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元通行宝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币之一。自1908年3月俄国人科兹洛夫在内蒙古黑城发现第一张元钞至今,111年内已发现600多张元钞。其中以《至元通行宝钞贰贯》与《至正年造“中统元宝交钞壹贯文省”》为多。虽然元钞仅流通了短短的90年,但它确立了主辅币的概念。面值划分为三级九等使元钞在主辅币面值的设置上更趋科学。这是世界货币发行史上第一次建立并完善了完整的货币券别面额体系。在钞法与券别面额的设置上达到了完善。当元初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贬值后,币制需要改革,当时时李(公元1242一1292年)将原在南宋未年献过的钞样。略作变动,改为“至元通行宝钞”,受至“元世祖的嘉许,即以铸版印造。“至元通行宝钞”于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起正式发行,俗称“金钞子”,一贯当“中统元宝交钞”五贯。到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更发“至正元宝交钞”时为止。“至元通行宝钞”发行额共达三千六百十八万余锭,成为元代流通的重要纸币。当时元朝复置了尚书省,颁行了至元通行宝钞,钞值共分十一等,二贯、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五文。由叶李拟定的由尚书省颁行的《至元宝钞通行条件》(即《叶李十四条例》)十四款。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较完备的币制条例。内容颇为周详。元代纸币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与重要规定,大体包括在内,终元之世一直有效。对后世
的纸币流通产生很大的影响。1960年,江苏无锡南郊军嶂山水库工地上发现一座元代古墓,墓主是吴越王钱谬的后代,当地著名乡绅钱裕夫妇。发现一叠元代"至元通行宝钞"伍佰文,贰佰文共33张,为"至元通行宝钞"提供了实物。从中可以测知这批至元宝钞是在1287一1320年间流通的货币。笔者藏有至元通行宝钞贰贯左上三分之一残缺宝钞,以桑皮纸制,呈深灰色。长30厘米,宽19厘米,钞首通栏横书“至元通行宝钞”通行宝钞四字已残看不到了,下面是蔓草肥叶硕果纹饰框,框内上部有钞值“贰贯”字下有二至四串铜钱,左右各有一行八思巴文,意为“至元宝钞,诸路通行”。下置横书小字“字料”“字号”。框上下部为十一行钞文,曰:“尚书省奏准印造至元宝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宝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伪造者处死。“首豁赏银五锭,仍给犯人家产。至元年月日,宝钞库使副,印造库使副,尚书省提举司”。用桑皮纸印刷、呈深灰色,故称"楮币"。钞首通栏横书"至元通行宝钞",下面是蔓草肥叶硕果纹饰框,框内上部有钞值"贰贯"字下有二至四串铜钱,
左右各有一行八思巴文,意为"至元宝钞,诸路通行"。下置横书 小字"字料""字号"。框上下部为十一行钞文,曰:"尚书省奏准印造至元宝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钞面钞背左右上角各有一墨押印,上疑有阴刻字样。背面上印八思巴文朱文红印章,侧上左面有黑色斜印章,下为黑色印章贰贯及方框和钱串图,(如图)元代纸币名。简称至元宝钞、至元钞存世罕见。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开始印行。面值自二贯至五文凡十一等,与此前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二贯当白银一两,二十贯当赤金一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