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的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就是这样牵着对方的鼻子,巧妙地转换话题,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就更加令人拍案叫绝了。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大家知道,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二,他们都是依靠武力而成就霸业的。这就表明齐宣王有称霸的企图。而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不传焉,臣未之闻也”一句轻地把话题岔开,机智委婉地把话题引入“王道”。但是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是以“以羊易牛”的事例来充分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并且指出“是心足以王矣”。“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反对霸道,主张王道。
二、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第三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且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
第四步:孟子先以“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列举了霸道的危害。从而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并且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彻底打破齐宣王的幻想。然后以邹楚之战为喻说明“小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的道理,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再以“天下归心”的美好前景来说明行王道必胜于天下。
第五步: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只要做到了这两点,老百姓就会归附,犹水之归于大海。
以上五步分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三、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用“缘木求鱼”来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
在《孟子见梁襄王》中同样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不嗜杀人,行仁政所能够产生的巨大效果。“禾苗雨露”一喻中,孟子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地表明君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 一喻更是表明实行仁政,老百姓就自然而然归附。
对此,汉代的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点子上了。
四、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也是比较突出的一大特点。
此外,孟子在论辩过程中还经常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都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在此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