里正在排练一出花鼓新戏,我揣猜可能是为戏曲下乡忙活。刘团长放下身边工作,马上陪我到团里档案室调阅相关档案。有了刘团长的帮助,我很快就从档案室见到了我想查找的资料。没有我去前就不敢奢望的手抄古本《冬姑娘过渡》,有的只是一新一老两个《桃源盘洞》版本。新本为16开铅印本,封面除《桃源盘洞》剧名外,还标有“二00一年本”字样。老本为打字蜡纸油印件,亦为十六开本,未标注年月。从老曾的讲述与无原本的涉黄谜来看,应属文革后的本子。我择其所需,在团里打字室复印了老本中的四页,一是含戏曲人物表的扉页,二是戏文中有谜语的三页。

    从残留的这些谜语来看,一是串插得自然,恰到好处,增添了戏曲的亮点。如那则典型的民间四句式事物谜就是通过剧中人物对白(唱)来表现的。“丑鬼不要得意忘形,什么纠峦一座城,团团转转水包门,十个强盗去打劫,五个强盗打进城?”“啊,想起了,这是妇人家去坛子里抓酸菜。纠纠峦峦一座城是只酸菜坛子,团团转转水包门,是坛子边上盛的水,十个强盗去打劫,是一双手十个手指头,去揭坛子用只手扒坛子抓菜。岂不是五个强盗打进城。”二是其中不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如“两足肚内藏”的“四”字谜,“观音打盘脚”的“五”字谜,“三头六耳四足行,两耳不闻四耳闻,一半真来一半假,一半畜牲一半人”的“耍狮子”,具有很高的水平。

    以下是我在市花鼓剧团取得的复印件。

 

 

http://s13/middle/4fe9f7e3gbb16f8feb32c&690

 http://s11/middle/4fe9f7e3gbb16f8e83bfa&690

http://s2/middle/4fe9f7e3gbb16f8c9ea9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