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乡四贤

标签:
乡贤 |
分类: 网文拾萃 |
柿乡四贤
雷仲才
我的故乡在中国甜柿之乡,故乡的甜柿自然脱涩,乃世界一绝。在我们柿乡,有许多的人,如甜柿一样讨人喜欢,令人念想,使人敬仰。有的人虽然作古,但他仍然留在人们的心里。有的人依然健朗,在人生的黄昏里奉献着潜能。
鄂东梅痴朱继梅
认识朱老是在2013年春,我听村干部说朱继梅得了全国梅展大奖,我就想去拜访他。通过电话联系,得知他正好在镇政府办事,我赶忙约见他。我在政府大院里看到一位身材瘦高、平头短发、精神矍乐的老者。一见面,他拿出一摞奖证,喜形于色地向我展示了他的奖证。原来,当年他带着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参加江苏无锡举办的中国第十三届梅花腊梅展览会,其参展作品“天堂积雪”、“凤舞九天”、“老塔唐梅”、“小墨朱砂”分获
金、银、铜、新品种奖,赢得大满贯,成为我省个人参展作品中唯一获奖者。为了分享他这一喜悦,他想举办首届梅花节。我与他向镇领导汇报后,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为了办好梅花节,我决定专程到他的梅园去看看现场。
朱继梅的梅园位于三里畈镇朱元洞村,分为庭院梅园和门前田畴梅圃,有盆景和梅树两大类, 30多个品种,700多株(盆)梅树。
春雨过后的花枝,水珠像珍珠般地闪烁着。梅园里的花真个是五颜六色,万紫千红,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白梅花像洁白的云朵;粉梅花像小女孩的脸蛋;红梅花像大姑娘羞红的面颊,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一丛丛瓣红蕊黑的墨梅。这墨梅是梅园的一大特色,是朱老先生培育多年的新品种,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十三届梅花展中获得新品种奖。
1989年,当了几十年村干部的朱继梅退休,以种养梅花为乐,与梅花为伴。他踏遍大别山寻找野梅花,磨破了十几双鞋子。他北上北京,南下广西学习种植梅花技术,求购梅花名品,先后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鄂东首家梅园。全国的梅花泰斗陈俊愉教授亲自给梅园题名“鄂东古梅盆景园”。随着梅花的品种越来越多,他将门前二亩多山田也栽上了野梅,进行嫁接栽培。
朱继梅爱梅花到了“痴”的地步,他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一天不伺候梅花可不行。他省吃俭用,省下钱来买新品种。只要听说哪里有梅花展览会,他都会千里迢迢赴会取经,求购新品。有一年,他过生日时,儿子特地给他200元钱,让他上街买件新衣服,可他回来时,手里却多了十几枝梅花苗。
梅花节如期举行,来自鄂东的梅花、诗词栽培、书画、摄影等文艺爱好者300多人参加梅花节,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友们现场吟诗作画,市县有关部门和镇领导参加盛会。省市县新闻媒体以八旬老翁办梅花节为题作了深度报道。朱继梅是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写了很多诗词。他以“雪满天堂高士卧,唐梅再度出新枝。兰亭难得群贤集,斜照夕阳乐此时”抒发节会欢愉的心情。
后来,“鄂东古梅盆景园”年年成为网红打卡地、摄影人的猎美园。如今,朱老已然去世十多年,他的风骨,他的音容仍然留在朋友们的心间,他的梅园尚有儿子继续呵护,年年仍在梅园默默开放,为乡亲们的和美生活增添情趣。
兰苑雅士熊理国
熊理国先生与我同村,他比我年长20岁,因为他曾在文化馆工作过,是我的同行,我称他为老师。他身材魁伟,气宇轩昂,国字形的脸上常挂着笑容,说话轻言细语,温文尔雅。60年代初,他从文化馆调到医院从事宣传业务,后来又调到三里畈供销社从事财会工作。退休后,他回到老家錾字石村松林屋生活。
熊老师在工作时就喜欢养植花卉,因为受政治环境和工作责任的限制,他不便任其所好,赋闲在家后,他放开手脚把家里的责任地和门前屋后的空闲地方整建了花园。他的花圃里常年四季鲜花盛开,尤其以茶花、兰花最多,还栽植了柑桔、石榴等既可品尝又可观赏的果树,既有玫瑰、月季等草本花卉,又有桂花、梅花等木本花树。每年花团簇拥,蝶舞蜂飞,赏客络绎不绝,我亦是他家的常客。
老师的工资不高,大部分都用于花卉的栽培上。培育出的花卉、盆景所出售的收入,又全部投入到购买名贵花卉上了。
老师爱花,特别钟情于种植兰花,其兰花多达120多种,有许多名贵品种,有一株兰花他花了万余元,还几经周折才买到手。他的兰花四季都有开花的,冬天兰花全部搬进兰室里,芬芳吐艳,兰室飘香。老师的兰花誉满乡梓,为罗田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野生兰花之乡”的申报成功作出了贡献。老师的茶花栽培也具规模,品种多,花期长。2013年,三里畈镇举办赏花会,大家对他的花圃赞誉有加。他的花圃,也吸引了远道而来的画家、书画爱好者。武汉市著名画家杜建国、黄冈市群艺馆画家何元庭等多次前来观赏与交流。
老师爱花如命,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还坚持要侍弄花卉,老伴不让他做,他说他只要看到花,他的病痛才觉得缓解。
老师不仅善养花卉,也写得一手好字,他的书法、摄影作品曾参加市县级展览获得奖励,其书法作品曾参加湖北省书法展览获得三等奖。
如今,老师已逝,花苑尚存,茶花依旧灿烂,兰室更添幽香。他的孩子们把管养花苑作为缅怀长辈的最好孝行,让这里成为罗田錾字石甜柿公园的重要观赏点、和美乡村生活的示范园。
深山野老蔡均全
在柿乡,很少有人不知道蔡均全先生的。这是缘于他的民间音乐、他的根雕盆景。
蔡均全住在毛家嘴村西边冲的山沟里,现年七十有五。他原在县汽配厂上班,工厂改制后,曾在薄刀峰景区经营过园艺山庄。退休后,他回到西边冲安居。赋闲在家,他就开始盆景和根雕艺术的追寻,晴天上山采集老树蔸、奇形怪状的树苗等材料,回家加工,雨天邀约喜欢民间音乐的乡亲们来家拉四弦凤琴、敲碟、唱小调、打击丝弦锣鼓。
蔡先生自小就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这里的民间音乐形成独特的氛围,尤其以民间歌舞剧《八音头》而受乡亲们钟爱,《八音头》有人物故事、有迭宕情节,有音乐传唱,而且大家都能合唱合敲合演,不受时间、空间、地理条件限制。由于时局的变化,这一民间乐事被渐渐遗忘。改革开放后,蔡先生就根据自己的记忆,挖掘这一传统文化,将许多民间故事传说、音乐曲谱进行整理,自己花钱出版了民间文化集《蜜蜂洞集锦》,组织乡亲们传教。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他组织了毛家嘴民俗文艺表演队,在社会上广为传唱,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得到专家的关注,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专程来这里研讨交流,省市县新闻媒体给予了持续报道,还制作了多部专题片。蔡先生的名气也就为大家所熟知。在罗田的文艺舞台上,蔡均全和他的民俗音乐队屡屡登台亮相,他自编词曲,赞美新时代,歌唱党和祖国,参加县级文艺展演,受到观众的赞誉。
蔡先生的盆景、根雕作品,匠心独具,寓意深远。他培植的盆景《合欢杜鹃》荣获全国杜鹃展览金奖。蔡先生在社会上影响大了,就积极组织兴修公路、推介旅游景点、关爱贫困人群等公益活动。今年5月,三里畈镇文明实践表彰大会上,他受到党委政府的表彰。为了支持苍葭冲传统家学,共同缔造幸福生活示范点的建设,他将珍藏的根雕艺术作品无偿捐赠出来,为和美乡村建设不遗余力。
乡土醉翁毛群益
毛群益,网名醉眼迷离。喜饮酒,乐写作,钟情民间乡土文化的挖掘、推介与传承。人随和,善思考,大家习惯叫他醉眼或毛君。
毛君本是三里畈中学原任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担任过县党代表、县人大代表,是湖北省首届优秀语文教师、黄冈市“人民满意教师”、湖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罗田县十大师德标兵、黄冈市十大师德标兵。
毛君善于教书育人,教坛教学师生共敬,在学校里,他倡办的《铺路石》、《露苗》等文学社,文学社刊成为学校最好的乡土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使一大批文学青年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铺路石》文学社多次在省市县被评为优秀社团。退休后,他有了空闲时间,就潜下心来开展文艺创作。他通过个人博客、单位网站向师生开辟第二课堂。他笔耕不辍,在博客和网站上发表文学作品、教研论文等达4250多篇,个人博客点击量达80万次,成为师生喜爱的学习园地,其博客荣获省电教作品二等奖和市一等奖。他的散文、歌赋等文学作品,频繁在黄冈日报、鄂东晚报及文艺刊物上发表。在全县文艺创作会上,他被县委宣传部评为文艺创作先进个人。
毛君乐于乡土民间文化的躬耕,对罗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进行探觅,写了许多俗文雅诗,登过大报大刊大博客大论坛。对罗田文史也乐于研讨,对历史沿革、社会变迁、人物生平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搜录,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鉴的资料文档。
毛君虽然现已年近古稀,但他为三里畈编录镇志,仍然发挥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