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的感悟
(2010-06-10 11:39:07)
标签:
杂谈 |
幼读唐人张继这首《枫桥夜泊》,虽然理解的不深,但凭借着别人的讲解,自己不仅记住了姑苏城外有座寒山寺,而且,也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简单的图画来,在月儿落下、霜华满天的寒夜里,栖息在枫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在枫树掩映的江面上,星星点点的漁船灯火,不停地漂移,漁人们在寒夜里,穷愁潦倒中昏昏睡去,睡梦中,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响起,于是,面对一江的清愁,再也没有了睡意。
后来随着理解力的提高,这画面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一座红墙碧瓦的古寺,背倚青山,面临江水,四周是枫叶如火的漫漫枫林,在月落之后的暗夜里,江面上星星点点的漁船灯火,在不停地漂流,栖息在枫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停泊在江边的渔船,面对一江滔滔东逝的清愁,昏昏进入梦乡,夜半时分,古寺里激越悠长的钟声忽然响起,把漁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他们知道这是外面落霜的信号。于是这幅图画就在头脑中长久地定格。
后来读大学中文系时,老师也讲过这首诗,似乎和自己理解的没有什么区别,也曾暗暗高兴了一回,心想自己也曾读过一些唐诗宋词的,现在学这些,没有什么难的。
这一次在苏州开会,终于有了游览寒山寺的机会了。虽然此前也曾到过苏州,也游览过拙政园、浏园等名胜的,但行色匆匆,最想去的寒山寺,还是没有去成。这一回第一个要看的景点,就是寒山寺。
随着城市的发展,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也进城啦。这也是正常的,经过上千年的繁衍发展,姑苏城自然今非昔比。但让人不解的是,寒山寺周围既没有山,也没有枫。这是当年的寒山寺吗?是不是当年那座寒山寺已毁,又重新建的寺院啊?那江枫漁火归于何处呢?我向周围的人求证,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就是当年的寒山寺。那为什么没有山呢?被问的人也不甚了然,我只能带着满腹的疑问走进了寒山寺。
寺院的建筑格局不算大,与我曾经游览过的大寺院相比,只能算一座小寺院了。我们是让出租车带到后门的,只能从后向前游览。后院的中间一尊白石,上写观音山,细细观赏,颇有点象观音。这里虽然开办了寒山书院、佛教图书馆、寒山寺佛学编辑部、宗教慈善中心、寺内的僧侣也不算少,我们游览时,都在大殿里做功课。但建筑规模确实不算大,走过大雄宝殿,中院有108吨的法华钟,此钟虽然与前院的诗碑共同申报了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但那钟应该不是当年诗人张继所听钟声的大钟啦,据说那口大钟被日本人抢走,在国人的再三催讨之下,给还了一口小钟搪塞了事。
每年除夕,寒山寺举办除夕听钟声活动,佛经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平时游人敲钟,一次要五十元。据说除夕第一个敲108声的人,要布施180万元呢,反正如今有钱人多得是,那也不足为奇啦。穿过大殿,进入前院就是张继那首枫桥夜泊的勒碑刻石。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备细,请了一位导游来讲解,我跟着导游,边游览、边听讲解,也在不停地思索着。
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后因唐代的高僧而得名。唐代的高僧中有师兄弟两人,一叫寒山,一叫石德。寒山曾在妙利普明塔院住锡,寺因人而得名。寒山其实是一个和尚的法号,而不是一座山。石德后来到日本宏法,就留在了日本,所以日本佛教界至今还有石德高僧的许多传说。
我总算明白了寒山寺没有山的原因了。那么江枫漁火对愁眠又该作何解释呢?走出寒山寺的山门,左边的黄墙上有寒山寺三个绿色大字。仔细观赏,竟是两种笔体。相传明代时,寺僧重整山门后,想请大书法家祝枝山题写寺名,这老兄是个讲实用的人,一字要千金,寺僧只有两千金,他就只写两个字“寒山,”因没钱可给,“寺”字就没有写。后来,有一个人为了在书法界扬名,免费题写了一个“寺”字,一个为利、一个为名,终算把“寒山寺”的寺名写完了。山门面对着一条江水,上有两座单孔石桥,山门左边的叫江桥、山门右手的叫枫桥。原来江枫不是指江边的枫林,而是指江桥和枫桥两座桥了。江枫漁火对愁眠,不是漁船上的人在穷愁潦倒中入睡,而是诗人自己因屡试不第,躺在江桥与枫桥之间停泊的客船上,望着远近明灭的漁火,愁思缠绵,难以入睡。好容易在拂晓前睡着了,结果寺里的钟声敲响了。睡意朦胧的他,把人家的晨钟误以为是夜半钟声呢。寺院里历来都是晨钟暮鼓,试问夜半敲钟为哪般?
诗人本身的误会,还有世人的望文生义,把一首看似浅显的千古绝唱,支解的离题万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许多看似简单的事情,人们有意无意的错误,加上主观臆断,往往扭曲事情的本来面目。就象宋代的大文毫苏东坡曾经去拜访王安石,老头子正好有事,让他在书房里等一下,他随手翻开王安石的新作,见其中有“黄狗花心卧”的诗句,他不禁嗤之以鼻,老头子真是糊涂,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拙劣诗句呢?他随手写诗嘲讽了一番,很是自鸣得意了一阵子呢。但后来他被贬到黄州做官时,无意间知道了有一种叫黄狗的虫子,专门寄生在花蕊之间。他才忽然明白,不是王安石老头犯神经,实在是自己孤陋寡闻,还喜欢自作聪明,爱卖弄。有人说,王安石就是看到他的嘲讽诗句,才贬他到黄州,让他长长见识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老头子的气量不会那么小吧?千年后的我们,也只能猜度而已,孰是孰非,难以评说。只希望我们少一些先入为主,少一些主观臆断、少一些自以为是,不懂的东西,多去实践中学习,否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