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育部的公开信

标签:
圆明园维克多·雨果教育部教材编写文化 |
分类: 泰山亮剑 |
致教育部的公开信
教育部:
最近,圆明园兽首风波席卷亚欧大陆,使我有兴致重读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杰作。
当我重读雨果先生于1861年11月25日写给巴特雷上尉的信时,既感到莫名的震撼、莫名的惊诧和莫名的耻辱,也感到莫名的欣慰、莫名的冲动和莫名的不安!
我震撼于雨果先生描述的圆明园的圣美,惊诧于这圣美被两个强盗所蹂躏,耻辱于野蛮对文明的所为!我欣慰于雨果先生告诉了世人历史的真相,冲动于让更多有良知的人们了解这段历史,不安于年轻的国民对这段描述真相的文字茫然无知!
我问过我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年轻公民,他们许多人不知道维克多·雨果,许多人从来没有读过雨果先生写给巴特雷上尉的信,甚至许多人不关心圆明园被糟蹋这已经遥远的历史!呜呼,哀哉!
圆明园,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背叛民族的历史,就会堕落成民族的罪人!
有鉴于此,我强烈呼吁国家教育部,将“维克多·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尽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篇名就叫《“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维克多·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为了让我们的年轻公民记住这段民族的耻辱,建议教师对这篇课文讲解的重点是:
1.圆明园的圣美
2.圆明园的耻辱
3.维克多·雨果的良知
4.爱国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区别
为了节省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写委员会大员们查找资料的精力,我将维克多·雨果先生的这篇信函附后,并对巴特雷上尉的情况做了注解。当然,教育部若能采纳我的建议,编写大员们还是要比照法文认真校译这篇文章的。
附: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
——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维克多·雨果
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你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你如此重视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气了。在你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你希望知道我在多大程度上对英法的这一胜利表示赞同。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特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巴特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
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的,以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以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分布其中,诸神众鬼位列于内;彩釉灼灼、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
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了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巴特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额尔金的名字。
当初在巴特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
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背,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
注:巴特雷是这次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名法军上尉,并且参与了劫掠圆明园。在他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认为干得“体面而漂亮”。回国后,他写信给雨果,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本想得到一些赞美褒奖之辞,没想到,从雨果那里所得到的却是愤怒的抗议和痛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