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节和洋节”话题作文指导
作文话题: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面对圣诞节和情人节,面对端午节和中秋节,我们的学子们的态度却呈现出强烈的反差:重“洋”节而轻“土”节。
请以“土节和洋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确认话题含义
虽然话题是“土节和洋节”,但它只是一个大范围,根据材料提示可知,话题是指向学子们重“洋”节轻“土”节这种现象的,立意必须围绕这种现象展开。如果只扣话题大范围而仅仅介绍几个典型的洋节和土节,肯定是偏题的。
材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材料对重“洋”节轻“土”节这种现象持否定态度,作文立意应该与之保持同一。“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重“洋”节而轻“土”节的现象反映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鄙薄和外来文化的热衷。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开启思路:重“洋”节轻“土”节有何具体表现?重“洋”节轻“土”节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重“洋”节轻“土”节有什么危害?“土”节有何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改变重“洋”节轻“土”节这种现象等等。
辨证分析问题
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话题,对“洋节“不可全盘否定和全面批判,应合理取舍,剖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对本国文化的淡漠;对外来文化的盲从。所以洋节可过,但要适度,毕竟浪漫轻松只是生活的点缀;土节虽土,但内蕴深厚,文化传承责无旁贷。
二:变话题为问题
1、怎样的背景产生这样的风气?
2、如此“重”下去,我们将失去什么?
3、对“土” 节和“洋”节我们该持什么态度?
4、“土”节有什么传统意义?
5、这种心态仅仅是节日的轻重吗?
三:题目示例
1、“洋”节可过不可过“火”
2、月是故乡明
3、情人节里说情感
4、一曲清流万古新
5、归来吧,中国节
6、由“假洋鬼子“想到的
[优秀例文一]
土节和洋节
记得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别离思归的篇章,那些哀怨悲伤总是催人泪下,而其中写节日里仍在外奔波,或独对青灯的情景更是分外令人难忘。
天还没亮,僻静的小路上只有一个人打着灯笼走着,柿子树上的霜正浓,枫叶上的露珠盈盈地捧着一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征人急急走着,不时望望天。在这节日的前夜,全家恐怕只有他还在外未归。家里的门神该贴上了吧?灶神该请了吧?桃符该换了吧?家人当在盼自己呢!当他推开家门,听到一声呼唤,孩子们拥上来扯着衣角问候,他的心都醉了,纵然眉毛上还凝着霜。相信在主人公推门的那一刻,你也会由衷地替他高兴。
是呀,咱们中国的节哪个不让人牵挂,哪个不让人铭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中秋时游子的思念;“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九时登高遥望的凄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七夕时有情人对久别重逢的憧憬。在无数个中秋,炎黄子孙仰望苍穹,遥想节日寓含的那份神秘、隽永与多情,在星辉斑斓里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也许是我们健忘,也许是我们审美疲劳,也许是我们“喜新怨旧”,故而屈原故里,端午节龙舟寥落;七夕之夜,有情人月下少见;元宵节,很少看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美景。而圣诞节却摆满了圣诞树,情人节全城玫瑰花畅销,愚人节蛊惑整人短信盛行。难道你没有心痛、不安的感觉?是的,这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你是否知道,我们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结晶?端午节我们竞舟江上,是为了缅怀一个忠贞的灵魂;重阳节我们登高遥望家的方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思念养育我们的父母;中秋节我们待月山中,是在遐想仙子飞升的浪漫和寄托一种美好的祝福。传统节日,其实也是传承文化传统、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我们尊重洋人们的节日和习俗,但我们也绝不能鄙薄和淡漠自己的节日。
让我们记住我们应该记住的节日,重视我们应重视的文化。你可以在圣诞节怀念耶苏,但作为炎黄子孙,当然也应该在“春风送暖入屠苏”时,喜气盈腮地新桃换旧符!
[点评]这篇散文引用古诗恰当,想象丰富,凸现了古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揭示了传统节日蕴涵的人文因素和美学意义,并列举当今人们重“洋”节轻“土”节的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对待节日重“洋”轻“土”不可取,要“记住我们应该记住的节日,重视我们应重视的文化”的观点。
重拾龙灯彩船
尽管是城市里“土生土长”的,喝着清洁的自来水,学习着标准的国际英语,但我对于中国的那些富有浓郁的传统气息的节日却有着别样的情绪。
也许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都是念旧的,从小到大,每一次过节,父母总是庄严而隆重地准备,可我更愿意承认,我是那么喜爱乡下的彩船、龙灯和舞不完的狮子。
爷爷还在世的时候,乡下的宅子是我的天堂,春节的假一放,便举家回到那幢老宅子去,只因初一的清晨开始就有热闹地舞狮子,十岁以前都是爷爷写对联,然后爸爸领着我去热闹的市集上去买门神,爸爸说那个时候是万不可讲价的,不然门神不高兴就不保佑你了,我只想盲目地相信,哪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后来我渐渐长大,爷爷却老了,家里的叔叔伯伯就提议让我来写春联,一年又一年,贴在门边的字由幼嫩变成老成。
前几年,爷爷去世了,父亲又去了外地工作,而城市里也愈来愈流行过圣诞节和情人节,加上好几年的元宵节都和情人紧挨着,偶尔得以见的舞龙灯也在繁华的霓虹灯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看得心是洒满一地的玫瑰花瓣被来往的人群踏得没了芬芳。
去年已经记不清是父亲去外地的第几个年头,只是彻骨地记得冬天的寒冷,连蜷在书房的水仙也忘了开花,而街边的梧桐树迟迟盼不来温暖和煦的春风,绿得油亮的爬墙虎比往年更加萎靡地躺在墙角,圣诞节的彩灯和松树早早地立在街头巷尾的商店门口,推着小车卖糖果的小贩戴上了圣诞老人的红帽子,餐馆的落地玻璃上涂满了“圣诞快乐”的大字,好像中国人过了一夜后都改过圣诞节而不过年了,这让我觉得走在连口里呼出的气也十分陌生。
然而情人节的时候,我已经匆匆忙忙地去上学了,天气分外的冷还下过几场雪,我挤在公车上不住地怀念老家结冰的水沟和唱丑角的龙船婆婆,街上的商店又开通卖玫瑰花了,一篮一篮地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却掩饰不住的矫情着。
让双眼的疲劳为之全消的是一队穿着黄澄澄衣服,扎着头巾的人,一人擎着一根舞龙的大棒子,队伍的后面是一个化着丑妆的婆婆,鼻翼的一侧还粘着一颗黑痣,像拉裙摆一样拉着龙船,几个状硕的大汉顶着一个红狮子不停地眨巴着“眼睛”。
感觉顿时鲜活起来。这就是自己期待了很久的春节、元宵,不是几枝玫瑰能够装点的节日,不是圣诞老爷爷能够馈赠的礼物,却让我好像回到了老家那幢宅子一样忍不住激动,忍不住想和划龙船的婆婆一起跳起来,唱起来……
不晓得冬天还有多远,只是看到那只红得喜庆的龙船便兴奋得觉得春天大概不会远了。
重 返
本 源
当你掰看指头看“情人节”还有几天时,可知“七夕”将至,牛朗织女将在星空中鹊桥相会?
当你戴上红色的圣诞帽,在本地的小教堂里挤得不亦乐乎,你可会记得重阳那天,携着祖辈登高望远插茱萸?
当你每每说一口洋文在繁华的商业街庆祝“洋节”之夜,你可曾想到陪在父母祖辈身边共听二胡弦声,共沐月下清辉?
在西方洋节的强大冲击下,我们真的清醒吗,我们是否记得自己的肤色,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着什么?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阳台前的月光里静想。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是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社会,闭关自的时代自是一去不返,只有了解世界,学习世界的先进文明,方能傲立于民族之标。但传统的文化在何处?
中国文化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沉淀出了世人为人赞叹的瑰宝,如同天山上奔腾下的清流,如同森林间孕育的无数果实,其灿烂夺目,博大精深,人所共知。
仅看中国的节日文化自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丰年美满;清明,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遍洒人间清辉,共系天下亲人故知,共享婵娟;端午之夏,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之忠烈,继往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寄托看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之贤德佳人耳边吟唱,萦绕不绝即是携父母之手,倚祖辈之怀,只听家族故事,如暖流激荡湍于胸中,密意顿生。简言之,度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力,更是联系血脉骨内之情的纽带。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因而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感动,有其源远流长的民族情怀,民族自豪感,河流滋养了犹太人的虔诚,赋予他们圣诞之庆,中国的长江黄河则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和内心深度对象,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这是普天下中国人的标致,是紧系着你我,支撑着你我的心之结。共度传统节日,即是让我们把结紧紧系牢。从此即使漂泊异乡,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奋然而起,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同胞遍布世界。
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世人感怀。如今中秋明月,七夕鹊桥也应成为你我共同坚守的财富,和肩上的责任:将中国神韵代代相传,声播远方!
所以,当你还在洋节的霓虹里游走,别忘了:
重返本源!那里有你我自己的一缕月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