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殷国清
殷国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003
  • 关注人气:5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汉说唱陶俑欣赏

(2010-01-12 07:36:25)
标签:

陶俑

唱者

百戏

说唱俑

中国

杂谈

分类: 高古铜器玉器陶瓷器漆器

说唱陶俑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高38厘米

东汉说唱陶俑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精华,从浑厚、雄壮的秦汉雕塑到健朗、潇洒的魏晋雕,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兴盛。秦代最具典型的便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到了汉代,仍然传承了浑厚的风格特点,但是汉代除了阳刚的雕塑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的雕塑风格,主要体现在东汉时期的陶俑。
  汉代说唱者往往以身材短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同其他舞乐百戏节目同场献艺,类似后世戏曲中的丑角,相信那时的说唱者精湛的表演,舌从口左角吐卷于外,前额饰数道深皱,面部神情奇异、滑稽。一定会带给观众无尽的欢乐和笑声说唱俑的生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说唱者在进行精彩的表演。这位说唱者席地而坐,头部比例很大,裹着头巾,咧嘴笑着,挤出很多前额的皱纹,赤膊跣足,左臂提裤,右手举大姆指。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神情激动,表情夸张,有点得意忘形,开始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回过头来说说这件作品的塑造手法,它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作品着重表现的是说唱者的神态,是他在表演过程中神情激昂的一瞬间。
  说唱俑又称说书俑或侏儒导俑。汉代由侏儒演出“倡优戏”,犹如现代杂技表演中的小丑角色。最早的记载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国语·楚语》说“史不失书,朦不失诵。”是说古代的史官用文字写史,而“瞽矇”双目失明,善于记诵,以传诵说史或持鼓说唱史诗,所以“瞽矇”又称“瞽史”,后来变成普及历史知识的民间艺人。他们以聪敏机智的口才,演唱史诗和民间传说,或用滑稽讽刺的语言讥讽社会上的达官贵人。汉代盛行“百戏”,并建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百戏往往有数人或十几人组成,包括杂技、武术、幻术、舞蹈等表演,并有笙、竽、箫、瑟等乐器伴奏,热闹非凡,是深受人民喜爱的表演形式。
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再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尽管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显得小了很多,但它们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孔子的时代,“俑”已经开始取代活人作为殉葬物了。至汉代,盛行厚葬之风,陶俑也就必然受到了重视。封建统治阶级想把生前所享受的东西,几乎全部带到他们死后的世界中去继续享用。所以他们除了把金衣、玉饰和盆盆罐罐等葬入坟墓内,还把如门庭护卫以及整套的仪仗、乐舞百戏等等制成各种陶俑随葬于墓内。因此,汉代陶俑所反映的是丰富而真实的现实生活世界。
  这些陶俑制作技术十分卓绝,往往在同一件作品中,结合了捏、刻、画等多种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人物,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