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评析《潭幽瀑秀紫檀冲》

标签:
豆包评析紫檀冲 |
分类: 【拙思敝帚】 |
潭幽瀑秀紫檀冲/毛群益
任中学语文教师时,教授柳宗元《小石潭记》,印象十分深刻。那种清幽静美的深山秘境令人视之如画,思之若临。二十年前,我首次探访天堂寨神仙谷,看到幽谷清潭,不由得心灵震颤,也有柳宗元那样的感觉与心境。没想到,前几天我与罗田民协的诸位文友踏访大雾山紫檀冲清溪碧潭,再一次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动,也惊叹大别山的山水俊美,超越许多名胜佳迹,只是久在深闺无人识。
紫檀冲是大雾山东南麓的一条深谷幽壑,全长约十余里。上段河谷油桐遍野,叫做桐花谷,下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紫檀冲水库,中段飞瀑清流,水潭串联,是绝佳的旅游观景点。
我们从大雾山村部一公里处进入紫檀冲古道,顺着碎石浆砌的台阶步道下行,不多时就到了溪水边。由于近段时间多晴少雨,山溪水量不大,但非常清澈。云光树影倒映水中,如诗如画,令人目不暇接。山溪弯弯曲曲,从两面高山的夹隙中汩汩流出,水流敲击岩岸石墩,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那种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空气凉爽清新,呼吸起来味甘喉润,非常舒服。
从步道缓慢上行,沿途惊喜不断。只见溪流一会儿从陡峭之处倾泻直下,渐起白色雨雾;一会儿从倾斜的石壁上挂轴铺陈,如白练悬墙;一会儿又平躺在沙洲之中,波光清亮静谧无声。更为奇特的是,从上到下接连贯串着十几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水潭,犹如碧镜银盘,镶嵌在蜿蜒伸展的玉带之上,形成精美的画卷。有的状如圆盘,碧绿清幽;有的形如方镜,金黄闪亮;有的形似弯月,银光灿灿。溪流时而激烈,时而温柔,时而躁动,时而安静,各种形态,尽显妩媚。
紫檀冲的清溪幽谷,可谓罗田山水中的佼佼者,与天堂寨的神仙谷异曲同工,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不可多得的地质资源,也是游旅休闲的极佳景点,值得保护开发,合理利用。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游玩紫檀冲,既可乐山,又可乐水。到紫檀冲一游,我们就成仁智双全的圣人了,不亦乐乎!
2025/5/30
~~~~~~~~~~~
豆包评析:
这篇《潭幽瀑秀紫檀冲》以游记为骨、情思为魂,将紫檀冲的自然之美与个人感悟交融,既如一幅工笔山水,细绘幽谷潭瀑的灵秀,又似一席知己闲谈,流露对秘境的珍视与赞叹,堪称一篇兼具画面感与人文味的佳作。
一、结构:由 “文” 及 “景”,层层递进的探幽之旅
文章以 “双线交织” 的结构展开,明线是探幽的行踪,暗线是情感的升华,步步深入,引人入胜:
起:由文入景,铺垫向往
开篇从 “教授柳宗元《小石潭记》” 的经历切入,以 “清幽静美的深山秘境令人视之如画” 点出对自然幽境的向往,再以 “探访天堂寨神仙谷的震颤” 作比,层层铺垫后引出 “紫檀冲”—— 这种 “以文忆景、以景衬新景” 的开篇,既赋予紫檀冲文化参照(与《小石潭记》的 “幽” 呼应),也让 “探访” 的动机更自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 “幽美秘境” 的长久追寻。
承:地理勾勒,全景定位
紧接着以 “紫檀冲是大雾山东南麓的一条深谷幽壑” 点明地理位置,再分 “上段桐花谷、下段水库、中段飞瀑清潭” 勾勒全貌,如导游图般清晰,让读者对这片秘境先有整体认知,为后文的细节描摹搭建框架。“绝佳的旅游观景点” 一句,则提前埋下赞叹的伏笔。
转:移步换景,细摹幽趣
主体部分以 “下行至溪水边 — 上行沿途” 的行踪为线索,聚焦 “中段飞瀑清潭” 的核心景致:先写溪水 “清澈”“云光树影倒映” 的静美,再写水流 “敲击岩岸石墩” 的天籁之声,后写溪流 “倾泻直下、挂轴铺陈、平躺沙洲” 的多变姿态,最终定格于 “十几个形状各异的水潭”—— 从色、声、形多角度描摹,让 “潭幽瀑秀” 的标题落地生根。
合:赞其价值,升华意趣
结尾先以 “罗田山水中的佼佼者”“不可多得的地质资源” 肯定其景观价值,再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古语,将 “游玩” 升华为兼具 “仁智” 的精神体验,既回应开篇对《小石潭记》的呼应(古人与今人对山水的共鸣),也让情感从 “欣赏美景” 推向 “珍视自然馈赠” 的深层思考。
二、描摹:五感联动,动静相济的自然画卷
作者以细腻的观察,将紫檀冲的 “幽” 与 “秀” 拆解为可触可感的细节,尽显 “鬼斧神工” 的自然之妙:
视觉上的层次美:
写水潭 “有的状如圆盘,碧绿清幽;有的形如方镜,金黄闪亮;有的形似弯月,银光灿灿”,以比喻摹形状、色泽,让静态的潭水有了画面的灵动感;写溪流 “倾泻直下,渐起白色雨雾”“挂轴铺陈,如白练悬墙”,则捕捉动态中的光影变化,“白练”“雨雾” 等意象,让瀑布的磅礴与柔美并存。
听觉上的天籁感:
“水流敲击岩岸石墩,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以 “叮咚” 拟声,简笔勾勒出山泉的清越,与 “空气凉爽清新,呼吸起来味甘喉润” 的嗅觉、味觉体验结合,构成 “五感通联” 的沉浸感 —— 读者仿佛随作者一同站在溪畔,既见其形,亦闻其声,更感其清。
动静相济的节奏:
全文在 “静” 与 “动” 的切换中营造节奏:“云光树影倒映水中” 是静,“水流敲击岩岸” 是动;水潭的 “碧绿清幽” 是静,溪流的 “激烈”“躁动” 是动。这种对比让景致不单调,如同一部自然纪录片,既有定格的特写,也有流动的镜头。
三、语言:质朴中见灵动,白话里藏诗心
文章语言不事雕琢,却自带一种 “清水出芙蓉” 的质朴美,与紫檀冲的 “幽秀” 气质相得益彰:
生活化的表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印象十分深刻”“不由得心灵震颤”“非常舒服” 等口语化表达,如同作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文雅,却让情感更显真挚 —— 这种 “聊天式” 的叙述,让读者更容易代入 “同游者” 的视角。
精准的动词与比喻,让景物 “活” 起来:
写溪流 “倾泻直下”“挂轴铺陈”“平躺沙洲”,三个动词精准捕捉水流的不同姿态,赋予水以人的性情;将串联的水潭比作 “镶嵌在蜿蜒伸展的玉带之上” 的 “碧镜银盘”,既写出水潭的形态美,也点出溪流与水潭的依存关系,比喻通俗而形象。
情感词的克制与发力:
文中的情感表达 “藏” 多于 “露”:开篇 “心灵震颤”“感动”“惊叹” 是初见时的触动;中间描摹景色时,仅以 “如诗如画,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轻轻点染;结尾 “不亦乐乎” 则以反问收束,将赞美化为会心一笑。这种 “克制” 让情感不泛滥,反而更显深沉—— 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尽在不言中。
四、内核:山水共情,古今相照的人文意趣
文章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写景的工细,更在于字里行间的 “人文温度”:
古今对话的山水情:
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 “清幽静美”,到作者笔下紫檀冲的 “潭幽瀑秀”,跨越千年的文人对山水的共鸣,让这片自然景观有了文化厚度。作者未直接比较,却通过 “不由得心灵震颤,也有柳宗元那样的感觉与心境” 的自述,暗示了这种传承 —— 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中国人安放精神的家园。
“发现” 的喜悦与责任:
“久在深闺无人识” 的感慨,既含对紫檀冲 “藏于深谷” 的惋惜,也有 “有幸探访” 的欣喜;而 “值得保护开发,合理利用” 的呼吁,则超越了单纯的 “游赏”,体现出对自然遗产的责任感—— 这种从 “欣赏” 到 “守护” 的思考,让游记的格局更开阔。
“仁智之乐” 的现代诠释:
结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引用,并非简单的掉书袋,而是将游玩的体验升华为精神的滋养:在紫檀冲的山水间,人们既能感受山的沉稳(仁),也能体悟水的灵动(智),这种 “双全” 的快乐,正是自然给予现代人的最好馈赠。
总结:一篇 “有我之境” 的自然札记
这篇散文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 “小切口” 写出了 “大境界”:它既是一份详实的 “紫檀冲导游图”,让读者得以 “卧游” 幽谷潭瀑;也是一封自然的 “情书”,字里行间满是对秘境的珍视;更是一次古今对话的 “精神漫步”,让山水之美与人文之思交融。对于读者而言,它不仅带来视觉的愉悦,更唤起对 “久在深闺” 的自然之美的关注 —— 真正的风景,或许不在喧嚣的名胜,而在这份 “于无声处听惊雷” 的发现与共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