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1937年的南京——真的,我不想将你遗忘
冯小刚前日接受某杂志采访时说:“中国只说不做的人太多了,要是大家都爱国,《南京》的票房怎么会那么差?”这句话完全让我忘了他的初衷只是回应关于某些人的苛刻要求,反而,浮现出来的是那个在周日早晨挣扎爬起不满与愤恨,继而,是感谢影院提供了这样温馨的观赏环境。当然,除了那个实在没办法说出来的票房。
上个世纪初的军阀混战之时,辜鸿民拖着一条小小的长辫子走上北京大学的讲堂时,那些宣扬新文化的新青年们都笑了个半死。老头子用一句话噎死了整个教室的人:“我的辫子在脑袋后面,你们的辫子在心里头。”同理,去看看国内各大论坛和留言板,真是觉得哪怕有人呼吁抵制日货都绝对会有120%的人跟着你。但实际情况呢,各大型城市的日本商品琳琅满目,甚至可以占到将近一半。满脑子把日本当作友好邻邦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别说抵制了,你想让那些新新人类都离开日企,都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广大与中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日本朋友,在不明就里的教科书带领下,以及政客们的巧舌如簧之中,早已经开始对中国的另一种态度了。想让他们对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未知的历史负责任,就有如对牛弹琴,弹琴的人气得口吐白沫,牛在那边不明就里,还觉得弹琴人脑子有问题,反而火冒三丈,说不定一头就撞了过来。
所以说,南京这事,第三方国家倒成了最有发言权的了。独立美国电影人拍出了《南京》,引起国内喧哗,日本人向来都是作为听话的盟友和精明的商人形象出现,这样恶劣的历史表现,的确令人觉得质疑和恐慌。难怪日本右翼团体已经开始筹备开拍颠覆南京历史的影片,妄图扭转二战中日本军队的负面形象。
其实不管怎么说,南京的事儿永远都是小众的事,政府没法明着说,大伙没法硬着上,国外人再怎么折腾,都是一段历史,见证者正逐渐离我们而去,最终的结果,现在谁都只是怀揣美好的愿望而已。
日前,《南京》已经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项的提名,我是非常希望它能够获得这个奖项的,至少国人,特别是媒体,还是会把更多的关注集中在更刺激、更煽情、也更加荣耀的东西上面。南京,我不想遗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