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殷国清
殷国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003
  • 关注人气:5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物瑰宝--国宝一组---舞蹈盆纪念章

(2023-02-20 07:48:23)
标签:

中华文物瑰宝

马家窟文化彩陶舞蹈纹

上海新世纪厂

殷国清

国宝

分类: 中国章牌图说
中华文物瑰宝--国宝一组---舞蹈盆纪念章
中华文物瑰宝--国宝一组---舞蹈盆纪念章
设计雕刻:朱卓鹏
直径:60mm 紫铜上色
发行数量:2000枚
正图:新石器时代马家窟文化彩陶舞蹈纹图及主题文字
背图:国宝两字和纹饰组合图
铸造:上海新世纪厂
        随着青海省考古工作的进展,出土的文物日渐丰富。其中有许多文物不仅是古代先民的生活用具,而且同时还是艺术品。下面结合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中所出土的几件与原始 舞蹈有关的文物,对原始舞乐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
        1973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出土过一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1995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又出土了一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这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表现原始群舞活动场面的彩陶器。它们的面世不仅为史前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美术、舞蹈、宗教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盆的内外壁及口沿均有彩绘,口沿彩绘分三组,都以圆点窄叶纹为中心,各组纹饰之间饰以斜平行线纹。在内壁上绘有四道平行纹,中间是主题纹饰“舞蹈纹”。舞者五人一组,共三组十五人,每组之间以内向弧线纹和柳叶宽带纹相隔。舞者手挽着手,面部方向一致,臂部均同方向摆动,每个人的头部一测均有一斜道,似为发辫,双腿之间也有一反向斜道,应为男根。舞者踏着和谐的舞步,在举手投足之间透出男性威猛阳刚之气。整个画面的人物线条勾勒流畅,构图严谨,着重于写意,描绘了一幅古代先民们团结、友爱的生活场景。
        宗日舞蹈盆的绘画构思、布局与上孙家寨舞蹈盆的绘画分格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宗日舞蹈盆的内壁绘制的舞者均为女性。共两组二十四人,一组十一人,另一组十三人。古代先民们以极为夸张的表现手法,抓住女性形体的突出特征,着重描绘了舞者的长颈、溜肩、细腰、丰臂。舞者款摆腰肢,舞姿优雅轻盈,与上孙家寨舞蹈盆的舞者相比,更加体现出女性形体的曲线美。
        这种手挽手的舞蹈,又叫列队舞、环形舞或圆圈舞。为了统一称谓,已有学者称之为“连臂舞”。然而 就世界范围而言,手挽手的舞蹈形象乃是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彩陶和岩画艺术中的一个常见主题。这种连臂舞以明确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北部哈拉夫(Ha-laf)文化的彩陶片上,稍后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欧贝德(Ubaid)时代早期文化类型中亦有发现。我国甘肃省的某些地区也出土过同样类型的舞蹈盆和舞蹈罐。河西地区就曾出土过“长裙舞”双耳彩陶罐,从正面观之,舞者共分五组七人(背面不详)。舞者均为侧面,面向右,身着长裙,舞姿娴熟而优雅,布局张法巧妙,表现了原始舞者的愉悦心情。
        在云南省沧源地区曾发现一幅春秋时期的岩画,整幅画面以一个圆圈为中心,舞者的双足连成一个圆圈,共分五人一组,均三角形身躯,一臂高举过顶,一臂自然下垂摆动,舞姿翩跹。舞者中有一个人的面部仅绘轮廓,而身体部位却施以重色,表明其领舞者的重要身份。从整体来看,画面采用了垂直投影法,五个舞者向四周呈辐射状,像是五片盛开的花瓣。人物线条流畅,充满了感动。这幅岩画可能是表现狩猎归来,大家手挽手踏歌而舞,表达喜悦之情的场景。这样的舞蹈已脱离了对禽兽姿态的模仿,更注重舞蹈艺术的抒情性,因而也具有更强的美学欣赏价值。从上孙家寨舞蹈盆舞者的人体装饰上分析,这些装饰的出现,表明古代先民们进行的舞蹈活动,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舞蹈的再现,而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仪式活动,借以集体舞的形式唤庆五谷丰登,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有时为了达到某种宗教或巫术方面的效果,舞者往往借助于对动物的模仿,如在面部纹刺出兽纹,手执鸟羽、身披兽皮,借此来获得某种超自然的能力;或者以动植物的某个部位作为部落的标志在宗教仪式中加以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