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2020-01-10 10:49:05)
标签:

琉璃蜻蜓

古代琉璃

琉璃璧

殷国清

兽面纹

分类: 高古铜器玉器陶瓷器漆器

我国的古代琉璃,与青铜器、陶瓷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琉璃的生产制造技术,也是人类早期的重要发明之一。尤其在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琉璃曾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从现在可以见到的古琉璃品中,能够折射出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民俗、贸易交流等真实的社会风貌。对古琉璃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应该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所以,古琉璃品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在中国,人们对琉璃艺术并不陌生。根据考古资料,中国琉璃制品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琉璃艺术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其独特魅力在于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展示着一个迷幻般的艺术宫殿。战国时期琉璃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尔雅·释器》载:"(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璧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苍璧礼天。"《周礼·考工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说明王者用玉的严格规定。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墓葬中,一般都有玉璧陪葬的习惯,用以说明墓主所具有的身份。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周礼》还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的记载。可见璧之重要。 图示之璧,中间有开孔,形成双璧环套之形,造型奇特。通体勾连云纹,双面同为此纹饰。此环另之奇特在于材质并非为玉。而是近乎松石色的琉璃。琉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在古代属于非常稀少贵重的材质。从对此璧材质的确认可以细致观察,它的图案纹饰也很奇特,除开孔处有琢磨痕迹外,勾连云纹明显是没有刀刻成型现象,可确认此璧为极其罕见的铸造成型琉璃璧。对研究中国古代琉璃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一、战国时期琉璃蜻蜓眼,蜻蜓眼是人们赋予战汉琉璃珠的昵称,但如我看,古人想表现的是浩渺宇环中的星球体,而从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讲起,蜻蜓眼其实是始于地中海沿岸的西亚琉璃珠,虽然中国中原地区与西亚相隔数万里,但在,东西文明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漫漫中西亚沙漠地带,玻璃色彩美丽,便于随身携带,游牧民族便将这种镶嵌玻璃珠由西亚带入中国。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二为战国时期琉璃璧。直径8.0厘米,内径2.2厘米、厚0.9厘米。图示之璧,中间有开孔,形成双璧环套之形,造型奇特。通体谷纹,双面同为此纹饰。战汉时期烧造的琉璃多为勒子、珠子、带钩等饰品,出土的琉璃璧也很多,估计是葬器,同样琉璃印章为主人生前所用,而过世为其陪葬。此环另之奇特在于材质并非为玉。而是近乎松石色的琉璃。琉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有绿色琉璃和蓝色琉璃,在古代属于非常稀少贵重的材质。从对此璧材质的确认可以细致观察,它的图案纹饰也很奇特,除开孔处有琢磨痕迹外,勾连云纹明显是没有刀刻成型现象,可确认此璧为极其罕见的铸造成型琉璃璧。对研究中国古代琉璃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相传,春秋末年,范蠡为刚继位的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历时三年得以铸成。当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粉状物质,与水晶融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到的及至。于是将这种物品称为"剑道",并随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献给越王。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三、汉代绿色琉璃环、绿色琉璃环直径7.3厘米,内径4.4厘米、厚0.5厘米,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四、汉代绿色琉璃璧、蓝色琉璃璧,直径5.5厘米,内径1.2厘米、厚0.4厘米,谷纹色彩缤纷、晶莹剔透、造型精巧、工纹朴拙,具有时代的浓郁特点,流传至今皆为出土之物,带有土蚀与粘连物的外观,细观略带原始风貌。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五、汉代蓝色椭园琉璃璧、蓝色琉璃环直径9.2厘米,宽径7.5厘米、厚1.0厘米,内空径3.5X2.8  仙神人手持神器图两旁有双熊神、双璃龙、双凤图等,双面同为此纹饰,精美无比,罕见品。汉代出现了许多加工方法简练的玉器,如玉猪、玉蝉、玉人、玉带钩等,将玉材进行较简练的切削,便确定器物形状,再进行简单的大坡面阴线勾勒,界出局部特点。这两种阴线的使用,在汉代分区玉璧的兽面纹加工中最为明显,这类兽面纹往往是用细阴线勾出兽面及两侧龙身,再于兽面的眉、鼻、嘴等处勾几道深槽。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六、战国蓝色圆雕透空半圆形琉璃环、蓝色琉璃璧,琉璃环直径5.8厘米,宽径4.0厘米、厚0.6厘米,树旁双凤图,下为波浪纹,鎏空透雕,鸟纹可分为头、翅、尾玉部分。头部特点为长颈,小头、钩嘴、头顶或有一揭短的钩形翎,或有一较长的米字形翎。鸟身较长,略细,翅较小,呈钩状,绝无展翅之经。鸟尾较长,有一支主于,其上分出钩卷的仪,尾上无细部的羽毛刻画。鸟形多为回首或昂首前视的形状。双面同为此纹饰与制玉工艺雕刻同工之妙,难得一见。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七、汉代蓝色琉璃夔纹璜、蓝色琉璃璜。直径10.2厘米,宽径2.5厘米、厚0.5厘米,两边龙头纹,中间为 龙纹是汉代玉器中使用较多的纹样。另一直径12厘米,宽径4.2厘米、厚0.5厘米西汉早期玉器中的一些龙纹同战国玉器上的一些龙纹类似,如一些玉锁两端的龙首,上唇厚大而上卷,整体上近似祀形,环形墨中心或饰玉龙,其形似国而且唇似刃,为弧形的斧锁。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角龙的侧面图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从商、周乃至今日。夔纹在玉雕工艺纹饰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兴盛期是在战国和汉代。到了西汉,类似现代龙的形象开始确立,头上有了双角,与夔纹有了区别。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八、汉代蓝色琉璃蛋、蓝色琉璃蛋。直径5.8厘米,宽径3.9厘米,是古代贵族或者小孩,当装饰品或者把玩用,古时候人们把它当作布满星星的夜空的象征,认为它拥有天上的力量。在日本同样重量的琉璃可以换同重量的黄金,非常珍贵。古代琉璃被称为"神之石",是最尊贵的宝石,使用这种宝石的只限于法老王及特权阶级的人才可以。把琉璃配戴在身上不论知识、智能、财富一切都能心想事成,因此许多占星学家称它为"幸运之石",对它爱不释手。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九、汉代绿色琉璃瓶和壶,琉璃瓶高径3.8厘米,宽径3.6厘米,图十、绿色琉璃壶高径6.2厘米,宽径4.1厘米是古代贵族玩具,琉璃精密的打磨可以以此为例,外表光润如碧玉,减少了沁蚀的程度,根据对出土琉璃的化学成分分析,中国琉璃的主要助熔剂为"铅钡"(与天然水晶极其接近),而西方的古代玻璃以"钠钙"成分为主(与沿用至今的玻璃窗。玻璃杯相同)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十一、汉代绿色琉璃动物羊,琉璃羊高径4.2厘米,长径5.5厘米,在西方的玻璃配方中""的成分几乎从未出现,""的使用亦是如此,而西方真正的含铅玻璃要到公元十八世纪才广泛使用,较之中国的古法琉璃工艺,整整落后了两千多年。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十二、唐代绿色琉璃净瓶,高径15.5厘米,宽径6厘米、净瓶观音,亦名「杨柳观音」,因菩萨手上的净 瓶是插有杨柳的。杨柳取其柔顺,是象徵观音慈悲救苦,众生之意,所谓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净瓶,在「释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储水,随身用以净手」。又杨柳枝,在印度叫做齿木,常用以刷牙以表清洁。在中国佛徒常念观音大悲咒,求咒水治病或洒净道场,故请佛菩萨亦用「杨枝净水」。大约六朝隋唐佛法盛行之世,观音菩萨已家喻户晓,好事的画家,或即本此原意,画出「净瓶观音」或「杨柳观音。佛教传到中国后,奉琉璃为至宝,"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的"东方净土",即以净琉璃为地,光照"天地人"三界之暗。《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这样写道:"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因此成为佛家七宝之冠。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图十三、清代白色琉璃琮、仿新疆和田羊脂玉琉璃琮。高径26厘米,宽径9X7厘米,九层琉璃踪,当我们的艺术家在复古创意时,当我们的工艺家在复古制作时,如果只是倾心于色彩的艳丽和圈圈的描画,而没有领会参照物的真谛,那.... 器型的精美,色泽的艳丽,构想的独特,纹饰的精细,搭配的得体,均可看出古人的审美意识是那么的丰富和具有幻念,今天我们感到那是一种时代的超前意识,一切都是那么的洒脱与成熟,好似两三千年前的艺人已为我们今日的“古为今用”提前作出了准备。

我的古代琉璃收藏

长期以来琉璃和玻璃的称呼往往混淆在一起。有专家认为,玻璃又名颇黎,古代有时称之为琉璃。但琉璃这个名称有时是指牛羊角所制的薄片。目前,中国比较早的玻璃是长沙楚墓出土的玻璃壁、玻璃印章等,它们是战国时代的遗物,是自制的还是从国外运来的,则没有定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