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雕刻:马昌、任宇星、王江浩、林峰、蔡寅尧、崔现礼
直径:十二枚53mmx 36mm黄紫铜上色
发行数量:333套(黄150套、紫铜150套、银30套、纯金3套)
正图:十二兽牛首图及主题文字
背图:圆明园那标志性建筑--方壶胜境图
铸造:上海新世纪厂
方壶胜境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方壶胜境基本建成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位于福海东北岸湾内,四宜书屋之东,涵虚朗鉴之北。是后代众多学者考证后公认的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
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建筑宏伟辉煌,是一处仙山琼阁般著名景观,主题阁楼实为一座寺庙建筑。
整个建筑群的平面与里面均采用严格的对称布局,又一个中轴线连着南北两个群组。在方壶胜境以西还有一组充满意境的景区--三潭印月,该景区是圆明园仿建的西湖十景之一。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
秦汉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
传说本有五座神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据《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最后二山飘去不知踪迹,只剩下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三山了。
东海仙山相传位于山东蓬莱县沿海一带,据《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山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这种求仙追求长生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的发展模式,为了更加接近神仙,帝王们在园林里挖池筑岛,模拟海上仙山的形象。汉代出现具有完整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建章宫。从此以后"一池三山"遂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而方壶胜境的建造正是帝王为了寻求东海龙宫而在自己的御园中精心建造的一处规模宏伟的人文景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