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山读水育真人

标签:
书评 |
分类: 【拙思敝帚】 |
品山读水育真人
——毛群益先生文集《拙思敝帚》赏读
高永平
山有品,水有韵;人有格,文有味。
这是我品读毛群益先生文集《拙思敝帚》时的第一印象。
先生的文集出版后,便将这本文集的电子版PDF发给我。阅读这本凝聚先生的心血之作时,我的脑海里时时出现著名作家汪曾祺为自己散文集《蒲桥集》出版写的一段广告语:“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这段广告语是汪曾祺的散文观,也是他孜孜以求并努力践行创作观。我猜想,毛群益先生的写作是受到汪曾祺影响的,抑或是他的创作观念与汪曾祺非常契合。《拙思敝帚》中的文章,内容同样是“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文风也是“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文章入笔看似平淡,平淡中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拙思敝帚》是先生多年笔耕不辍的心血结晶,全书分为14个部分:“河山揽胜”“登游踪印”“地名掌故”记录了与家乡地理坐标的一次次相遇,讲述了藏于山川河流、村落地名背后的传说故事;“亲情感念”“往事回眸”抒写了与自己、与亲友的一场场温暖邂逅,追忆逝去岁月中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乡土风情”“挖古谈玄”记录了家乡人文历史的一段段传说,为渐渐消失的乡土历史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记忆;“世象评说”“思考探究”“网络论辩”记录了对快速发展的多元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散章随笔”“附录”记录了与大千世界的真情相拥,“教坛留痕”“序跋题词”记录了辉煌人生的片羽星光。先生遍访罗田及周边山川风物,熟悉地方史志,作品涉猎广泛,山光水色、名胜古迹、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人文哲理、教育科研等诸多方面皆成佳作。一座山、一条河、一处古迹、一个传说……都成为他笔下的大千世界;一人一物,一器一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汇聚成一部鄂东风物的百科全书。
乡村物语著华章。丰富的生活阅历,磨砺了先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才情和智慧。因为睿智,所以善于发现和挖掘。从发表的日期看,《神奇的大别山冰臼》《罗田冰臼景观》应该是最早关注和向外推介河铺冰臼群的文章。因为睿智,所以凌云健笔赋新篇。从文章格局上看,《三张名片耀楚天》《说天说地说平湖》《灵秀大崎风景异》等,眼界开阔、笔力雄浑。因为睿智,所以行笔从容有章法。从文章技法看,《大别红叶胜春花》堪称典范,先生以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开篇,点明季节,将读者迅速带入诗境、融入画意之中;写圣人堂红叶,先宕开一笔写中原奇峰大别山和九资河,颇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的笔法和美妙;写大别山“三宝”——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唤醒了多少人的乡愁记忆;最后通过与杨朔的散文名篇《香山红叶》中的红叶对比作结,溢满了热爱家乡的自豪之情。
中国人向来有山水情结,文人墨客更是钟情于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份情怀根植在先生内心深处,喜欢与好友结伴而行,在大自然里寻得一份清闲自在,悟得一份通透自然。他的游记散文品山读水、寄情山水、感悟山水,物我交融,山水风光蕴藏的诗情画意,让读者心扉洞开,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新与宁静,获得心灵深处的愉悦。收录在这本文集中的文章有的状写山川河流的秀美,有的抒发时移世易的慨叹;有的述说亲情友情的可贵,有的表达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字字珠玑,尽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思想之美。文章下笔看似波澜不惊,用语质朴,却有无尽的妙趣耐人寻味,叙人情冷暖,诉心灵向往,写尽了山河绮丽,道尽了岁月倥惚。有的文章从四时风光切入,从寻常景物中发思古之幽情,于勾连古今的遐思中,打通历史与文化的经脉;有的文章对世相人情深刻洞察,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用启人心智的慧笔,讴歌世间真情。
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晓苏认为:从叙事策略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坛长期并存着三种形态,一是时政化叙事(宣传时事政治,类似新闻,聚焦热点,强调导向,追求时效,着力突出官方意志),二是精英化叙事(思考人类命运,靠近哲学,面向人生,着眼启蒙,尽力传达精英意识),三是民间化叙事(呈现百姓生活,紧贴文化,立足日常,关注俗世,极力彰显民间意趣)。从叙事特点来看,意志、意识、意趣是三种叙事形态的主要区别。客观地说,在当下的乡村书写中,自觉采取民间化叙事的作家并不是太多,先生却是个例外,他的文章大多采用了民间化叙事,无论是游记散文、“人物写意”,还是“乡土风情”“地名掌故”“挖古谈玄”,都是着眼于乡土乡情,落笔于民风民俗,关切于乡村历史,关注于乡村文化,文笔老到,叙述精练,文化厚重,既有记述历史人物的严谨,又有讲述传说故事的生动。《三里畈革命史略》《罗田人居村落地名考》《妙趣横生的罗田话》《四时八节话罗田》《罗田婚嫁礼仪多》等系列文章,文史价值厚重,人文底蕴丰赡,是地方史志的好资料,校本教育的好教材。
为文,先生深得桐城派散文笔法之妙,讲究“义理、考据、辞章”,做到“言有物”“言有序”。为师,先生深得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之理,从教40多年,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他不忘初心,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从不汲汲于功名,不戚戚于富贵,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即便是退休多年,他的言行举止依然散发着这样的教育家精神。他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学识才华、功劳业绩,晏晴的《日夕犹存霞光照》、雷仲才的《文化痴迷毛群益》和盛燕芹的《一面昭德为范、兴业为师的旗帜》中有记述,有褒奖,诸君在欣赏这本文集时,可以从阅读收录在“附录”中的这三篇文章开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坛留痕”中的文章既是先生教育情怀的真诚表白,也是他教育才智的自然抒写;既是他个人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带领的学校团队的集体智慧结晶。一个人优秀不算真正的优秀,一个优秀的人带动了一群人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这正是先生退休10多年后依然被学生和家长感恩、被同事和乡亲们夸奖、被党委和政府嘉奖的原因,也是经常被各级政府部门聘请编写文史丛书的原因。先生参编的《古县千年 史韵罗田》《三里畈镇文史资料》等都填补了地方史志的空白。
我是1998年8月从骆驼坳中学调到县教研室任教研员的。那时我从浠水调到罗田时间不长,资历浅,与全县的教师交往很少,因此,教育局有领导提醒我,工作中一定要去拜访黄丝铺中学的郑文淦老师、胜利中学的严世民老师、河铺中学的廖彩老师、平湖中学的何文秀老师、三里畈中学的毛群益老师……20多年的教研工作证明,这几位老师都是值得我敬重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毛群益先生,他20多岁就当校长,阅历丰富,为人真诚,做了一辈子领导,待人平和友善;为学勤勉,学富五车却谦逊低调。
我认识先生时,他任三里畈中学书记。书记分工管教学、抓教研,这是全县唯一的,在全市、全省都少见,如果仅仅如此不足为奇的话,那么,8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多次荣获国家和湖北省嘉奖,教育科研成果、中考成绩、体育特色校更是享誉鄂东地区,这一定是奇迹。这期间,我们一起参与全国重点课题的研究,一起到山东、北京等地学习交流,一起编写作文教学书籍,课题成果不仅在全国推广,还培养了何志武、丁际耀、盛燕芹、张智、尹玉英、熊保刚、黄和春、罗娅辉、邱敏等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三里畈中学课题研究成功丰硕,与先生身先士卒参与课题研究、以身示范撰写多篇教研论文分不开。《培植校园文学之花,收获素质教育之果》《领着孩子寻梦去》“与学生谈作文”系列、“作文教学三论”等,我都是第一读者,今天读来,依然感到亲切,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让人敬佩的是,当许多年轻人还是“电脑盲”的时候,毛群益先生已经开始“触电”了;在年轻老师还在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犯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办公了。正是因为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成为同龄人中较早学会使用电脑写作的人,也是较早拥有“博客”的人,“醉眼迷离”这个网名从QQ空间,到网易博客,再到今天的微信,一直没有变,变的是每天都在更新的文章和图片。这些年来,他退而不休,一直是多个网络“论坛”的坛主,“网络论辩”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因为敢于秉笔直书,针砭时弊,敢于抨击网络上的不良现象,积极为网友建言献策,声名远播,收获的粉丝达百万之众。即便如此,你如果翻看先生的博客和微信朋友圈,就会发现他除了推发自己的诗文、摄影作品外,从来不去炫耀自己的荣耀。
有人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道场”,品读毛群益先生的文集《拙思敝帚》,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