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期原始瓷的出土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吴越地区,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较少。浙江绍兴、萧山、诸暨三地交界处是烧造窑址的集中地,其中绍兴富盛长竹园窑址最为著名,其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上下叠压着五条龙窑,并且有丰富的此片堆积。
春秋时期的原始瓷除了数量明显增加之外,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开始注重对原材料的淘洗。胎色以灰白色居多,胎体中的杂质减少。釉色多为青绿和豆青绿色,釉层仍较薄,脱釉、剥釉的现象较商代和西周为好,但釉面仍不够光洁,有麻点的器物还比较多。春秋原始瓷的造型更家多样化,钟、鼎、簋、尊、錞于等仿青铜礼器的器物数量增多,其中圈足簋和三足鼎较有特色。有的器物的的大小等同于青铜原器,这和当时社会对礼器大量的需求有关。器物形制普遍规整,胎壁厚薄均匀,变形的器物明显减少,这主要是与当时已经普遍采用了轮盘制坯有关,当然,对窑炉温度的合理控制也是减少器物变形的一个重要措施。纹饰有椎刺文、圆圈纹、锯齿纹、水波纹、弦纹等。
战国原始瓷烧造的分布区域与春秋时期大致相同。这一时期原始瓷的生产和使用较西周、春秋更加进步和广泛,整体特征是胎质细腻,胎色呈灰白色或土黄色,釉层增厚且均匀,多里外施满釉,釉色一般呈青色或青中泛黄,胎釉结合很好。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战国之际,拉坯成型的方法已经很普遍,几乎完全取代了泥条盘筑法,在器物上有拉坯成型时留下的明显的螺旋纹痕迹,很多器物的外底有线或刀的切割痕。器物有明显的分类,有碗、盘、钵、盅、盂等饮食器,以及仿青铜器的鼎、匜、钟、盉等礼器。实用器多采取直筒形的造型,礼器则完全模仿青铜器,但明显是作为陪葬用的明器,并不具有实用性。纹饰也趋于简括,以S形纹、水波纹和栉齿纹等为多见。战国原始瓷的烧成窑炉有馒头窑和龙窑,规模不太大,仍然是与印纹硬陶同窑烧造。
我国原始瓷发展到战国晚期受到严重挫折。由于那时各国间战争频仍,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使得浙江地区的陶瓷生产受到了影响,原始瓷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下降。从考古资料看,战国晚期原始瓷产量大大减少,有些地区甚至一度中断生产。
“甬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与“编钟”和“纽钟”齐名,号称古乐“三钟”高28CM,宽17.8C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