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走笔(三篇)

(2018-07-30 16:33:54)
标签:

冰臼

周锡恩

分类: 【拙思敝帚】

家乡走笔(三篇)

毛群益

 

大别红叶胜春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可谓千古绝唱。奇特的联想,雅致的意蕴,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霜降时节,漫游于山野田畴,诵名句,观红叶,不仅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胸旷神怡。

春花秋月,历来是人们表达闲情逸致的意象,在诗词歌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秋月固然美丽,但终究是一弯银镰或一轮玉盘,其形态色泽单调乏味,绝没有秋叶的艳丽多彩、玲珑剔透。而且,深秋的红叶远胜于春花,其势铺天盖地,其形千变万化,其色五彩斑斓,其神摄人心魄。

在中原奇岳大别山,秋天的红叶是神奇的画卷,是无尽的歌诗。每当秋风拂过,稻熟栗收,千山万岭就不约而同地换上了梦幻的彩衣,五光十色,亮丽多姿。大别山本来就是大自然的基因宝库,生长有近1500种野生植物。树木中既有针叶林,也有阔叶林;既有长青林,也有落叶林。其阔叶落叶林木植面广,分布匀,因此就形成了壮观的红叶景象。

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西麓,有一个古老而年青的九资河镇。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早在春秋时代就是鸠鹚小国的所在地;说它年青,是因为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胎换骨,英姿勃发。九资河人杰地灵,其红叶也是大别山首屈一指的佳景。秋日,乘车从大别山旅游公路上天堂寨,翻越了石柱山,就进入红叶的世界。沿途的徐凤冲、河西畈、圣人堂,都是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圣人堂,不愧为出过圣人的地方,不仅地形地貌让人流连忘返,其红叶景象更叫人叹为观止。圣人堂村四面环山,中间一块小平原,是良田沃土。稻熟时节,一片金黄,宛如大地铺金,点缀着碧绿的翡翠。稻收茬齐,褐色的田野上线条匀称,恍如天造地设的几何图案。此时,田埂上的乌桕如同川剧中的变脸演员,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你看,她们先是统一翠绿着装,后来各展其能,有的变黄,有的变红,有的变紫,更有甚者各色参杂。乌桕以往堪称宝树。历代相传,大别山有三宝:“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能结油的树有油桐、木梓、油柿、油茶,木梓就是乌桕。乌桕的果实是白色颗粒,聚簇成团。果实的白色呈胶质,因为是表皮,榨出的油叫皮油;表皮去掉有黑壳,去掉黑壳又是白色的果核,榨出的油叫梓油。两种油都是优质的化工原料。在灾荒年代,有人还把皮油食用,用来炒菜或炸油条,梓油则用来点灯。也许是乌桕多油的缘故吧,它的叶子也是油光闪亮的。当叶子完成培育果实的任务之后,它衰老了,它退位了,它逐步凋零了。但是,叶子并不一夜消沉,它依然亮出最后的风采。它把自己的精神、精气凝聚成鲜艳的色彩,为大自然添上绚丽的一笔。

当年,一位颇有名气的散文家杨朔写了《香山红叶》,编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其实,大别山的红叶也与香山红叶一样,艳丽多彩,壮观多姿。大别山是革命老区,是红色的土地,大别山的红叶浸染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和希望,更富于生命的意义。

 

神奇的大别山冰臼

 

半个世纪前,我还带着红领巾的时候,就听到过“石锅石灶”的传说。讲故事者眉飞色舞,听故事者心神摇荡:在簰形地的天堂河谷,有许许多多的的石锅石灶,排在几里路的河床上,一排一排的,足有几百上千个。那是十万天兵天将吃饭的地方,经常烟雾缭绕,夜静更深时人欢马叫。故事太吸引人了,我自然情不自禁地向往那个神奇的地方,特别想看看天兵天将是怎样来吃饭的。后来读中学,我向来自簰形地一带的同学打听石锅石灶,他们也说得神乎其神。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河铺工作过好几年,也跑完了簰形地一带五个村办学校,可是,一直没有机缘了愿,“石锅石灶”几乎成了我心中永远的谜。

从书上得知,“石锅石灶”的学名叫冰臼,是第四纪冰川的产物。它的形成是冰层作用于岩层的结果,有漫长的过程,足有一两百万年以上。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既然俗称石锅石灶,想必与农家煮饭的锅灶形似。后来,我几次游览天堂寨,在神仙谷见到了一个石锅石灶。巨大的岩石光光溜溜的,中间居然有一个圆窟窿,方圆有小粮羌那么大,深两米左右,极像一口大锅。再细看,圆窟窿外侧又有一个窟窿横通过去,与河道相连,很像灶门。这真是天造地设的灶台啊,难怪有人说它是八仙云游时煮饭的锅灶。

报纸上曾经发表了一则报道《湖北省罗田县发现中国第四大冰臼群》。据报道:“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论证,罗田县这组冰臼群,是中国第四大冰臼群,其规模和面积、形态仅次于内蒙古大青山、北京延庆和江西遂川冰臼群。”看了这则报道,我十分惊叹大别山的神奇:不仅山清水秀,生物资源丰富,地质资源也如此独特。

前几年,我参加一次探赏冰臼的活动,我满怀期待地加入了50多人的赏秀队伍。从簰形地街头上行两三里路,就到了一个名叫跳鱼潭的地方,是冰臼群所在地之一。这里两面高山,河谷位置很低。从半山腰的公路经过,如果不注意,根本看不到河谷。走下河谷,只觉得眼睛一亮,奇形怪状的石头鳞次栉比,万花筒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从冰臼群上方顺河流向下探赏,风光无限,当然惊叹也是无限。河道两岸和底部都是花岗岩,被洪荒时代直至今日的水流冲刷得光溜溜的,不论是整块的石板,还是单独的石头,都光溜圆滑。我们小心翼翼地在石头上行走,稍有疏忽就会滑倒。有好几个女同伴干脆脱下鞋子,光着脚爬行。河道的石板并不平整,而是被百万年的水流分割成纵横交错的难以描述的图案。在这些图案中,最杰出的图形就是圆形。那就是冰臼,散布在约800米的河床上,千姿百态,各显风骚。论形状,有圆的、半圆的、圆弧的;论大小,有晒羌大的、簸箕大的、水桶大的、碗口大的、茶杯大的;论深浅,有扁担深的、脚胯深的、手臂深的、脚背深的、巴掌深的;论密封性,有屯水长草的、清亮见底的、干涸现石的、互相串通的、残缺不全的;论高低,有悬岩洞穴、石壁穿洞、石板挖臼、石裂臼开、独石开孔、水下暗洞。再看那些被水流分割的岩石状貌,似禽似兽,似妖似鬼,其奇形怪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置身这神秘诡异的地方,恍如来到了仙山佛地,心旷神怡。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感叹冰雪风水的力量,更加感叹时间的磨砺与塑造。

刘心明,一个八品乡官出身的作家,在行将退居二线之际,将其睿智的目光投向罗田的旅游事业。他怀着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精心考察大别山冰臼的位置、规模、特色、现状,把信息反馈给有关领导和新闻媒体,终于获得了强烈的反响。此刻,他站在我们中间,讲解大别山冰臼的传说和认定的始末,介绍冰臼的规模和特点。据他介绍,大别山冰臼群最集中的有三个地方,分别是百丈崖、打网河和跳鱼潭,其中跳鱼潭处最为壮观。跳鱼潭原来是个撮口,人们在两边的岩石向河中牵网,河里的鱼会自动跳到网里,因此得名跳鱼潭。可惜跳鱼潭的岩石遭到了两次破坏。一次是大炼钢铁时,需要从这里簰运木柴出去,簰工清除水道,炸掉了一些险石。再一次是农业学大寨时,人们劈石砌田岸、河岸,又毁掉了一些高凸的石头。我们再回头一看,果然发现了一些人工破坏的痕迹。真令人惋惜啊,这些不可复制的大自然杰作,是珍贵的地质资源遗产,怎么能随意损毁呢?但愿这样的历史闹剧再不要重演。

流连在冰臼群,我们仿佛经历百万年的沧桑巨变,心神得到洗礼和充实。我们说笑讨论,拍照留影,玩耍得十分痛快。尽管大别山冰臼群还是待字闺中的秀女,不被外界所知,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女秀自有东床迎。我们期待着大别山冰臼进入她应有的风光世界。

 

寻访周锡恩的片羽零枝

 

妹夫新建了楼房,外甥考取了大学,妹夫和妹妹在外打工回家过年,一定要我到他家住几天。正月初十这天,风和日丽,妹夫约请本村的一辆载人面的,专门让外甥来接。盛情难却,我就与老伴来到了古羊山。中午推杯换盏,喝了半斤多白酒,下午沿着通村公路准备去村部和小学逛逛。
       半路上,碰到了昔日的同事何文秀,寒暄了一阵,他邀我去周锡恩的故居鹰窠荡看看。何文秀退休赋闲好几年了,擅吟诗词,精于书法,是罗田凤山诗社的理事,对当地的历史掌故非常熟悉。他对我说:“周锡恩是罗田的名人,是我们古羊山的泰斗,我很崇尚他。这些年,凡是文友到古羊山来,我都引导去鹰窠荡看看。”
       穿过一个田畈,走过一片麦地,顺山岗下行百余米,就到了鹰窠荡。这是一个小山窝,四面环山,北面、西面山高,东面是一条长满松树的小山岗,南面是狭窄的出水口。荡中有一畈梯田,总面积约十多亩。北面地势高,平列两排楼房,有三户人家。楼前平坪宽阔,左侧有一口小水塘,泥沙淤积了大半,小半水面上布满了红萍和绿萍。
       我注意到平坪前面的石岸上有两个方形石墩,约一米见方,上方有碗口大的圆孔。石墩上各刻六个大字,右侧是“翰林院编修周”,左侧是“国史馆协修周”,字迹周正清晰,没有丝毫损伤。何文秀说:“这是两个幡座,也就是旗杆的底座。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是周锡恩在京城的两个职位。”我说:“这个地方真像个鹰窠。据说周锡恩嫌它名字俗气,改名叫凤凰窝。”何文秀说:“确有其事。周锡恩考取进士后,皇帝问他家在何处,他说,家住凤凰窝,背靠老羊婆。”“现在,鹰窠荡只剩下这两个石墩是古迹了。”何文秀继续说,“四十多年前,修大队部,我看到一根石条,上面刻有‘太史’两个字,我懵住了,心想我们古羊山有谁可与司马迁同列称为‘太史’呢?”我说:“那根石条可能与这个国史馆的石墩有关系,国史馆就是修史嘛!”何文秀接着说:“正是如此。后来在一户人家的菜园里,我有看到另外一根石条,上面有个‘第’字。许多年后,我问侄女婿方理刚,他是文科研究生,他说这两根石条应该是大门头上的闾担,可能是乡邻们拍周锡恩的马屁,在他做房子时送闾担作礼物。两根石条可能还在,不知埋在什么地方,要是找出来,送到鹰窠荡才好。”
       鹰窠荡的三户住家都是周锡恩的族裔,与何文秀很熟,其中一个我也认识。他们很热情,搬椅子让我们坐下,又泡茶拿葵花籽来,我们坐着继续聊。周锡恩的族孙说:“这里是周锡恩出生长大的地方,后来的翰林府建在石源河。我不知道祖先是个什么官,反正有好大,听说放过浙江、山西两处的大主考。”我说:“我看过资料,周锡恩到浙江担任过副主考,当年的浙江科场舞弊案就是他揭发的。江浙的考生向主考行贿,周锡恩为人正直,向朝廷检举揭发,好多考生因此入狱,鲁迅的祖父也是其中一个。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祖父‘因事下狱’就是指这件事。”何文秀说:“我祖上传留一本周锡恩的诗集,叫《传鲁堂集》,我读中学时被语文老师余国华借去看,没有还给我。那时我没有意识到金贵,也没去讨还,很可惜。这本集子可能失传了。”我说:“没有失传,去年我还见过。”何文秀惊问:“你怎么见到的?”我说:“省图书馆有《传鲁堂集》的藏本。罗田凤山诗社去复印了一本,让李琦重新标点加注。去年我与李琦一道为温泉诗社审稿,李琦把复印件拿来我看了一下。李琦说争取两年之内编好刊印出来。”何文秀非常高兴,说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周家主人说:“据祖上说,周锡恩后来罢官,是因为赈灾被人诬告了。罗田发水灾,周锡恩在京城争取了一批救灾款,自己也捐出了很多家产。有些经手的人贪污了一些,有人告到朝廷,告发了,朝廷追究下来,周锡恩负连带责任,被免了职。听说他是吞金自杀的,年仅48岁。”
        坐了一阵子,何文秀又邀我去看周锡恩的祖坟。住房左侧有一条小山岗,形似一条游龙。龙背上整齐地砌了四排坟茔,上面三排是周锡恩的祖坟。我们观看周锡恩祖父的坟墓,墓碑上有“庶吉士”的字样。何文秀说:“周锡恩的父亲是个酒匠,祖父是个弹匠,不知为何称庶吉士。”我说:“大概是以后讨封的吧。我们当地传说一副嘲笑周锡恩的对联:‘酒甑蒸开天地眼,火叉拨出翰林来。’就是鄙视他出身低微。”我对何文秀说;“你是周锡恩的同乡,为何不把关于他的传闻系统整理一下呢?”他说:“传闻杂乱,很难考证,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与何文秀分手,我又碰到四十多年前的老同学林炳国。他听说我去了鹰窠荡,就跟我摆起了龙门阵。他说:“大概是远香近臭吧!周锡恩虽说名气很大,但我们本地对他不大恭敬。周锡恩当大官,是因为他拜两江总督张之洞为干爷,后台硬。他还有个学生王葆兴帮他鼓吹。他被朝廷罢官,是雷家人告发的。周锡恩讨了个小老婆,姓雷,是他原配夫人的族侄女。雷家人不服,就到京城告状,告了好几年才告发。状纸中说周锡恩‘日骑双马,夜卧双娇’,有谋反之心。周锡恩也练过兵,我们山上那时有好多人去参加了。这也是雷家人告状的内容。周锡恩的官服和他坐的太师椅,解放后演戏用做道具,在七里冲李家垸放了好些年。据说他官服上的扣子是金子做的,人们以为是铜的,没有发觉。周锡恩把翰林府建在石源河,很多人不服气。他罢官后,有人用絅弦锯他府前的旗杆,锯了三天三夜。”林炳国的一番话,是对周锡恩的大不敬。我不禁唏嘘:为何家乡的一个伟人被误解得这么惨?难怪古话中有“当官莫从门前过”一语。
       无论传说怎样地泥沙俱下,良莠不分,历史是公正的。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周锡恩是我们罗田的骄傲。

 

 

        作者简介:毛群益,网名醉眼迷离,罗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已退休)。与文字打交道50年,没有建树。累积拙文约200万字,均是泥沙。曾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教学论文获各级奖励百余篇。自建《群益文苑》博客,发布文章6800篇,访问量172万。

 

家乡走笔(三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