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粉彩山水瓷板赏析

标签:
陈松江南山水瓷板画收藏文化 |
分类: 集雅轩 |

这是一块赠送款粉彩山水瓷板,题识:“一舟烟树外,几杵暮钟寒。曹效曾敬制于章门江春画舫。印:松”。受赠者应是其后人出于忌讳抹去。江春画舫是陈松的斋号,松是其印章。由此确定这是陈松的作品无疑。画面呈现一幅山村之景,湖水环绕,林木苍劲,近岸草堂掩映于树丛之中,中景山间云雾缭绕,平静的湖面上蓑翁独钓,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一派湖光山色。远方群山烟林,渐远渐淡,没入天际,意境清幽。
重峦叠嶂,流泉飞瀑,为画家心目中的理想仙境。陈松山水虽多仿自元人黄鹤山樵王蒙,实际上是集古人之大成。不仅有王蒙细密的笔墨,还有五代董源和巨然气势雄伟、于严整中求变化的构图,明董其昌所提倡的书卷之气亦迷漫于清疏秀逸的意境中。由于新粉彩表现力更强,色彩厚重,较之单纯的墨彩更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江南山水多彩的特点。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其用笔细密严实,松秀浑然,柔中寓钢。画山石以干笔短线,皴纹以解索、牛毛、披麻皴交错为之,用墨由淡至浓,层层皴积,再以焦墨勾点,达到浑厚华润又阴阳分明的效果。此画于幽静疏旷中寄寓了文人雅士悠游闲适的意趣。此图笔墨笔涩而不滞,每一笔似乎都在克服一种阻力,刚健凌劲而又显得柔韧富于弹性,勾皴点擦,老笔纷披,不拖不沾。全图笔墨工细秀逸,构图新颖,表现出陈松成熟期的山水画风貌和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
这幅画采用“简洁的意笔山水画风格”构图,以淡墨表现江南“可怜秋色与春风,几度荣枯新复古。”秋日蕴含生机的景色,或笔意蓬松,或水墨淹润,或细密工致,均有一种苍莽深秀中见润泽的感觉,甚至可以看到赵孟頫清逸简淡的影子,反映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连,表现了古人的生活理想和情感归宿,对隐居生活的理想追求。群山、树木或疏或密,信手写去,虚实相生,落落大方,平中寓奇,不经意中有着严谨的章法。于幽静疏旷中寄寓了文人雅士悠游闲适的意趣。此画境界恢宏、景物繁密、平静的湖水、蒸腾的云气与繁密、严实的山崖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画面极具厚重感,其物态峰峦浑厚,林木苍秀、山泉曲折隐现,极具生动之至。陈松的这幅山水画作在构成上布局严谨,合于真景,笔墨讲究气韵,渲染得法,淡雅秀逸,在师法古人和追求笔墨情趣上达到了新的境界。表现了古人的生活理想和情感归宿,对隐居生活的理想追求。
在笔墨上,陈松擅长书法尤以行草功力深厚,从其画作的落款和绘画本身的笔墨亦能领略其风采,从用笔上可以看出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用笔之效能,笔尖、笔肚到笔根尽显毛笔之功能,通过苍毛的、蓬松的、干渴而有滋润的笔墨充分地表现出南方植被浓郁苍劲的山水景致。用墨上,他将巨然开创的焦墨混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点线交织的格局使画面更显丰富、耐看。他那层层深入的墨韵又使得画面浑厚苍郁,形成松而不散、毛而不涩、干而腴润、虚而盈实的笔墨图式。在山石的皴法上,陈松大胆地熔前人创造的披麻、鱼鳞、牛毛、云头、解索等皴法与一炉,别开生面,这一点,在民国画派中也是卓然独步的。
瓷板未署作者陈松,而是赠送者曹效曾,民国时期应有一定社会地位。查证曹效曾一为江西铅山县知事。铅山与上海的松江、江浙的苏杭、安徽的芜湖、江西的景德镇并列为“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铅山县志教育篇》(征求意见稿)载,因曹效曾在任职期间,热心办学,甚著劳绩,全县学校增至86所,学额增加千名以上,为此,其与县劝学所长任厚训一并受到当时内务部的嘉奖。铅山第一所新式小学堂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建。到民国3年(1914)全县有小学40所。曹效曾第一次在铅山任职为民国5年(1916)7月3日至民国7年(1918)6月6日,全县小学增至86所。到民国10年(1921年)5月21日至11年(1922)年4月其再任铅山知事。1924年,铅山小学总数133所,1933年小学达187所,实现了各所设有中心小学,各保(各村)基本有学校的教学规模。教育走下神坛,并能与普通民众相依,曹效曾知事应该是铅山一个不能忘记的名字。
另一曹效曾编选了《古乐府选》十二卷,卷首有自序, 原刻本。民国二十四年( 1935)铅印本。内页有“武清曹效曾贯之”、“武清曹效曾书”。由于瓷板受赠人被抹去,不好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