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胡献雅八十年代赠送海生墨彩竹鸡盘赏析

标签:
胡献雅陶瓷美术大师水墨画 |
分类: 集雅轩 |

胡献雅大师创作于八十年代初的这款墨彩竹鸡赏盘,是为赠送海生而作。海生其人,应与大师有交集,暂无考。盘子体型硕大,口径有三十多厘米,胎体厚重,中心下沉,胎釉温润,应是手工制胎,柴窑烧制。盘子画面剪取几杆修竹和破土而出的竹笋,背衬远山,加之绿地上啄食的三只小鸡,象征春天的勃勃生机。落款“一九八二年春,为海生同志作。八十一岁胡献雅。”印:胡。墨色底款:陶瓷学院。
胡献雅从小便对翠竹情有独钟,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以至于后来特别爱画墨竹。这幅水墨写意画,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旁边刚破土而出的新笋,窈窕私语的小鸡,在画家的笔下灵性盎然,动静有致,墨色留白并置,虚实相生,从画面的色彩、形态、层次、外象和内蕴中看到了画家对自然界的感应、对生命力的呼唤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给予受赠者的期盼。修竹青翠欲滴,随风摇曳,具有坚劲挺拔、虚怀若谷的品格。
竹子粗细有别,竹叶错落纷呈,竹高长短有殊,或作左倾、或作右斜,虽数竿修竹各自独立生长,但却顾盼有情。竹叶用浓墨和淡墨交替挥毫,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密中见疏,乱中有正,充分表现出竹劲石坚,显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竹竿纤细、坚韧而劲挺,表现出了不为俗屈的活力。
远山岩石以皴染间施笔法画出嶙峋突兀峭岩的质感和体势。瘦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褶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皴。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风格写成。
墨竹倚石而生,清逸俊秀,风流潇洒。画中奇石与立竹,行笔平直,修竹皆作随风倾斜之态。画面轻重布置得当画竹笔意贯穿,叶叶交加,下笔遒健苍劲,浓淡之墨,相互呼应,极有风致。竹下顽石新损丛草,各显其妙,更增添了画面的稳重感和古拙感,风格潇洒西,得墨竹之妙。
画中的小鸡稚拙可爱,圆头圆脑,画家的笔触赋予小鸡绒毛般的质感,更凸显其娇小可人。三只小鸡神态生动,似在嗅闻大自然的芳香。三只普通的小鸟,却仪态从容,也有文人的遗世独立之风。
“鸡”在中国古人心里含义丰富。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写道:“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画的是一幅田园牧歌的画卷。“闻鸡起舞”则出典自《晋书·祖逖传》,说的是东晋名将祖逖胸怀抱负,刻苦练武的故事。鸡鸣司晨,雄鸡一叫天下白,鸡总是与清晨联系到一起,让人想到时光流逝,含着催人奋发的力量。在中国画里,“鸡”也是个讨喜的题材。“鸡”与“吉”读音相通。这样的画作总带着些喜气。
胡老研究中国书画70余年,所画以花鸟、山水为主,初学唐宋以来名家笔墨,后研习西画表现手法,苦于探索,自成一格。从其花鸟、山水画运笔用墨,可知其笔墨功力深厚、力透纸背、放笔直取、大气磅礴、淋漓尽致、雄浑朴厚,壮美之中透出清逸。晚年的胡献雅画技高超,画风恬淡清逸,古朴苍劲,许多作品显示了他以独胜巧、以朴胜艳的功夫,既有装饰美又有现实感,充满了诗情画意。胡老的文入画传统笔墨功夫,不仅在江西省名列前茅,而且可以在全国范围同现代最知名画家媲美。
胡献雅(1902-1996),字正民,中国国画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江西省南昌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全国美术协会成立发起人之一并为第一届理事。1943年任国立中正大学名誉教授,并受教育部之命,画赠美国、英国首脑,同年创办立风艺专并任校长、教授。1958年主持创办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授,并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和名誉主席、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江西省画院名誉院长、庐山画院名誉院长、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人大常委等职,是刘海粟、潘天寿的得意门生。擅长花鸟、山水、书法。画风笔简意深,雄健拙朴,被国内外誉为“当代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