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人说吴之四十三:吴地至今格局风貌保存良好的村镇(下)

(2013-11-30 11:19:34)
标签:

吴文化书院

吴地村镇

历史文化

吴地至今格局风貌保存良好的村镇 (下)

 

吴江市

原八坼镇  八坼位于吴江北部,距松陵镇10公里,扼大运河两侧,而老街区则在河东。清《百城烟水》云:“塘自北来,至此向东而南,向西复南,俨如弓形,唐代范传正治水劈河而直其路,斥土为二,故名八坼。”明初设市,明末毁于兵灾,清初镇区移向运河之东,即今老街所在之地。

    八坼历史街区沿塘河展开,运河水自西向东百米,至城隍庙前一分为二,向东南和东北分流后,再合浦,由此形成小岛。塘河两侧老街分别为南浩街、航东街、中心街,有合浦、联源、万安、永宁四座清代梁式石桥分置两段塘河上,体量硕大,造型美观。老街上古民居延续,尤其是四座古桥周围的数幢过街楼老宅,临河兀立,山墙起伏,景观独特,美不胜收。八坼历史街区基本未经破坏,虽有一些近现代民居安插其间,但古朴风貌尚存,布局小巧精致,又紧邻大运河,是不可多得的乡镇文化遗存。

   平望镇  平望位于吴江腹地,北距松陵19公里。明代《平望志》载:“相传隋唐以来,此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至北,只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得名也。”唐开元年间在平望建驿站,至北宋熙宁年间已成镇之雏形。南宋建炎年间设巡检司署,后均沿袭。明洪武元年(1368)平望建镇。

    平望镇历史街区分布在大运河及市河两岸,南北约1公里,宽100多米,有两条南北向平行街道,安德、安民两座单孔石拱桥跨河耸立,是京杭大运河上的著名古桥。安德桥北司前街,是平望巡检司署所在地,清末廉吏暴式昭曾在此任职。街区现存老街有南大街、北大街、北前街、南前街等,莺湖北岸是著名的小九华寺。1949年后,大运河改道,在平望镇北的太浦河向西1公里处另辟航道,平望古镇历史街区得以保存,现两岸风貌古朴。

    盛泽镇  位于吴江东南部,北距松陵镇32公里,南至浙江王江泾4公里,西约2公里处临大运河,春秋时是吴越两国交界处。历经战乱,人烟荒芜,杂草丛生,故被称作青草滩。东吴赤乌三年(240)司马领濠寨盛斌在此挖壕作寨,围田屯兵,后人称盛斌故址为盛寨,又因西濒太湖,寨又转为泽,取名盛泽。自宋代起,盛泽即有集市。盛泽发祥于明代中叶,源于丝绸手工业的发展,“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清顺治四年(1647)建镇,至清代中叶与苏州、杭州、湖州并为江南四大绸市,鼎盛时镇上绸行绸庄达百家。乾隆年间,盛泽居民万馀家,蕃阜气象,号称“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光绪末,镇区有11条街,13条里,14条坊,65条弄。民国年间,全镇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之称。

    现存镇北老街以斜桥街与胡桃街为主,而历史街区的精华则在镇南红坊湾乌新河两岸,尤以西南部“庄面”一带最为著名,是清代盛泽绸庄店铺的聚集地,由当时的房地产商统一规划建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在此开设庄号门面,其中又以“徽州庄”最为著名,现仍赫然在目,成为明清时代市井商业繁荣与丝绸产业鼎盛的见证,也是江南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达的实物例证。如此基本完好的盛泽“庄面”,至今国内外罕见,可谓弥足珍贵。

    原坛丘镇  坛丘在吴江南部,古称檀邱、檀溪。元末明初,坛丘为屯兵之地,几遭兵灾,居民遇害后埋东、西两坟地,形成荒丘,幸存者以土筑坛祭祀,故称坛丘。明成化间,居民四五十家,至嘉靖间居民倍增,成为当地商货主要集散地。清乾隆时,坛丘已经称市,民国年间镇区形成,1949年后为坛丘乡政府、公社所在地。现属盛泽镇管辖。

    坛丘历史街区沿十字形市河展开,东西向有清风、明月两座石梁桥,老街分别称作清风南街、清风北街和明月南街、明月北街。十字河交汇处莲云桥则为花岗岩石拱桥,高高隆起,十分壮观。坛丘历史街区范围不大,东西约百米,老街与河道的西段已经破坏,但东部尚存吊脚楼民居,临河而立,颇具特色。三座古桥分列市河之上,在乡镇历史街区中,坛丘老街仍不失精彩。

原铜罗镇  位于吴江西南部,距松陵37.5公里,又名严墓,因西汉词赋家严忌葬此而得名。明初居民百余家,弘治年间澜溪巡检司设于此,自成市井。嘉靖时已称市,货物贸易兴盛。1929年开始称镇,因旧时亦称铜罗,1949年后改称铜罗镇,为乡政府、公社所在地,规模略逊于吴江境内七大镇,居小镇之首。铜罗南有浙江乌镇,北有震泽,历史上是吴江西南部农副产品转运中心,又是来往乌镇、震泽间商旅的歇脚地,商业繁盛。

    镇历史街区在枫桥河两岸,老街以枫桥为中心,呈南北和东西十字形展开,东西长400多米,南北约 200,老街现名胜利、民主、朝阳、人民街等,并有迎春、思源等老桥和严墓党史纪念馆、酒文化博物馆、嘉乐堂民居、普慈寺、汪宅等古迹。铜罗历史街区沿街不少民居具有民国风貌,中西合璧,景观独特。街区保护良好,环境整洁,极具文化旅游之开发潜力。

原芦墟镇  芦墟在吴江东端,距松陵24.5公里。北靠太浦河,隔芦墟塘与浙江相望,西濒“吴根越角”的汾湖,东邻青浦,三国时已成村落,唐景龙二年(708)在此建泗洲寺,香火兴盛,寺附近成为商贸集市,市即墟,由此得名芦墟。南宋绍兴三年(1133)设汾湖巡检司,芦墟自此建镇。清康熙年间,芦墟商船云集,市井繁荣,是吴江东部粮油和渔业集散中心。1949年后,为乡镇、公社所在地,现属汾湖开发区。

    镇区南北一条市河,两岸长街1公里,旧时两岸跨楼、骑楼和廊棚水阁相接,1949年后拆毁甚多,但尚存许氏、沈氏跨街楼和观音桥以及纪念明末复社领袖杨廷枢的杨公祠。两岸除传统建筑之外,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建筑也添列其中,与其他镇相比,风貌虽已不十分古老,但让人看到了历史演变的脉络。老街名东南街、东北街、西中街、西北街等。

原莘塔镇  莘塔位于吴江中东部,距松陵23公里。相传三国时孙权的妃子葬于此,而得名孙塔。清康熙时,因该地文才出众而改名莘塔。咸丰年间一些豪门绅士因战乱避居此地,人口繁衍,遂成集市。宣统二年(1910)设镇。1949年后,一直为乡政府、公社所在地,现属汾湖开发区。莘塔历史街区沿市河南北向展开,名河东街和河西街,中有清代里仁石拱桥。其精华部分是河西街跨街楼群廊棚,长约百米,凌氏家族所创,今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凌氏祖居浙江安吉,元末明初迁入黎里,明成化年迁入莘塔,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与凌氏跨街楼群相呼应的是里仁桥北的三幢跨街楼,由此形成莘塔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

 

松陵镇  松陵位于吴江北部,现为吴江市政府驻地。松陵之名最早见于《吴越春秋》,有“越王追奔,攻吴兵,入于江阳松陵”句。据清乾隆《吴江县志》分析,松陵之名于“地在吴淞江上,比江颇高,有若丘陵然耳”。现存松陵历史街区位于垂虹桥南,南北向塘河西侧,老街名航前、湾塘里、新盛、盛家厍等。另有东西向市河,市河与塘河成T字形,交汇处有古石拱桥泰安桥,市河两岸街名新桥河路和新盛横街,街上传统民居接踵,风貌如昔,商业店铺也如旧时模样。作为一座已经现代化的城市,尚存这一段历史街区,可为吴江市和松陵镇保存一脉历史文化根基,意义重大。

隐渎村  在吴西南3公里,旧称因渎村。民国时集镇上有鱼行、肉铺、茶馆和杂货店。1950-1957年是七都乡(小乡)政府所在地,并乡后市面渐趋冷落,但老建筑却由此保存较多,村镇格局也未变,更有北辉、朝阳、东升、红木等古桥跨河而列,突显出了小镇的岁月沧桑。

黄家溪  又称黄溪市,属盛泽镇。明代时为村落,居民数百家。清康熙年间居民多达二千余家,规模不下于吴江一些著名大镇。织工所织绫绸日趋精致,成为远近闻名的丝绸专业市场。黄家溪如今已冷寂沉沦,既无传统老街,又无商业店铺,临路村舍伴随清溪一脉,明代泰安古桥高高耸峙,周边俱是田野,滿目青翠,树色苍凉。走近村落,遥想昔日,繁华红尘皆已远去,只有绿水还似当年。

吴中区

善人桥 (藏书)  位于穹窿山北,木光运河穿镇而过,河上有善人桥,清后叶渐成集镇,镇以桥名。30年代因张一、李根源等   曾在此搞善人桥实验新区,以推行新农村建设而知名于世。1957年起为藏书乡人民政府驻地,今沿河老街局部尚在。汉代词赋家朱买臣出生于此。藏书羊肉技艺为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原郭巷镇  清嘉庆、道光年间渐成集镇,京杭运河穿过镇西部,镇区老街沿市河而建,东西走向,长345米,民国以来曾开设各类店铺70余家,老街至今保存良好。西首泰安桥为清代古桥。

潭东村  位于光福,北靠潭山,南临太湖。明朝中叶形成集市,清咸丰年间因太年天国战争而衰弱,民国时再度兴起,是附近几个村落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村中老街和水码头都在,古树田地,鸡犬相闻,仍有古时遗风。

 

原蠡墅镇  位于石湖之滨,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居于此地,故名,清后期建镇。蠡墅造船业历史悠久,镇上庞浜、庙浜、许浜、栈浜的居民多世代以造船为业。清初陆、朱两家造船工场有工匠200余人。老街沿河而建,石桥与传统建筑接踵相连,古风盎然。今镇区已融入苏州市区,成为距苏州最近的古镇。

相城区

原陆墓镇  唐宰相陆贽墓地在此镇,故名。唐代开凿元和塘后,两岸民居增多,逐渐形成街市,有南街、中街、北街,今北街古风犹存,而南街的石拱古桥也巍然耸立。陆墓是缂丝之乡,镇西御窑所产金砖,明清时代都为帝王宫廷烧制。

原湘城镇  位于阳澄湖畔,相传伍子胥为建都城择址,曾来此察看,故名相城。明代和清代前期为市,清后期建镇。明代燕王朱棣的心腹谋臣姚广孝即出生于此,14岁于家乡妙智庵出家从佛。湘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镇内河道纵横,老街沿河而建,至今风貌古朴。

黄埭镇  位于苏州北部漕湖南岸,战国时楚相国春申君黄歇在此以土掩水,筑成堰埭,时称春申埭,后改称黄埭。明代为市,清代后期升为镇。镇区老街为“一字长蛇街”,全长1250米,分东街、中街、西街,今东街、西街保存完好,依然是昔日街巷,旧时景观。由殷福熙首创的黄埭香水西瓜子已有百多年历史,1927年在杭州获西湖博览会优胜奖,至今依旧开业在镇上,已成为苏州食品行业的著名品牌。

原太平镇  位于阳澄湖西岸,又名太平桥镇,清后叶渐成集镇,得名于镇上的拱形石桥--太平桥。宋代王皋迁此,为三槐堂王氏迁吴始祖,今存宋时所栽古树。民国时期曾是阳澄区区署驻地,抗战时期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胡肇汉的大本营。老街临河,风貌犹在。

原蠡口镇  位于元和塘和黄埭荡交汇处,相传越国大夫范蠡曾由此携西施泛五湖,故名。清时设镇,老街在元和塘东岸,分南街、中街、北街,今犹存。有普济桥等古迹。

工业园区

原车坊镇  位于苏州东南部吴淞江镬底潭畔,是个“开门见水,出门登舟”的水乡集镇。相传镇区原来东有油车,西有糟坊,故名车坊。清后期建镇,街道沿河而建,今大都还在,但正在拆迁,亟待抢救。

唯亭镇  一名夷亭,《吴郡志》载:“阖闾十年(505)东夷侵逼吴境,下营于此,因名之”。明中叶以后由村庄发展为市镇时已是“人烟稠密,比屋万家”的大镇。唯亭历史上以盛产夏布、毛毯著明,崇祯时商业较繁荣,时出海贸易者有200余人。老街沿河东西向延伸,有3座古石桥连接全镇。街上乙未亭始建于宋代,还有状元泾,民间曾经有“潮至唯亭出状元”的传说,成为唯亭饶有情趣的历史故事。

高新区

浒墅关镇  相传秦始皇开掘吴王墓时,见白虎蹲丘(今虎丘)上,率部追赶20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唐代讳“虎”,改为“浒”,五代吴越王钱讳“”,遂改名“浒墅”。明宣德四年(1429)户部设钞关于此,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明万历年间居民已达数千家,清代经济愈加繁荣,设榷关于此,又设把总驻守,商船往来,日以千计,浒关成为江南运何沿岸商品集散地。老街沿运河两岸成狭长镇区,东岸称下塘,西岸称上塘,70年代后运河拓宽,沿河房屋虽然拆除,但面朝运河的民居依旧是传统建筑至今尚存,风貌古朴。沿岸还有董公堤、文昌阁等古迹和创办于民国年间的江苏女子蚕业学校旧址。

东渚镇  原名红豆村,因清代经学家惠栋三代居此,曾载种红豆树而得名。浒光运河贯通南北,清后叶建东渚镇。镇上老街较狭小,今局部尚存,惠栋故居亦在。

黄区村  位于东渚镇西北太湖边,因境内有黄区山,故名。黄区村地处太湖边,为防御太湖盗匪侵扰,村民居住集中,村落如街市一样,村内小巷四通八达,传统民居风貌古朴。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发现了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村民在劳动中也经常发现石器出土,故该村是一处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地。

三洋村  位于镇湖最西端,地形如蛟龙之嘴突入太湖。三面环水,是观夕阳西下太湖瑰丽奇景的最佳地方,俗称“嘴”。民国时属三洋乡,自古以来村内以船匠居多,人称“嘴匠人”。很久以前,这里有过“沉落三洋县,浮起无锡城”的民间传说,说得是古时候发大水,三洋县沉入水底,变成了太湖汪洋,而人们则都逃难到了无锡。如今的三洋村内屋舍民居与周边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村内尚存古庵遗址及三洋宏泉古井与井亭,十分古朴。

 

金墅村  位于通安镇西3公里,滨临西太湖。清前期置镇,时有千总驻防,民国时曾为吴县金墅区、镇公所所在地。建国后初为金墅乡政府驻地,1957年入通安乡。镇上老街东西向,全长700多米。街上传统民居保存良好,风貌如昔。街上寺桥弄原有唐代莲花禅寺,故当地有“轧莲花”庙会风俗,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游客甚多。今莲花禅寺已重建,座落于街后的田野里,傍临太湖,诗意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