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

(2007-11-30 19:24:35)
标签:

教育杂谈

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

                               湖北省恩施高中  罗文斌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子都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孟子的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在这种情况下,要对这些崇尚霸道的君王讲王道,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一点在《庄暴见孟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孟子一见到齐王就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的音乐,而是世俗之乐。可见谈话的开始有些“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当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大家知道,儒家是主张先王之乐而反对世俗之乐的。齐王无异于把自己与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可见说话的气氛很紧张。然而孟子却提出了“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观点。可以说是出其不意,观点新颖。“好乐”与国家的治理紧密相关,“今之乐”等同于“古之乐”?这让齐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最重要的是迎合了齐王的心理,从而改善了谈话的气氛。所以齐王忍不住问:“可得闻与?”然而孟子接下来并没有谈“今之乐”与“古之乐”的异同在哪里。而是巧妙地转换话题,再以谈“快乐”,诱使齐王在思想上走上孟子的思想轨道,从而牢牢得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既然齐王同意了独乐不若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若与多数人同乐,自然而然就把齐王引入到自己想谈的领域——仁政。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次谈话的过程:

                 

                     音乐     快乐   

                   (肢体感官)  (仁政爱民)

 

孟子就是这样牵着对方的鼻子,巧妙地转换话题,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就更加令人拍案叫绝了。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大家知道,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二,他们都是依靠武力而成就霸业的。这就表明齐宣王有称霸的企图。而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不传焉,臣未之闻也”一句轻地把话题岔开,机智委婉地把话题引入“王道”。但是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是以“以羊易牛”的事例来充分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并且指出“是心足以王矣”。“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反对霸道,主张王道。

二、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这一特点我们仍然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来谈。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

    第一步: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第二步: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加以阐发。并且认为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

第三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且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

第四步:孟子先以“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列举了霸道的危害。从而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并且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彻底打破齐宣王的幻想。然后以邹楚之战为喻说明“小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的道理,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再以“天下归心”的美好前景来说明行王道必胜于天下。

第五步: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只要做到了这两点,老百姓就会归附,犹水之归于大海。

以上五步分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三、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有人作了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用了159个比喻。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用“缘木求鱼”来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

在《孟子见梁襄王》中同样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不嗜杀人,行仁政所能够产生的巨大效果。“禾苗雨露”一喻中,孟子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地表明君恩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 一喻更是表明实行仁政,老百姓就自然而然归附。

对此,汉代的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点子上了。

四、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也是比较突出的一大特点。 例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此外,孟子在论辩过程中还经常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都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在此不一一赘述。

 

      (此文已经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