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禾书话书评的文体特色

(2013-10-12 21:56:31)
标签:

吴文化书院

南京大学徐雁

书话

书评

文化

秋禾书话书评的文体特

/童翠萍

  摘要:( ) 当代的书书评2007 国图书论学会首联合 27 , 全国, 他位列中。十余年, 在书话书写作 色。文首次理了他在体上做的探, 总结他在成熟 的书评观形成以后, 书话书评文章在题材、立意、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 徐雁           秋禾  书话 书评   文体

     2007 1 , 中国图书 评论学会 首次联合 27 家媒体共同评选出全国四位优秀书评人, 其中便有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一席。“秋禾”徐先 生发表书话书评时最常用的笔名。秋禾一词, 自苏东坡《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诗。其开篇云:“秋禾不满眼, 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 芒刺在肤 肌。平生五千卷, 一字不疗饥……”文化哲人那 种敬地爱民而又无力回天的自省自责精神感染, 于北京大学毕业的当年, 即奉此诗首词为煮字笔名, 藉以自警。

    秋禾与书话书评的缘分源自燕园。一是其写作 书话发轫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求学期间, 反复 阅读唐弢《晦庵书话》后的写作摹仿; 二是其书评 创作和书评研究继承着“中国书评之父”乾《书评研究》、孟昭晋《书评概论》的“学统”先生于上世 纪三十年代中期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书评研究》他的毕业论文。半个世纪后, 孟昭晋教授在北大开设“书评课”, 便以这位前辈学长的论文作为 最重要的教学参考书。而孟先生的《书评概论》书 则由秋禾在南京大学任编辑时手校出版。如今他在 南京大学教授此课时, 即以此两书为最重要的教学 参考读物。

    他从事书话书评写作, 至今已二十余年, 先后结 集成四本书话书评集:《秋禾书话》《雁斋书灯录》、《书房文影》《开卷余怀》 2007 6 12 ,

在网 设博 / 0 ( : ht t p: / / hi. baidu. com /nj_xuyan) , 栏目有“访书”“品书”“评 书”“书人” 书事““出雁斋记”等, 内容不外乎是对书籍本身的品评和对书人书事现状的记录、掌故 的追忆。其中的“出雁斋记” 是他出游、讲学、赴会 的日记, 内容是以书人书事为中心的即时见闻, 具备 书话要素, 已有评论者称其为“纪行体书话”, 对于以 往平面的静止的书话文体有所创新, 使书话更显动 感和活力, 更具有书话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书话文字 的可读性。

无论是结集成书的文章, 还是博客上的文字, 禾先生的书话书评在文体上都有异于他人之处, 总结如下:

1 文体尝试: “书话 “书后”或 “书评”

唐弢的《晦庵书话》不仅开启了秋禾先生的淘书藏书之旅, 而且对其读书治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该书引导下, 他“由书话写作而及书评, 由爱书读书而关心藏书史实, 由私家藏书兴替而立志研治区域文化盛衰”[1]

正是“ 由书话写作而及书评”的经历, 使他的书评也深受唐弢书话那种“ 一点事实, 一点掌故, 一点观点, 一点抒情的气息”[ 2] 的影响, 资料翔实, 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且娓娓而道, 侃侃而谈, 读来酣畅淋漓, 不仅了解了作者对所评图书的价值评判, 就连与此书有关的掌故亦增益不少。虽说书话贵在艺术性的情趣, 书评贵在学术性的谨严, 但艺术性和学术性毕竟不是区分书话和书评的标准。因此, 秋禾在1994 年问世的首部书评书话集子《秋禾书话》, 虽然名为“ 书话”, 实际上书评占了很大比例, 艺文情趣成为这部读书随笔集的共性特征。

及至1998 年问世的第二部集子《雁斋书灯录》,他将所收的文章分为三组: 秋禾书话”、“ 雁斋书后”和“ 书香盈邑”, 并在第一辑“ 秋禾书话”前的“序引”中说出此举的考虑:

我在多年的读书中, 一直没有放弃过寻找中国式品书文字源流的努力。这样, 我便日渐发现了苏轼最喜以“ 书……后”来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读后之感。一部《东坡题跋》中, 就有大量的篇章, 是他对经眼书卷的品评。这样, 我便将从本集开始, 尝试着把东坡式“ 书后”晦庵式“书话”这两种古今文字, 作一文体上的自觉分流。此次结集时, 特别设置了《秋禾书话》和《雁斋书后》这两个专辑, 就是这种尝试的开始。[ 3]

所谓“ 书后”, 本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文体之一,《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 写在别人著作后面, 对著作有所说明或评论的文章”。对这一文体的写作要求, 秋禾在第二辑“雁斋书后”的序引中作出如下阐释:

“书后”是“ 中国式的书品”, 它更多的是谈读了作品之后的体会和感受, 却并不以评判评论为己任……“ 书后”一体, 在“意必抽于前文,事必引于原著”之余, 还是必须要有自己的“ 精神”的, 那就是对原作品精义及其作者神采的引申和发挥。或者可以这样来说, 那就是“ 神必导于作者”。

“意必抽于前文”、“ 事必引于原著”和“ 神必导于作者”, 这是我半年来所认识到的“ 书后”体的作文要领。以此反观10 余年来我所作的品书文字, 是否同前贤的“ 书后”体暗合, 并得其文章“ 三味”, 实在是心中无底。[ 4]

 话虽交代清楚了, 但是“ 书话”、“ 书后”与“ 书评”的界限依旧是模糊不定。至少在《雁斋书灯录》的《 秋禾书话》和《 雁斋书后》两辑中, 读者看不出之间明显的差异。纵观“ 秋禾书话”中的文字, 如对《大屋的丫环们》、《双凤楼》、《昌晋源票号》、《南方有嘉木》、《青铜梦》等书的品评, 无不符合“ 意必抽于前文”、“ 事必引于原著”和“ 神必导于作者”的“书后”要求。而“雁斋书后”中, 《白马湖散文十三家》、《缘缘堂随笔集》、《新月派的绅士风情》、《回忆台静农》、《梁实秋与雅舍》、《二流堂纪事》等篇章, 又无一不涉及书人书事, 含有书话情趣。

因此, 秋禾将“ 书话”、“ 书后”与“ 书评”作截然区分的尝试, 很难说是成功的。及至2001 年《书房文影》的结集, 他终于走出文体上的制约和困顿, 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的书评观。他在此书后记中说:

《书房文影》, 是我首次较为自觉地运用印象批评的方法, 来读评新书旧籍的又一部文集。在中国那并不漫长的书评史上, “ 批评是一种判断”的观念曾经甚嚣尘上, 而“ 一个批评家应当从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 却不应当凭空架高”,“他要公正, 同时() 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 时时润泽他的智慧, 不致公正陷于过分的干枯”( 李健吾语) 一调, 却不弹已久。这对于我们的书评文坛来说, 是很遗憾的[ 5]

李健吾曾在《咀华集.边城》 中提到“ 一个批评者, 与其说是指导的、裁判的, 倒不如说是鉴赏的”、“ 一个批评家, 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 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 6] 。这样的书评观, 驱散了秋禾对/ 谈读了作品之后的体会和感受, 却并不以评判评论为己任0的“ 中国式的书品”或“ 书后”是不是书评的疑惑。他这样总结李健吾的书评风格:

“李氏的评论不以判别作品的优劣为己任, 而是广泛融入了自己对作家、对作品, 乃至对生活、对艺术的印象、理解、体悟和发现, 往往联想丰富, 语言生动, 思想流畅, 见解独到, 使得文艺书评真正浸润了形象思维, 进入到创作的范畴, 从而与创作家一起共同-建设. 着文学的事业, 为现代中国书评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所曾经到达的高度。”[ 7]

推崇之情溢于言表。实际上, 秋禾的书评风格也契合着李氏书评的上述特点。而对李氏书评风格的探讨, 亦坚定了他“ 运用印象批评的方法, 来读评新书旧籍”的信心。于是, 在突破了文体观念的束缚后, 他的书评写作也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2 艺文情趣: 秋禾书评的“ 书话特色”

秋禾先生的书话风格与唐弢一脉相承, 说旧话新, 融古谈今, 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南通学者陈学勇教授曾以《书房文影》 为例说: 徐雁的书话、书评, 亲切悦目”, 实在是“值得读者亲近的好导读”。他认为:

徐雁的文字相当漂亮, 当然不是那种词藻华丽的漂亮。他写作书话显然受先辈唐弢先生的影响。唐弢主张: “ 我曾竭力想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 有时是随笔, 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式的抒情。”徐雁书话即如此, 是一篇篇漂亮的随笔, 旁征博引却举重若轻, 娓娓道来又不失儒雅, 犹如你置身“ 雁斋”。那一点“絮语式的抒情”尤得唐弢真传。[ 8]

书评人青轩则指出: 徐雁先生在他的书评文章和书话文字中倾注了浓烈的书香情感与审美色彩,使得即使是批评也充满了理趣, 字里行间洋溢着书卷气和古典美。他以爱书家的审美眼光来激活新书旧籍的人文底蕴, 告诉人们美之所在。”[ 9]

不难发现, 人们总结秋禾先生书话特色时, 往往稍带着谈及他的书评文字。因为, 他“ 由书话写作而及书评” 的特殊经历, 使得其书评也带有书话的因子—“ 艺文情趣”。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前会长伍杰先生曾评价道:

秋禾书评的书话特色, 明显表现在不是板着面孔评书, 而是以书为中心, 不是干涩的评介, 而是讲读书的乐趣, 像讲故事一样, 从容不迫, 不紧不慢,

娓道来。对内容多是寻章摘句, 论证自己的观点。使读者无形中跟着他走, 自然受到感染。最后由你自行作出结论……”10]

先生曾以《颠沛斯人泪》为例评说道, 作者介绍了《甲行日注》成书过程后, 转笔写道“ 江南的天气”“ 风雨如晦”, 渲染叶绍袁苦难遭遇的气氛, 烘托他的破家之苦、亡国之恨, 通过评论说明这本书是“ 明末江南知识分子的心史”, 增加了整篇书评的感染力。

此外, 秋禾书评的书话特色还体现在品评文字中时常夹带着并发挥着对人世的体悟和感悟。但他并不故弄玄虚, 即便是沉重的话题和严肃的道理, 也能举重若轻似地道出, 一如他的授课风格, 讲求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 而非耳提面命的灌输。

这可能与他走“ 印象批评”的书评路子有关—不以判别作品的优劣为己任, 追求的是在书评中融入自己对作家、对作品, 乃至对生活、对艺术的印象、理解和感悟。于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和对时世感受的深入, 其文字也越来越老到起来, 内蕴的思想性和启迪性成分也明显增多了:

假如说一个人的苦难经历, 有可能转化成所谓的“ 人生财富”的话, 那么“ 世道是别人的,只有知识是自己的” 实在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百年人生无论是处在逆境还是坦途之中, 永远保持好自己好学求知的积极心态, 饱读诗书, 以待时变, 这应是作者通过本书昭示给世人的一种宝贵人生经验[ 11]

王琦瑶人生那过不去的“ 坎”, 其实正是在于她那个名为“ 沪上淑媛”而实为弄堂女儿的身, 在于她那颗跳动在弄堂深处而又憧憬着弄堂口外那虚荣浮华的心。— 正是这不能安贫乐命, 难以清寂自持的身心, 才酿就了她那较之

常人要来得坎坷、来得曲折的人生,,因此, 王琦瑶的故事, 是所有青春作价、追求虚荣浮华的风尘女子的人生镜鉴, 而所谓《长恨歌》, 实系一曲弄堂女儿铩羽上海风月场的挽歌罢了[ 12]

这些文字在评论作品之外, 更以人生为观照, 从评论的作品中或推导或提炼出有关人生的见识, 其语气有时如良友的告诫, 有时又如师长的劝诫。这正是秋禾书评开卷能够吸引人、掩卷令人受益的所在。这种尝试, 使书评脱离寄生的藩篱, 而能够在原著之外有所阐发有所开拓。

秋禾书评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对书籍形式美的关注和鉴赏。他对书籍装帧的品评, 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欣赏把玩到学理探求的过程。倘所评的书在书装上有可圈可点之处, 他都乐意在书评中为之作一番鉴赏品评。如《中国园林艺术概观》一书, 选编精当恰切, 文字优美可读, 封面装帧和版式设计也富有美学情趣”[ 13] , 展阅一套八册的《扬州文化丛书》, 最难忘的是其优雅的书装艺术和精巧的选题构思,,不仅作者行文十分用心, 而且各书在随文配置的图片上也颇为着意。”[ 14]

正是有了这些零星的感悟作为基础, 他在自成一家之言的“ 书评”定义中, 将对书籍形式的评介置于了与内容评介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

3 形神俱美: 秋禾书话书评的文本特色

在内容之外, 标题艺术和谋篇布局的形式美也构成了秋禾先生书书评的文本特色。

3. 1 标题的艺术

萧乾先生说: “书评若欲抓到读者, 标题是最初又最明显的途径……书评标题应剥开那层皮, 揭晓它( 指原著— 引者注) 的内容, 所以应来得分外醒目动人。在评者方面呢, 一个恰当的标题本身就已是诠释或评价了。它代表着一个观察点。像一个天窗, 它展示了原书的某一重要部分。”[ 15]

伍杰先生则将标题称为文章的“ 画龙点睛”之笔, 并说“ 秋禾是十分重视‘点睛’ , 他在5秋禾书话6中许多标题都有点睛之妙”。[ 16] 在文集中, 《秋禾书话》一集最能体现作者的标题艺术。你看, 书评标题《冬阳下的骆驼队》, 就是从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幕场景中撷取而成的, 最能烘托原作品的意境和这篇书评的旨趣”[ 17] ; 王朝衰落的年鉴”, 这标题本身就是对《万历十五年》最精炼的点评, 一语道出这本书的机关所在; 从古诗中拈出“ 满目山河空念远”一句, 作为《文化苦旅》 书评的标题, 深刻揭示了余秋雨想要通过自己的文字所要传达的意境。

而在《秋禾书话》 之外, 亦有类似佳构: 浮生堪忆终须记”不仅从所评的书《浮生琐忆》 书名中演化而来, 亦包含书评者对这本书的赞许期待之意; “勘破机关怜红颜”, 更是道出作者对机关女公务员的价值取向。无论是这些七字标题, 还是像“ 颠沛斯人泪”、“ 情系清华园”、“ 著书寿千秋”、“ 播迁此家史”等等五言篇名, 都朗朗上口, 具有一种古典诗词的音律美。这大概同他从小的喜爱有关。但这种标题形式, 也可能因上述文章最先投稿于报章杂志有关。

但后来三本书评书话集子, 作者自称用了“ 开宗明义的讨巧一招” 把所读所话所评之书的书名儿, 直接用作文章的篇名儿”。此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多年前, 我在编集《雁斋书灯录》的过程中, 就曾经得到过一项有益的经验: 那就是为一部读书笔记或书话书评琢磨一个适当的书名儿, 及其每一辑的栏名儿, 远比集子里的每篇文章起个好标题要来得重要”。[ 18]

编文成集时, 相对于要考虑到一书目录中每篇文章标题格式的整齐美或者错落美之烦琐, 这确实不失为一个“ 巧招儿”。而且, 倘目录中每个篇名都有副标题相随, 多少会显得拖沓, 这样将书名儿作文章篇名儿的办法倒是省却了很多麻烦。不过, 这些书评只要是当初在报刊杂志上亮过相的, 想来都曾有过一个光鲜亮丽的标题的吧。

3. 2 谋篇的巧妙

读秋禾书话书评, 颇感其先声夺人之妙和意犹未尽之韵。古人将好的开头称为“ 凤头”, 头开得好,会使读者乐于进一步阅读。纵览其书评文字, 引人入胜的开头大致有以下三类:

( 1) 借用诗词。如他评论《历代读书诗》时, 从颜真卿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起笔; 品评《缘缘堂随笔集》 , 首句却是现代佛学大师马一浮为丰子恺1954 9 月乔迁新居所撰的楹联: 星河界里星河转, 日月楼中日月长”。

( 2) 追忆掌故。如他评论《老城市》系列时, 先从中国民间曾经流行过的“ 开城门”的游戏写起, 解读游戏中传达的旧时儿童对于城市的热切向往之情,而后再引出所评之书; 评论《南京情调》一书时, 却从半个多世纪前起笔, 从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数度去留南京的感慨写起, 进而写道“ 依依台城柳, 苍茫白下门, 又有怎样的底蕴和情致, 能赢得吴宓这样的文人学士的深深眷恋呢?[ 19] ,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对《南京情调》的评介。

( 3) 虚设悬念。如“ 一个人的苦难经历, 到底有多少成分可能转化为人生所谓的-财富. , 其实是常常困扰人心的一个问题。读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的回忆录《浮生琐忆》, 大概可以求得其千百种答案中的一种”[ 20]

3. 3 段落分配的讲究和原文引用的匠心

古龙小说的段落, 想来爱好武侠小说的人都会印象深刻—成一句, 一句启一段。据说古龙此举是因为那时是根据打印纸的长短来计稿酬的,但客观上却让读者在看书时省了目力, 且画面感强,层次分明。秋禾作文著书时, 也十分用心地注意段落的处理。书话书评也好, 其他文章也罢, 他都竭力避免过长的句子和段落, 以免带给人视觉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厌恶。这一对读者细节上的关怀, 也体现在他编书的过程中: 为了调节读者的阅读节奏,美化书籍的版面, 我还提出, 凡是两三千字以上的文章, 均要求作者自己分出小标题, 或者拆编成为一个

系列的单篇文章”[ 21] 。他对门下学生的写作, 更作此要求。

此外, 为了体现段落的层次感, 凡上百字的引, 他都会另起一段, 改用仿宋体或楷体, 以与正文宋体区分开来。这是在形式上的处理, 而善于裁剪原著出色段落作为书评书话的引文, 这也是其书评书话的一大特色。有的引文或作为佐证材料, 有的或作为文章的一部分, 无一不被他剪裁安排得妥贴有致, 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这也体现了“ 意必抽于前文, 事必引于原著”基本文体要求。

总之, 秋禾书话和秋禾书评的艺文情趣性和学理性使其作品不枯燥、不艰涩, 文风亲切, 文章耐读,能引导读者由“ 阅读”而“悦读”。

在如今这个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代, 秋禾的读写实践, 不仅具有文本价值, 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 而且还具有书香人生的楷模意义。这从其著作曾经先后两次荣获“ 中国图书奖”, 其家藏书万余册, 是全国知名的“ 书香之家”, 也是南京市评选的“学习型家庭”之一可知。多年来他更在从事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之余, 先后应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嘉兴、青岛、厦门、东莞等地邀讲阅读指导报告。

名著导读与学生素质教育”、“ 终身学习与国民阅读危机问题”、“ 当代阅读与人生和谐”、“文化创意和知识创新”等讲题, 使他的专业学识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建立了桥梁。2006 12 , 他应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之邀, 在“ 南京市民学堂”讲演了“当今我们如何阅读?”的主题报告, 被听众票选为“2006 年度十大优秀讲座”之一, 排名第五。2007 年以来, 他又先后应南京、苏州等地图书馆的邀请, 作了“ 阅读与人生素质的提升”等专题讲座, 受到听讲者热烈欢迎。“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有字书, 识无字理”是两句古训, 它们或能说明秋禾书话书评的源头活水尽在其孜孜不倦的博览及阅读之后的深沉思考。

参考文献:

1 徐雁.5秋禾书话6 . : 秋禾书话.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584

2 唐弢. . : 晦庵书话.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6

3 徐雁. 序引. : 雁斋书灯录.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

4 3: 137- 139

5 徐雁. 后记. : 书房文影.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410

6 刘西渭( 李健吾) . 咀华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7 徐雁. 李健吾的文学书评观. 中国编辑, 2003( 1) : 54

8 陈学勇. 雁斋说书) ) ) 读徐雁新著书房文影》. : 旧痕新影说文人.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236

9 青轩. 审美也是一种批评. 博览群书, 2001 ( 12 ) . [ 2007 - 9 -30 ] . ht tp: / / ww w . gmw . cn/ 02blqs/ 2001 -12/07/04-53E93A56F52541CF48256B56002CD91B. h tm

10 伍杰, 王建辉. 书评30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500- 501

11 徐雁. 浮生堪忆终须记) ) ) 莫砺锋《浮生琐忆》读后. 芳草地,2004( 5) : 16

12 徐雁. 长恨歌. : 书房文影.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193- 194

13 徐雁. 中国园林美. : 秋禾书话.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43

14 徐雁. 扬州文化丛书. : 开卷余怀.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6-37

15 孟昭晋, 王波. 萧乾书评理论与实践.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62

16 伍杰, 王建辉. 书评30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500- 501

17 孟昭晋. 书评概论.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00

18 徐雁. 书房的风景. : 书房文影.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

19 徐雁. 南京情调. : 书房文影.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36

20 11: 12

21 徐雁. 六朝松下书味长. : 开卷余怀.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4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