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糗事”——兼说浮躁的哀思与不为尊者讳

标签:
原创文化 |
分类: 泰山亮剑 |
季羡林先生辞世,纪念性文章如潮,或煽情,或高蹈,或哀叹,或感慨,或借机批判时代的浮躁,诸如“一个时代的逝去”、“从此再无国学大师”之类的高调却虚情的感慨无数。然而在浮躁的哀思中,却有一些不为尊者讳的异样的声音,披露了季羡林先生的一些“糗事”,甚至还有李敖对季先生不屑一顾的评语。初看这些文字,的确有对尊者的大不敬之感。尤其是在世人悼念季先生期间。但是,细一琢磨,如此这般不为尊者讳,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哀思和更真挚的感情。
2009年7月17日《大众日报》第九版载文《儿子眼中的季羡林》,披露了季先生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根本没有理想;季先生与妻子感情不好,与家庭有隔阂;季先生父子长达13年的不和以致隔绝;季先生在文革中整天开会搞运动,搞学问的爆发期是在80岁至90岁之间;季先生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等等。甚至季先生的“婚外情”,文中亦有详细记载:“父亲与德国姑娘伊姆加德的一段恋情,现在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在父亲身边时,我也听他讲起过。伊姆加德是父亲在德国房东的女儿,经常帮着父亲打字,父亲的博士论文就是她打出来的。那个时候,父亲一人在国外,两人又在一起那么长时间,产生感情也是正常的。”“在他的生命中,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改变婚姻;对追求他的一些人,他也并不是没有产生感情,也不见得就不动心,像那个德国姑娘伊姆加德,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遵循传统。这样也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譬如他与母亲感情不好,与家庭也有隔阂。所以说,他这个人,有一定的复杂性。”儿子在服丧期间,披露父亲的“糗事”,一般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我却不这么看。在我看来,当国人将一顶顶不实的“桂冠”扣在季先生头上,惹得老先生不得已“在病中辞三顶‘桂冠’”时,其儿子给我们描绘的父亲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可爱、那么充满人情味!让我们感到季先生不是深居北大燕园的神秘“大师”,不是不苟言笑的威严“泰斗”,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至上“国宝”,而是我们邻家一位慈祥的老大爷,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山东老汉,甚或只是一个笑容可掬的老学究。
2009年7月16日《南方周末》报副刊版载文《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之福》,是一篇季老的“孙辈”写的文章。文中以不无遗憾的口吻评介季先生:“季先生给我的印象,却不是那么过分冷静的学者,他似乎比较乐于把学问做得热热闹闹,做成显学与俗学,心志离着俗谛较近,有一些不太自然的表演性成分,其境界和陈寅恪、钱锺书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样的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不敬之感,甚或读出对季先生的“奚落”之意。但是,写出这样的文字,真正是需要冷静思考和缜密论证的,尤其需要不为尊者讳的客观态度和无畏勇气。
还是2009年7月16日《南方周末》报副刊,载文谈到台湾学者李敖对季羡林先生不屑一顾的评语:“大陆没有文化名流……他(季羡林)不是国学大师!他是个很弱很弱的教授,他就是语文能力还不错。别人全死光了,他还没死,所以他就变成国学大师了!这些桂冠,他都不及格的,根本轮不到他!季羡林只是个老资格的人,根本轮不到他做大师。”李敖先生是一个直言不讳的“狂人”,他说这段话,不排除他抑人扬己,甚至不排除有作秀之嫌。但是,正如此文所言:李敖的话的确很难听,但是或许道出了一些真相。毕竟季羡林先生主要做的是比较文化、文字上的研究与翻译工作,难以有像他的师友蔡元培、傅斯年、胡适、汤用彤、熊十力、陈寅恪、郭沫若、顾颉刚、梁漱溟、钱穆、冯友兰、牟宗三、钱锺书那样的“国学”代表作。
2009年7月30日《南方周末》刊发长篇文章《孤独季羡林》,文中更是对季先生一生的“糗事”做了概括:“年幼寄人篱下,青年包办婚姻,与爱人无共同语言,一生渴望被爱而不得。爱人和女儿死了他从不参加葬礼,而是躲在图书馆以写作宣泄情感。”如此看来,季先生真是“糗事”伴随一生了。
“为尊者讳”一词出自《春秋》,原文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孔子在编纂《春秋》时,对于一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采取欲言又止,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使有谈到,也只是三言两语蜻蜓点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孔子“微言大义”。而孔子所“讳”的人和事,是有原则的,那就是“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为尊者讳”就是要“讳”“尊者”之不足,“尊者”之弱点,“尊者”之隐私。一言以蔽之,有失“尊者”体面之事,还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如此一来,“尊者”也就成了完美无缺的“至尊”了。
“为尊者讳”的人,往往被视为识时务者。此等“聪者”,古已有之。范蠡知趣,散发五湖;张良识趣,辟谷学仙。不过,在我看来,即便“为尊者讳”了,“尊者”的不足和“尊者”的弱点一样不少,“尊者”的隐私照样为流言蜚语者传播,更有好事者,会将尊者的“糗事”生发开来,夸张描绘,以致有趣的“糗事”成了可恶的丑事,尊者也将无尊可言了。
季羡林的“糗事”,无损季先生的崇高,也不妨碍他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学者!抖落季羡林先生的“糗事”,无损人们对季先生的崇敬,也不会妨碍人们对这位长者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