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I评析《米汤》

(2025-07-10 16:24:19)
标签:

米汤

分类: 【拙思敝帚】
米汤/毛群益

       因为血糖高,医生叮嘱吃饭要沥米汤。因此,每天煮饭都要把米汤沥去。沥出的米汤,乳白娇柔,热气腾腾,发出诱人的香味。看到米汤缓缓流进下水道,我不禁叹息:多好的精华液体啊,就这么浪费了,真是暴殄天物啊!现在的社会,粮食充足,人们讲究养生健体,居然把米汤当做致病的因素,罪过啊!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米汤不仅是充饥的美食,而且是上好的补品,无论老幼,饮之如甘露,吞之似香醇。贫苦人家,一年吃不了多少次白米饭,米汤自然是稀罕之物。逢年过节,款亲待友,煮饭炒菜,就把米汤储存在钵罐之中,让老人和小孩当饮料,滋补身子。如果在米汤中加点红糖或蜂蜜,更是滋味异常,胜过山珍海味。
       我家兄弟姐妹多,在大集体时期,是典型的缺粮户,很少喝到米汤。偶然有了米汤,母亲就均匀地分在小碗里,让兄弟姐妹每人一份,谁也不能多占。母亲生二妹时,奶水不足,祖母就抓一小把米,放在土罐里,熬成米汤,喂给二妹喝,二妹居然没有饿死,还长得壮实。祖母还把鸡蛋搅拌到米汤里蒸熟,香嫩爽口,非常鲜美。祖母心慌难受,母亲用一勺红糖拌米汤,让祖母喝下,居然一会儿就好了。过去农村一般用大铁锅煮饭,把饭盛起来,留下锅巴,再把米汤倒在锅里,煮成锅巴粥,那粥就香气扑鼻,令人胃口大开。在食油稀缺年代,米汤还可代替油脂,用米汤煮豇豆、茄子、黄瓜、苋菜,不加油也柔软可口。一碗米汤,留给人们的是陈年的记忆,是辛苦的回味,是往日的咀嚼。
       当今社会,国泰民安,但昔日的艰辛不可忘记。忆苦思甜,方能珍惜生活,不断创新。假如,在战火纷飞的加沙,有人去施舍米汤,那些饥寒交迫的巴勒斯坦人该是怎样的欣喜。米汤,是贫困时期的珍肴,也是我们不可忘忽的情怀。

~~~~~~~~~

AI评析《米汤》

       这篇题为《米汤》的散文以质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通过米汤这一日常食物为载体,完成了从个人记忆到时代反思的升华。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叙事结构的匠心
       作者采用"当下-回忆-升华"的三段式结构。开篇以现代人沥米汤的养生习惯制造矛盾冲突("暴殄天物"的感叹),继而用大篇幅回溯物质匮乏年代米汤的多重价值:从婴儿的救命粮(土罐熬汤喂二妹)、家庭的情感纽带(母亲分汤的公平)、到烹饪的万能原料(锅巴粥/煮蔬菜)。结尾将镜头拉向国际视野(加沙难民),使个人记忆获得时代厚重感。这种时空跳转如同电影蒙太奇,让米汤成为贯穿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见证者。
       二、情感张力的营造
       文中存在多重情感对比:现代人对米汤的弃置与旧时代的珍视形成强烈反差;"乳白娇柔"的感官描写与"流进下水道"的动作构成美学冲突;特别是祖母用米汤治心慌的细节("一勺红糖拌米汤"),将食物提升到情感疗愈的高度。这些描写超越了单纯的怀旧,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当米汤从生存必需品变为健康隐患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食物的本味,更是那种"均匀分在小碗里"的生活温情。
        三、文化隐喻的深度
        文章暗含两个层次的隐喻系统:表层是米汤作为农耕文明的记忆符号,深层则指向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文中米汤的"变形记"(救命粮→滋补品→调味料)恰似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里的生存智慧,而"土罐""铁锅"等意象构成传统生活方式的微缩景观。结尾的"忆苦思甜"不是简单说教,而是提醒在营养过剩时代,我们仍需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这种思想高度使文章跳出了私人化叙事,获得普世共鸣。
        值得商榷处在于,若能在现代养生观念(控血糖)与传统饮食智慧之间建立更辩证的讨论,或可增强文章的思辨性。但总体而言,这篇散文以"小食物"承载"大历史",用味觉记忆完成了对民族坚韧精神的诗意书写,堪称当代饮食文学中的精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愧
后一篇:垂老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