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绿色“卷云纹”琉璃璧欣赏

标签:
卷云天工绿色古法琉璃 |
分类: 高古铜器玉器陶瓷器漆器 |
琉璃的起源,演绎了一段关于西施泪的美丽传说。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496年),范蠡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历经三年烧制才得以铸成,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铸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绿色神奇粉状物体,与水晶熔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这种物品随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进献给越王,并将此物称为“剑道”。
越王感念范蠡铸剑的功劳,收下了王者之剑,却将“剑道”原物赐还,还以他的名字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当时,范蠡刚刚遇到了西施,为她的美貌倾倒,惊为天人,他认为金银玉翠等天下俗物俱无法与西施相配,所以遍访能工巧匠,将以自已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就是世界最早的琉璃配饰。
不料就在这一年,战事又起,勾践闻知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意图讨伐越国以报父仇,所以决定先发制人。范蠡苦谏未果,越国终于遭到了大败,几近亡国。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
琉璃 - 历史
琉璃是外来语,传自西域,源于巴利文的Veluriyam,又译流离,壁流离,琉璃。也有民间传说称琉璃一词源自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
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的使用已有2467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一(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金、银、琉璃、颇梨,车渠,赤珠,玛瑙 ),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
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 《史记》中的一段话,与琉璃的起源有关。( 《西施泪》
略),陶朱公就是民间传说的财神,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也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财神信物,比人们常用的黄水晶更加直接有效。
琉璃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青铜冶炼技术和瓷器烧制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时期由于是冶金技术的发展为琉璃烧制工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当时的鼓风炉的温度已可达1200度,而古琉璃的烧制温度约为1050度。
战国时代(西元前403-221)的出土文物中,陆陆续续有玻璃制品出现。从早期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像玻璃珠和类似翡翠和玉的玻璃制品,它们不透明或半透明。其成分主要以二氧化硅、氧化铅和氧化钡为主,这些就是早期的铅钡玻璃。之后的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发现一些玻璃容器。虽然这些被发现的玻璃制品中,有些是来自罗马和近东地区,但绝大部分已被证实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
战国晚期,生产玻璃的各种工艺,温度、原料、配方日趋成熟,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玻璃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玻璃珠,中国琉璃进入了广阔繁荣的时期。服饰品出现耳珰、环、佩、簪等等。容器,礼器,葬器多样。尤其是琉璃壁的出现,证明汉朝已经可以制作较大的玻璃器。战国晚期是琉璃壁流行的高峰期,西汉时期开始衰落,至东汉终于绝迹。
1968年,中国河北省满城县发现的汉代中山靖王墓里,出土了两只琉璃耳杯。经科学检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以脱腊铸造的高铅玻璃,距今至少2100年。根据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技术人员推测,战国到两汉之间的琉璃中的氧化钡可能是作为一种特殊配方故意引入的,这样做为了让琉璃显得更加浑浊,从而模仿玉的外观。
吹制琉璃,是在唐代之前,由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被很多富豪显贵人家作为收藏。1985年,在唐朝接近锡兰的昆泉寺的遗迹处,曾经发现过二个绿色的小玻璃瓶。
宋代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时期,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
北宋官方建筑标准《营造法式》中官方名称是琉璃瓦,是用黄丹、洛石和铜末制造的。
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清代的玻璃艺术发明和发展了“套料”的工艺,在玻璃上热贴彩色玻璃、冷却后画样,雕琢图案,制成多彩而精美的复色玻璃,当时的玻璃烧制技术,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