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径:40mm 铜镀银
发行数量:???枚
正图:昭陵六骏--白蹄乌邮票图
背图:青骓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邮票图及主题文字
铸造:上海新世纪厂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
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之兄)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西面第三骏名叫--"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
薛仁杲是唐初盘踞在今兰州自称秦帝的薛举之子。薛举曾率兵攻唐,谋取长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后来被李世民击败而投降。
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昭陵六骏,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造型栩栩如生,像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雕刻技巧的精绝,而且还寓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据《全唐文》(卷1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马"白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该马通身毛色纯黑,四蹄俱白。
隋大业十三年(617)四月,薛举、薛仁杲父子在金城(今甘肃兰州市)郡起兵。七月,薛仁杲称帝。十二月,薛举父子竭动10万大军,想趁李渊父子立足未稳,夺取关中长安。次年六月,薛军占领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后一直开到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出兵抗击。两军在高謶城(今陕西长武县北)一带相持了两个多月。十一月,薛军粮草不济,军心浮动,进退两难。李世民看准战机,连夜调兵谴将,趁机内外夹攻。李世民先用少量兵力在浅水原诱敌,拖住薛军精锐罗侯部,然后出其不意,亲率劲旅直捣敌后。他骑着"白蹄乌",只带了数名精锐骑兵,率先杀入敌阵,薛军大乱,兵卒向折謶城(今甘肃泾川县东北)溃逃。为彻底消灭敌人,李世民又催动"白蹄乌",带领两千余名骑兵紧紧追赶,一昼夜奔驰二百多里,把薛仁杲败军围定在折慧城内,扼守关口要道,迫使薛仁杲率残部开城投降。浅水塬大战奠定了唐王朝立足关陇的政治经济基础。石刻"白蹄乌"筋骨强健,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足见它当年载着李世民在黄土高原上急驰,追击薛军的情景。
唐太宗给它题的赞语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关于"白蹄乌"的命名,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持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骏马的说法。但葛承雍先生研究认为,作为"天可汗"唐太宗赫赫战功的赞美之称和坐骑专名,"白蹄乌"的命名不足以说明李世民丰功伟绩的含义。他认为,"白蹄"二字来源于突厥语"bota",意为幼马或幼骆驼,是"少汗"之意。"白蹄乌"
应是一匹冠以突厥语"少汗"之意的荣誉性专名的坐骑,"在立有战功的黑马名称前带有赞美的称衔或加诸各种高贵的官号,其象征意义不仅符合突厥歌颂上层领袖坐骑的习俗,而且也符合唐人颂扬圣皇名君的传统作法。所以,突厥语'少汗'
(bota)应该是汉语
'白蹄'真正的原意。"(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第60辑)。下文所引葛论出处相同,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认为,葛先生之论当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