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4fe54c79t918cb598186a&690
与爱同在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
最近看了一本好书:克里希那穆提写的《与爱同在》。
这本书让我觉得克里希那穆提这个心灵导师近乎完美,他几乎完全抛弃了自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他像佛祖又有点像耶稣,总之肯定是一位圣人。在他的文字里没有一句宗教的深奥词汇,也没有一点宗教的艰涩,文字总是很流畅通晓,娓娓道来,当然翻译的功力也在里面。很想和他见见面,或者可以跟他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很想体会一下这位圣人现实生活的意境。
胡因梦(1953年生于台中市,1971年考进辅仁大学德文系。20岁主演《云深不知处》,从此展开长达15年的演艺生涯。35岁时一向特立独行的她结束绚丽的演艺生涯,专事有关身心灵探究及翻译与写作。在灵修的过程里,胡因梦遍访海内外明师,最后终于在克里希拉穆提的教诲中,找到智慧的解脱之道。她首度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译介到台湾,并致力于推动“新时代”的意识革命及生态环保等议题)曾经这样说:“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中没有任何媚俗的废话,句句正中核心,一针见血地点穿了人类的自欺与无明,他的洞见已经探照到人类意识的底层。如同世上无数受到他话语感召的人一样,我知道五十三参的旅程已经到了尽头。我找到了!”克里希那穆提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以及爱、欲望、欢愉、痛苦、恐惧、焦虑,自然、思想、智慧、灵性的分享、生命的责任及意义等等,阐释的很全面,也会让人觉得很深奥,我无法用言语表达他的深邃。
我很喜欢这些话,分享一段吧: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试图要去解决它们,但我们却偏偏没有这样去思考爱,结果问题愈来愈多,愈变愈大。没有办法可以接近爱,也没有办法可以抓住爱,不过,有时候若是你站在路边或伫足湖畔,凝视着一株花、一棵树,或者辛勤耕作的农夫,而此刻你只是保持静默,不幻想、不做白日梦,不觉得疲劳厌烦,只是极度地静默,也许,爱就会降临到你身上。我们不知道爱是什么。我们只晓得爱所引起的那些征状:欢愉、痛苦、恐惧、焦虑,等等。我们试图解决这些征状,但是它们已变成一种被层层黑暗所包围的谜团。我们日日夜夜地被它们所困扰,然后死亡来临,这一切才算结束。悲伤的终点是爱,有这种爱的地方就有悲伤。永无止境,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与爱同在吧。”
自知是一个过程
还有本书《365天克里希拉穆提》,他是这样阐释自知的:
“要了解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无数问题,最根本的不就是要有自知之明吗?而这正是最难的事情之一。自我觉知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和遁世退隐。显然,要了解自己是最根本的,而了解自己并不表示要回避人际关系。认为通过与世隔绝、遁世退隐或者去找心理学家和牧师,就能有效地、完全彻底地了解自己,或者通过一本书就能学会自知,这肯定是错误的。
“自知显然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要了解你自己,就必须在人际交往中觉知自己的行为;你是在关系中,在社会关系中,在与你的妻子、与你的丈夫、与你的兄弟和他人的关系中发现自己,而不是在与世隔绝和遁世退隐中发现自己。但是要发现你是如何反应的,你的反应是什么,需要一个极其警觉的头脑和敏锐的觉察力。”
概括起来,就是说:
1.要了解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无数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有自知之明,即了解自己。
2.我们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现自己,而不是与世隔绝和遁世退隐中发现自己。
3.在人际交往中觉知自己的行为:“你是如何反应的,你的反应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的第八个孩子.s是二十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十四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临(东方的"弥勒下生"),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再来的"世师"。克氏的父亲是当时通神学会的会员,通神学会是由俄国女子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利坚合众国军官奥尔科特在一八七五年共同创立的,其主旨在促成超越种族、性别、阶级和肤色的兄弟友爱,鼓励会员研究各类古老传统如卡巴拉犹太秘教、诺斯弟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神秘主义玄学体系。一八八二年,通神学会在印度阿迪亚尔成立总部。
克里希拉穆提的生平
克氏童年时对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他爱梦想,虽然时常看似迷糊而实则具有惊人的剖析力。由于体弱多病,克氏几乎每天都在发高烧。不能上学读书的日子里,他就待在家里拆东西,自己研究时钟或其他机器的结构。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为他智能不足,常毒打他、罚他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不管赞美或批评,他毫不在乎,没有任何人的思想和观念曾左右或影响过他。他曾这么形容自己:“就像有许多洞的容器,什么东西进去,什么东西就出来,没有任何东西留下。”
一九○九年,克氏十四岁那年,因为父亲是通神会员的缘故,克氏和弟弟尼亚时常到阿迪亚尔总部附近的沙滩游玩。当时,通神学会的负责人除了贝赞特夫人之外,还有一位名叫赖德拜特的人,有一天在总部附近的沙滩上,赖德拜特发现克氏的灵光极不寻常,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色彩,而尼亚的灵光也很纯净,所以他和贝赞特夫人商量,打算将两个男孩接到英国抚养,准备训练克氏成为“世界导师”。在父亲的欣然同意下,两个男孩的命运就这样被注定了。克氏和尼亚在勒琴斯夫人的悉心照顾下逐渐适应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虽然享受明星式的待遇,但克氏从未快乐过。他依旧是个害羞、体恤而又温柔的大男孩,也依旧所有考试都不及格。他天生的空性使他无法像一般年轻人那样凭着背诵和记忆来通过考试。最后,他好不容易进入伦敦大学和梭尔邦大学,结果还是不能完成学业。一战爆发后,通神学会的会员越来越期盼世界导师能帮助这个世界,于是克氏的责任也更加沉重。他被严密地保护着,永远有两个人跟着他,连坐火车时,紧邻的车厢都坐满随从。尼亚和哥哥截然不同,虽然他一直渴望能过上结婚生子的正常生活,但是他必须保护和照顾哥哥。尼亚的身体一向不好,后来染上肺结核,医生建议他搬到美利坚合众国加州圣巴巴拉山谷区的欧亥,兄弟俩在一间叫做“松舍”的小木屋暂住下来。
一九二二年八月,克氏突然进入“意识转化”期。十七日至二十日从早到晚,他陷入既痛苦而又不可解的状态,身体变得极度敏感。当时周遭人都不知所措。克氏的敏感度突然微细到连人们的负面意念都承受不住,有时陷入出神状态,有时抱怨灰尘太多;有时冷热交战,有时又变得死寂。似乎有一股巨大能量顺着他的脊柱快速往头顶窜升,他感觉后颈和头顶剧痛,又没有任何办法停止这过程,他只能承受这一切。二十日晚上,情况恶化到极点,别人建议他到外面一棵胡椒树下静坐,他照做了。不久,他感觉到自己的灵魂离开身体,飘浮到胡椒树上。这时天空出现一颗明星,在交杂着狂喜而平静的状态下,克氏感受到佛陀的磁力。终于在奇特的生命历程中初次尝到真爱的滋味,从此以后,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开始有了信心。而目击那次转化过程的其他三人也有了明显改变。对于那三天发生的事,最接近的推测可能是“拙火”—印度文化所谓的人类先天潜能—在他体内升起了。这个大能具有改变身心的效果,当人的意识进化到某种程度,大能就会自动升起。“拙火”的过程非常危险,类似死后再生。克氏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份,而他的信心也愈加坚定。
一九二五年的十一月,克氏又面临另一次巨大转折。尼亚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克氏当时必须离开加州到印度演说,他十分不情愿地上了船。当船到达苏伊士运河时,电报传来尼亚的死讯。据说,克氏当时陷入极度伤痛中,他整个的信仰系统也面临瓦解。夜晚时他呜咽地叫着弟弟的名字,清醒时则沉默不语。十二天后,当抵达可伦坡时,克氏看来极为安详,脸上焕发神采,完全看不出曾经历过巨大的悲痛。之后他写下这段话:“一股强烈的欲求,希望别人少受点苦,如果他们真必须承受这些苦,也希望他们能勇敢的承担,不要留有太多伤疤。我曾哭泣过,但我不希望别人也哭泣,如果他们如此,我现在知道那代表什么。”克氏长久以来一直在臣服中蛰伏的智慧,似乎在痛苦的那一刹那觉醒。
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三日,克氏宣布解散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他发誓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而纯属个人了悟,一旦落入组织,人心就开始僵化、定形、软弱、残缺。他的另一项惊人宣布是,他否定了所有过去的通灵经验,认为一切心灵现象都是人类接受传统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而投射的念相。从此这位被选为“世界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开始光华四射。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世界的动乱、人类的自相残杀,克氏感到刺骨的哀伤以及更为超然冷静的深思,他开始探索真正的教诲,要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于是他开始尝试不同的禅定方法,对自己的意识和感官也做了无数实验。也就在同时,他结交了赫胥黎、嘉宝、卓别林、亨利·米勒等人。米勒曾这样形容过克氏:“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惟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能认识克里希那穆提比认识其他任何人都要光荣。”赫胥黎在瑞士听完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后,曾写信给朋友说:“那是我听过的最难忘的演讲,就像佛陀现身那么可信,他绝不容许人们有丝毫逃避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还有不计其数的欧美知识份子,那些最为多疑的心智,都曾用极为夸张的赞美词来形容和克氏相识的感受。六○年代反物质文明的巨浪开始冲击欧美社会,当时有非常多的“花童”起初都极为崇拜克氏,期望他能带领他们进入“立即的涅”。但随后就失望了,因为克氏的教诲与他们的迷幻享乐主义和逃避世俗是互相违背的。但也有不少真正具备探索和洞悉能力的精英份子,包括研究量子力学的物理学者大卫·博姆,以及研究心理分析的专家学者,都开始密切注意克氏的教诲。也就在这个年代,他的教诲益发地透彻、清晰。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都还在不停奔波。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晚九点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议的一生结束了。
他留下来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他们一直强调克氏教诲的重点: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
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赫胥黎则说:“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J·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不喜欢被人们称为“大师”。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般若智慧”本就是最不容易契入的,不仅要身心得到均衡,又要有化繁为简的直心和赤子心以及独立自主的勇气,才能不受人类数千年文明的污染,当下承担那本来“面目”
他的教诲主旨
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他一直指陈"
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这个广大的空间,或许是他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对这么多人产生了如许冲击的关键所在。
因此,佛学家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禅"师。
附:克里希拉穆提著作
1、群言出版社(3本):
《一生的学习》;
《重新认识你自己》;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2、九州出版社(3本):
《谋生之道》;
《爱与寂寞》;
《心灵自由之道》;
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本):
《爱与思——生命的注释I》;
《浩渺无垠——生命的注释II》;
《思考从结论开始吗——生命的注释III》;
《单纯的品质——生命的注释III》;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生命之书——365天克里希拉穆提禅修》;
4、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6本,可简化为3本):
[印] 普普尔·贾亚卡尔著《克里希拉穆提传》;
《爱的觉醒》;(包含《心的对话》、《点亮自性之光》、《与爱同在》的内容)
《世界在你心中》;
《心的对话》;
《点亮自性之光》;
《与爱同在》;
5、海南出版社(2本):
《你就是世界》;
《你就是世界II》;
6、学林出版社(4本):
《自由是什么》;
《恐惧的由来》;
《自然与生态》;
《生与死的冥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