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鸣清音》诗序
(2024-06-04 10:20:43)
标签:
雁鸣清音 |
分类: 网文拾萃 |
《雁鸣清音》诗序
周路平
巴水源流,坐落屯兵之镇;雁峰表里,接连毗皖之陉。雁鸣社众笔飞花,清扬韵致;大竹园二楼结契,宛转赓歌。审察于斯,则地秀相兼于人秀,文华犹过于物华也。
适雁鸣诗社社长焰坤先生几番索序,数语传音。余夜读《雁鸣清音》,梦庄周而有数;神凝巴源流水,踵孝穆乃无惭。此为数十人之合刊焉。企踵常遐,操觚度韵;旧山不远,促管流音。每见藉柔翰以解忧,发长歌而摅颂矣。大是气概沉雄而欲展,市井能传;情怀侘傺而难申,行踪少见。教授翛然入阵,作手原多耕读渔樵;诗章自信刻椠,人生何限田园丘壑。格调白元之效,得溪树清浅之原姿;居留黄绮之踪,成阎闾崚嶒之名士。固属参差之形质,或荡欸乃之溪泉。
素来风人莫不寄望怀文抱质,润古雕今。每至天外风来,身边事起;雁渡秋风,春归澍雨。遂而对烟霞而蘸墨,弄云水以铺笺。乃至囊盈百斤,桌堆三尺。然则年华次第渺邈,声彩纷纭莫追。元首兴歌,早发咏吟之志;江山寄兴,能垂敷奏之风。到处梦入风骚,何如笔耕吾道;吟余篇归卷帙,不啻身外口碑。是则形而上求诗道或难窥,形而下出诗章而可诵。
藏幽纳雅,合约千篇;抒己贶人,纂为一集。莫不雨风在手,冲折顺心。兹展读于西窗,沉吟于案牍。为作徐陵之一序,述魏氏之四言。
作者简介:周路平,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辞赋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华中师大建校120周年全球征集“桂子山赋”初评专家组组长、终评评委,罗田县诗词学会会长兼凤山诗社社长。
《雁鸣清音》序
方礼刚
焰坤兄嘱我写序,这次再不好意思推脱了。上次他出版大作《义侠平妖传》之前,先将书稿与我,初步浏览一二,已让我吃惊地发现,这不只是一部本土化的玄幻小说,而是体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现象,一种我多年忧惭、思考、期待的文化现象,应认真研究学习一下。可是,虽然给了半年时间,但我还是辜负了信任。其原因,姑且先不讲诸如水平有限之类的套话与实话,那段时间,我所在单位正召开一个国际性会议,我参与筹备工作,杂事非常多,同时还有一本书稿到了交稿的截止时间,还有承担的科研课题要完成,加之其他个人琐事,确难以分心集中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同样之故,还至少还辜负了另外两位老朋友,云河、志明二兄。云河世兄给我的时间更长,差不多一年,想来着实有愧。今年五一节,惦量三位赠予的大作,沉甸甸的。于写作者而言,因时间、环境、心绪等因素使然,真的有时是有心无力,加之我又不是那种极勤奋之人。展阅《雁鸣清音》初稿,颇有感慨,这份感慨应当是对家乡胜利镇文化变迁的触动与感动。自古以来,荆楚以文风名世,但这个分布与地理有一定的关系,并非是阳光普照。大江大河沿岸及平原、城市地区尤盛,而山地往往弱之,《雁鸣清音》的根据地或大本营正是处于这个“山地”之中心。“中原第一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在罗田境内北部。罗田地势呈北 高南低,大别山脉自罗北向罗南倾斜,境内东北部崇山峻岭,群山环抱,多是海拔 1000 米以上的高山,海拔 1729 米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位于东北部边界,海拔 1404 米的薄刀峰亦在北部山区,是大别山次高峰;罗田中部坡地为大别山脉过渡地带;南部多为海拔 200 米以下的波状起伏的丘陵地区,南北落差较大。这种落差既是地理的落差,也是文化的落差,在古代尤其明显,现在,这种情况需然有所改观,但由于北部山区历史的欠账太多,基础仍然薄弱。罗田县胜利镇恰位于以薄刀峰为主体的大别山腹地,地处鄂豫皖交界处,素有“吴头楚尾”之称。胜利镇原名屯兵堡、滕家堡,名符其实的鄂东千年古镇。也因此特殊的位置,历史上,兵家必争,盗冠多扰。市易为小镇主要营生,每逢墟日,人头攒动,确也热闹,然传承至今的文化成果屈指可数。亮点有一座金凤楼,500 年历史,但一场大火烧毁了主殿,损伤了元气;一座历代上演社戏、东腔戏、采茶戏的“戏场坪”,现在成了停车场。胜利这个地方,曾经闭塞的历史并非久远,在我小的时候,村子与周围百里地的交通都是靠徒步,生活用品都是靠肩挑背扛。高山密林,深谷大壑是我们放牧少年时代的乐游原,记得常常在砍柴挖药之际,登上山巅,放眼四顾,是望不尽的连绵群山,我还与小朋友们一起争论过一个问题:那重重叠叠的山的外面是什么呢?答案是各抒已见。
嘉靖壬寅年罗田知县祝珝重刊《罗田县志》序言称:“罗田,荆楚之隩区,而黄州之隶邑也,其衣桑麻,其食谷粟肉蔬,无鱼盐市舶通商之利,故其俗勤生而力本;无金玉货贝、绮縠绘锦、珍禽怪兽、名花异材之产,故其俗质约;而隘无车马络绎将迎供亿之扰,故其俗惜费而惮役;无百工众技纷华盛丽之饰,故其俗专一习业而不迁。珝之始至也,甚宜之,以为易治。”看这段文字,感觉有点象《异域志》《诸番志》《岛夷志》之类。总之,这位县令是以文明人的视角俯视罗田这个大别僻壤。县志乃正史之柱础,虚言或许力戒,但实话未必全收。比如祝县令的家乡浙江兰溪地方史志就记载了他们先人的宦海艰辛:“嘉靖壬午(1522)举人,授罗田令。县界万山中,民习犷悍,有大盗根株盘固。”这也许是祝县令对罗田印象的另一面,然其言罗田地处偏僻、交通阻滞,经济穷困,文化落后,应是当时实情。而胜利镇可谓“罗田之隩区”,或者,“万山”之核心。正因此地理环境及其所蕴含的社会环境的交织,使得历史上罗田文风一直呈“南强北弱”之势。阅《嘉靖罗田县志》,除“地理”涉及一山“仙人岩”,“杂志”涉及一寺“韩塔寺”(今无)外,其他诸于学校、人物、祀典、艺文等,少有关联现今胜利镇境内的记载。在古代以迄近现代(1949 年之前),胜利这个地方少有学校,过去,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一般是翻山越岭,步行百里地,送孩子到邻近的麻城县上私熟或庠学,那些个时代,读书是少数人的事业。一地之儒林文化多由一地人物的才学行诣荟萃而成,并藉由这些人物构成一代文化的中坚。罗田自嘉道以迄光宣,乡贤继起,人才辈出,如“诗人循吏”潘四梅、“冲文得士”潘芝堂、“诗书画三绝”王叔白、“好古精鉴”周少伯、“博学雅才”周伯晋、“研精穷史”姚彦长、“专精骈俪”周君叔、“诗书双杰”周念衣、“著述等身”王季芗、“古琴雅奏”周季英、“少负才名”潘濂舫、“经世之学”王佑祺,及陈氏四兄弟(九香、韵石;云舫、笙舫)等,其中有四位翰林、四位进士、五位举人、三位优拔贡,斯为一时之盛。然此朗朗群星,曾集中璀璨于罗南天际,罗北只有几位秀才而已。
1949 年以后,滕家堡古镇为庆祝胜利解放而更名胜利,胜利镇如凤凰涅槃,获得了新生。赖政策之力,其文化建设可谓突飞猛进,翻天覆地。但与罗南相较,罗北仍处于“个别突出,总体差强”状态。今天,透过眼前的《雁鸣清音》,我在南海之滨似听到了大别山巅冲天而起的呼啸,那是雁鸣九天之音,那是孕育了千年百年的未鸣之音。
《雁鸣清音》是胜利镇雁鸣诗社成员的作品选集,雁鸣诗社自 202年成立以来,以夏焰坤为核心,聚集、培养了数百位诗歌爱好者,定期刊发《雁鸣》纸质社刊及《雁鸣》公众号。雁鸣诗社的成员,已不满足于罗田这方天地,他们的声音如同九天鸣雁一样,飞向了全国,飞向了世界,很多人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很多诗词入选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以及国外华文诗刊,很多人出版了个人诗集、文集,自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雁鸣》之名源于罗田北部,胜利本土一座著名的山——雁鸣寨,也叫雁分寨,即雁阵飞过必须分开绕行,的确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它也让我自然联想到位于罗田南部,县城所在地的另一座著名的山——凤山,同样也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诗社、书院多因山以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罗田县很早就创办了《凤声》诗词月刊,现掌门人周路平,因其人、因其诗,在全国,乃至华语诗词界,形成了影响,创立了品牌,凤山诗社可谓是引领地方诗词社的扛鼎人、扛旗手。一雁一凤,一北一南。鸣声相应,共唳云天。如此有趣,如此巧合,真正是“艺林佳话”。曾经簰工号子夹杂着买卖吆喝的古老滕家堡,在新的时代,被新生代的“儒林”赋予了书香墨韵,激活了楚曲吴歌。着实令人触动和感动,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现象,正是这样一批热爱乡土文化的大山之子,他们从罗田、从全国、从世界各地,聚集于信息的天空,用诗词讴歌与反哺胜利这片热土。往小处说,改变、平衡了千百年来罗田倾斜的文化版图,往大处说,弥补、充实了被唐诗宋词遗忘的角落,真的是功莫大焉。
人类文明与进步,并非只是经济的繁荣,文化才是标杆,唐宋之盛正是文化之盛。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必然需要关注精神文明,否则,心灵无处安放。人们能够从物质生活中抽离出一部分时间,关注哲学、美学和自身心灵,并将其变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我们高兴地看到,这种现象,在我的家乡胜利镇已蓊然于深山,蔚然于田野。《雁鸣清音》便是此一现象的精准载体。当我们从地方诗词的角度探讨一种文化现象的时候,具体每一位作者,每一首诗词的艺术特点不再重要,可另做一话题。此处只略及点滴,以作雕龙之引。
由于给我参阅的诗稿只是一部分,约 180 多首,还有一些没有收 齐,所以,不能窥见全貌,也就不具体对某首诗做点评。好在大致风格出来了,同时,诗社的一些诗人我大致也有所了解,所以,可做一个漫话式的介绍。通过简单的统计,从《雁鸣清音》现有的诗中发现了一些特点,如果用一个字表示,依次是:“山”,70 首;“诗”,60 首;“花”56 首;“春”,55 首;“家”,49 首;“秋”,37 首;“乡”,30首;“景”,22 首;“酒”,21 首;“游”,20 首;“茶”,11首。无需解释,这些关键字,已说明了问题,反映了特质、契合了作者、体现了心情、继承了传统、关照了现实,符合了真实。篇幅所限,不再展开,留与读者去品味会更有意思。总之,这些字眼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美感与快乐情绪,有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飘逸与闲适。读这些诗,就象呼息故乡的空气一样,是那样地熟悉、宜人。上面选取的一些关键字,所包含的内容并非只是字面上所以为的山水田园和花前月下,褒扬、悲悯、批判、反思、忆旧、怀乡,以及小中见大,物中见人,或直接从大处着眼,针砭时弊、身在江湖、心忧天下者,兼而有之。
追寻古典,运自用如,言之有物,言之有用,是这本诗集的最重要特点。亚理斯多德在《诗学》中讲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也就是说,要从诗中启发人们对未来的认识与行动,诗集体现了这一点。以大别山俚言俗语入诗,但也恰到好处,自然天成。这也是《雁鸣清音》的特色之一,同时于保护鄂东文化而言也是一种贡献。王国 维言:“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质朴而真实的感受最能抓住读者。 对亲人、对朋友、对农民、对家国的情与爱也是本诗集的突出特 点。贺拉斯在《诗艺》中讲到:“如果一个人懂得他对于他的国家和 朋友的责任是什么,……那么他一定也懂得怎样把这些人物写得合情合理。”有些诗句看似平常却奇崛,一如王渔洋所推赏的张伯羽诗“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类此诗句比比皆是,因为,乡情诗、乡土诗最接地气、最懂生活与责任。关注农村“田园将芜”等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的诗也较多,体现了大别山人心直口快的特质。诗集中所揭示的诸如“粮荒”之类的有些问题,极具示警意义,只有让时间去证明。
《雁鸣清音》多以日常生活、农村生活、休闲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或细节入诗,读来常让人会心一笑,快乐油而生。贺拉斯言:“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雁鸣一众诗人,深得其趣。
总之,上述粗浅归纳的一些特点是我对“雁鸣文化”现象的一管之窥。文化即人化,文化之盛,在于人物、人文之盛,在于文献之盛。《雁鸣清音》的出版,是撷取精华、积成文献,荟萃乡贤,培养后学,继往开来,弘扬乡土文化的创举、首举、善举与盛举,它既是对个人的记录,也是对群体的记录,更是对一代人、一方水土的记录。吾乡吾社吾土,当欢呼之,感谢之,襄助之。今天,就“艺文”而言,罗北文化的星空,将不再是寂兮寥兮。些微胜利之一隩,亦将为罗田文化、东楚文化的大花园再添一簇与众不同的新叶与新花。
2024 年 5 月 2 日于花溪书屋
作者简介:方礼刚,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东盟研究院及海南省重点智库“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海洋文化研究》期刊主编,海南省苏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海南南山书院理事。系中华诗词学会、海南省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诗词集《琼园诗稿》。
写在《雁鸣清音》付梓之际
夏焰坤
《雁鸣清音》诗集,经过近半年的紧张筹备,在诗社全体会员的热情鼓励支持下,在社会广大诗词爱好者的热切期盼中付梓了,这是雁鸣诗社的一件大事,也是诗社负重前行的里程碑,可喜可贺!
(一)
《雁鸣清音》诗集,是雁鸣诗社会员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更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内涵,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
《雁鸣清音》诗集的出版,是诗社为家乡文化振兴所做的绵薄贡献。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符号,传递了“文化兴则事业兴,文化强则事业强”的文化软实力的能量。
雁鸣诗社会员涵盖鄂、皖两省,汇聚罗、麻、金三县(市)边区的社会文化名流,诗词创作精英与诗词爱好者的民间文化团体。秉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家园,守正创新,以诗词的表达方式,宣传新事物,歌颂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本地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一股清流,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理念,运用古典诗词的表达样式,把文化创造写到事业创兴的历史上、写在事业发展的征程中的生动体现。
(二)
《雁鸣清音》收录的诗词作品,是雁鸣诗社成立三年来,各位会员们辛勤创作的,经《雁鸣》诗词微刊发表的近15000首诗词中挑选出来的,是会员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创作的古典诗词作品,它们或抒发个人情感,或描绘自然风光,或反映社会现实,或表达哲理思考。每一首诗词都如同一只只南飞的大雁,带着作者的心声,合着时代的节奏,穿越时空,飞向远方。
如果以专家的眼光审视这些作品,会觉得有些粗糙,稚嫩。须知,这些作品出自劳动者之手,诗词浸染了汗水和泥土的芬芳;出自退休老者之手,诗词蕴含着桑榆晚景,充满阳光的一瓣心香。他们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比热爱的共同兴趣,坚持对古典诗词的执着追求,诠释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收集的诗词是他们讴心沥血,精心铸造的文化精品,是文化自信的翰墨芬芳。全书共收集诗词1405首,包括五绝122首、七绝487首、五律86首、七律488首,词曲200首、排律17首、楹联5幅。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会员们独具慧眼,笔触细腻地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灵去感受世间的冷暖,用智慧去探索诗词的精奥。这些作品,或婉约、或豪放,或深沉、或明快,风格各异,感情相同,立足家园,记录乡愁。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守正创新,以优秀作品传递正能量。刘焰华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诗中写道:“七秩丰功何足夸,只从温煦看山家。腊鱼腊肉陈年酒,笑语围炉话稷麻。”歌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沧桑巨变,没有华丽辞藻的铺陈,没有豪言壮语的渲染,而诗人以独特的视角,从寻常生活中撷取“只从温煦看山家,腊鱼腊肉陈年酒”的老百姓富裕生活的片段,将农民小康生活的幸福感,画面感表演得淋漓尽致,从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衬托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百姓的丰衣足食,歌颂了国富民强,这才是最理想的国庆祝福。八旬老诗人陈佩荺面对疫情肆虐的艰难时刻所作:庚子疫难春愁诗“雨打春残雾锁楼,一场疫难国人忧。同胞数万传瘟病,重患多人作死囚,带雨梨花犹带恨,牵丝绿柳更牵愁。东风何日驱魔瘴,浪静潮平放彩舟。”,在那个人人惶恐不安的时期,陈老以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发出了“东风何日驱魔瘴,浪静潮平放彩舟。”的呼唤,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张新良的“庆国庆”,作者满怀节日的喜悦,将笔触伸入到农村,描写了动人的欢乐场景:“红旗竞挂小村前,百姓敲锣舞彩莲。板栗园中开口笑,青鱼水里逐波旋。张家奥迪迎宾客,李氏楼房耸树巅。曲调为何声不断,高歌国庆唱尧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小山村飘扬,村民住高楼,开豪车,面对五谷丰登的稔熟之年,以载歌载舞的欢乐活动欢度佳节,庆贺丰收,将节日的喜庆祥和,烘托出了“高歌国庆唱尧天。”的别样精彩。
二是赓续红色基因,弘扬边区革命文化。“吴楚连襟承一脉,巴源淠水两披分。红旌历史千秋颂,翰墨情缘溢馥芬。”这首诗是夏焰坤2023年12月25日,欢迎安徽金寨县诗词楹联学会光临雁鸣诗社的即兴之作,但道出了雁鸣诗社“红旌历史千秋颂”的历史使命。鄂皖边区红色基因孕育成长的雁鸣诗社,肩负有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基因的使命与担当。立夏节起义九十五周年重大纪念日来临之际,身处立夏节起义策源地的安徽金寨县吴家店镇的诗人夏贤才写下了:“立夏烽烟若许年,今逢节日忆先贤。英雄伟绩垂千古,血洒江山映杜鹃。”饱含深情地讴歌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代代传的诗篇。让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历史,不因时间的久远而湮灭,而是鲜活地铭刻在人们的心目中受到崇敬与缅怀。4月初,夏焰坤、雷平去本镇松子关村联系诗社采风事宜,专程谒访了“立夏节起义”的策源地,金寨县吴家店镇穿石庙“。正是这次起义,誔生了红11军32师,成为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崇敬的心情拜谒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回程的路上夏焰坤在车里填词一阙,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西江月. 谒金寨穿石庙有怀:“古寺石头穿洞,深藏密树丛中。狂飙翻浪舞长空,立夏农民暴动。泥脚组成劲旅,聚歼恶霸豪翁。分田分地克贫穷。江淮屡建勋蔚。”周远仲游览了胜利金凤楼罗田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写下了:“金凤楼前人气旺,当年支部此间成。老街红色基因在,留古添姿貌更荣。”深情地讴歌了这座英雄的古老建筑的前世今生。毛群益在谒胜利烈士陵园的绝句(孤雁格)中,崇敬地缅怀了革命英烈取义成仁的英雄气概:“丹心碧血染红旗,取义成仁志不移。胜利丰碑扬正气,凌烟阁上令名题。”肖碧源登唐王寨:”登上云山欲断魂,荆蓬不掩古城门。何须细问当年事,满目鹃花带血痕。
此外,还有叶汉朝赞金寨县诗社诗友来雁社传经送宝:“大别山雄鄂皖连,同兴文运种诗田。并肩携手传佳话,共许吟旗耀九天。”李显坤西江月.雁鸣寨:“不见金戈跃马,未闻鼓角争鸣。风尘历劫古墙城,夕照残垣旧景。往昔沧桑变世,而今华夏升平。雄关古寨已无争,只作游人留影。”阎荣龙吟梅山水库:“杨家滩上筑长虹,铁垻雄飞两岸通。水灌江淮千邑利,泽披豫皖万年功。平湖高峡三阳泰,大地中原五谷丰。金寨人民甘奉献,老区儿女赤心忠。”商宝川沁园春·二十大献辞:“船起南湖,历浪经风,曲折前行。忆枪林弹雨,英雄血洒;刀山火海,先烈身薨。剑劈倭魔,炮轰蒋匪,破碎河山一统宁。疮痍治,复中华元气,虎跃龙腾。
四是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诗人的秉性都是一样的,除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还有愤世嫉俗的杞忧情怀与悲悯情怀,雁鸣诗社会员亦如是。王亚平在韶山仰视毛主席的补丁睡衣(新韵)“伫立仰观犹掩泪,睡衣一件洞七三。知微见著思格范,哪代君王可比肩?面对伟人如此简朴节俭的生活,诗人难以抑制激情,含泪写下了”睡衣一件洞七三,那代君王能比肩“令人感动的诗篇,将伟人同甘共苦,廉洁清贫,千古一人的高大形象、与当下贪腐官僚的丑恶嘴脸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人们更加对伟人的崇敬与缅怀。夏义兵农家愿景:“种稻盈仓廪,衣粮足可资。合家常聚首,不叫有分离。”张玉垓秋问:“日月溶溶又一轮,蛩吟唧唧赋风尘。田荒遍地危机急,仓瘪粮稀怎济民?”两位诗人的作品都是悯农诗,十分接地气。从诗中可以看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抒发的情感不一样。一种是表达的良好愿景,粮熟年丰,希望全家团聚,这是针对近来出现的空巢村、空巢家庭的有感而发。一种是针对青壮年背井离乡,抛弃家园,田地荒芜的社会问题发出无奈的感叹。吴会元木尺:“无名山竹木,变相便轻狂。处处比分寸,频频说短长。”诗人以比兴的手法,将小人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吴先生的另一首鹧鸪天·修鞋匠:“锤剪工刀缝补机,街边巷尾挂摊旗,张三丢下底儿破,李四端来帮子糜。飞绳线,贴胶皮,匆匆依旧走东西。辛勤换得钱三两,荷月归家慢疗饥。从这首词可以看出作者关注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悲悯情怀”,辛勤换得钱三两,荷月归家慢疗饥。”看似寻常的两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劳苦大众起早贪黑的劳作,所挣得微薄的收入却难以糊口的艰辛。
五是植根泥土,诗词创作接地气。肖扬方咏小麦:”青葱不惧雪冰霜,风雨能将四季尝。岂意修形形袅袅,有心筑梦梦长长。园田岁月悠然过,天地精华自在藏。若为世人温饱事,粉身碎骨又何妨。“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小麦”若为世人温饱事,粉身碎骨又何妨“的献身精神,描写得荡气回肠。晏裕落梅河同题采风吟咏:“秀叠青峰醉夕阳,琼枝紫陌溢芬芳。云山卧看花千树,径岸行窥百鸟藏。王母瑶池祥瑞降,落梅河畔惠风长。”疏钟几杵桑榆美,酒美鱼肥稻果香。诗人以浪漫情怀,讴歌了农村山川的壮丽美景,林茂粮丰的盛世年华。雷平礼赞医务工作者:“赤胆柔情着素装,回春妙手治劳伤。悬壶济世施灵药,割股丹心惠靖康。”歌颂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医德仁心。丁茂恒打工吟:“一入基坑马甲开,弧光浊气共徘徊。从头到脚何需练,晒出铜皮铁骨来。深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基坑电焊钢筋,其劳动强度之大,施工环境之恶劣,农民工为了养家糊口,长年异乡漂泊,其艰难困苦,跃然纸上。张建山为胡老板赠诗社空调点赞:“感谢儒商胡老板,十分豪爽赠空调。炎凉迥异平生觉,温暖相宜愿景昭。”江洪西江月·镇委莅临诗社:“镇委莅临诗社,助襄文化新程。巴源河水起欢声,绿树红花辉映。各举生花妙笔,同酬盛世清明。大别山上展红旌,雁彻云空留影。”两位诗人都是以诗社主人翁的姿态,面对领导与社会成功人士对诗社的关爱,发自由衷的感激之情。胡少安罗田美食永流传:“罗田美食誉千年,特色赓承手口传。肉佐山珍吊锅沸,鱼熬爽味肉糕鲜。炖鸡板栗馋脾胃,炒笋熏馐共酒筵。晃子汤香飘馥郁,农家乐里醉游仙。”张纪礼贺湖北.麻城第九届老米酒吊锅文化旅游节:“醍醐自古数师康,远逊东山米酒香。玉液甘醇飘五岭,金波美誉遍千乡。开杯一盏酣然醉,举斝三壶雅兴狂。不信宜将刘杜问,滔滔逸韵满长廊。俩位诗人以不同的笔触将大别山的美酒佳肴,宣传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口齿生香。毛学著六运会感吟:“桂馥金秋六运开,精英健将四方来。青春挥舞莲花转,锦绣纷呈乐彩排。力斗蹴鞠分上下,勇拼赛事不徘徊。全民参与兴邦国,得意口碑胜奖杯。”诗人以政治的敏锐,捕捉到市六运会在罗田县召开的盛大场面,给人印象深刻。方礼刚沁园春·遥祝母校胜利中学五十华诞:“五十春秋,四万鹓雏,此处起飞。忆高门八绘,木楼四合,泗洲山畔,兵堡沙堤。席上书声,花间燕语,忆昔芸窗共读时。今何夕?得锦书相唤,倦鸟还枝!一从大别飞离,烟波处各寻梧树栖。看龙翔凤翥,苍茫云海,鸢飞在宇,线系乡思。故里山河,魂牵梦绕,泉石烟霞胜锦衣。无相忘,赋流觞巴水,再约归期!”方教授对母校的深情,以生花之妙笔,将母校五十年的过往,描述得锦上添花,黉门焕彩。正如词中所述,这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诗词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它要求诗人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诗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典诗词,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同时,也期待读者朋友们能够与我们一同感受诗词的魅力,分享创作的喜悦。
值此《雁鸣清音》成书之际,衷心地感谢周路平主任、方礼刚院长在百忙之中,为诗集作序,为这本简陋之作罩上了耀眼的光环。衷心感谢诗社创作团队、顾问团队、编辑团队,用心血与汗水铸就了这本诗集的辉煌。感谢你们用才华和热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感谢所有读者对这本诗集的关注和支持,是你们的阅读让这些诗词有了生命活力。
愿《雁鸣清音》诗集能够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更多人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省、市、县作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雁鸣诗社社长,《雁鸣诗词微刊》主编。一位热爱古典诗词的退休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