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仰和馈赠王凤池之山水帽筒

(2019-04-13 21:59:14)
标签:

浅绛彩瓷

汪仰和

王凤池

山水画

收藏

分类: 集雅轩
汪仰和馈赠王凤池之山水帽筒

汪仰和馈赠王凤池之山水帽筒


这是一对清光绪浅绛画师汪仰和馈赠给江南大才子王凤池的帽筒,曾在翰林府摆放多年。帽筒题款“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时在丙申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冬月,凤池仁翁大人雅玩。汪仰和写。印。王凤池生辰算,此时应该七十有,也符合了上面的落款凤池仁翁大人雅玩。清代对父母官和尊长辈尊称“仁台”或“仁翁”。遐想当时王凤池年事已高,晚生汪仰和为了愉悦王凤池的心情故作了这件作品来馈赠

这对描绘江南水乡春色的山水帽筒,有两幅不同的画面,俗称不对称对:一幅幽居牧牛图,一幅溪山行旅图。精致而文气,层层绿意,新颖轻倩;青山秀嶂,怡神悦目,构图明快,活跃而活脱,于随意处显功夫,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是否为汪仰和所画?不看名头看笔头从题款书法看,非汪友棠莫属;从画风看,牧牛图似程言,行旅图似程焕文,不得而知。王凤池博学多才,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翰林瓷绘家,馈赠给他的作品必须有一定档次,必是有一定声名的大家所绘。

牧童与耕牛,将我们引入江南深春一隅。“幽居牧牛图”绘山坳中所竹篱小院中桃花盛开,空无一人,似在等待其主人的归来,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画面下方柳枝低垂,大地葱绿,在勃勃生机的春景中,牧童悠闲地侧坐牛背上,蓝袍高士拄杖紧跟其后。作者用笔巧妙,一座小桥引入画面核心,使得全画气脉相通,克制了生硬而使画面变得柔和。加之湖边块块农田以及相呼应的青山绿水,形成一派悠闲的田园风光

简淡设色,淡然的青绿是这幅瓷画的基调。在构图上,画家采用平远法,一丛垂柳后的溪畔平岸上,是一座院落。主峰后面的远山,淡淡一抹赭色,绿中有赭色,与春色相和谐。 画面虚实有致,对比分明。院内留白,山腰浮云,疏密对比,空明透气。耕牛、柔逸随风的柳条、浅草沼泽、大片方田,构成简淡清新的景致。红装牧童,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点醒了画面。为使远景近景拉开层次,画家将远山处理的烟云朦胧。山腰白云缭绕,山尖淡皴淡染。整个画面,疏密对比强烈,层次分明,使主题更突出,更集中。     

面对这幅一百多年前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禅宗很多祖师喜欢用“牧牛”譬喻“修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性”,后来许多牧牛公案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 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行旅图》蜿蜒而下的山路上隐世高人骑马而行,童子挑担紧随其后。人在旅途,人生如寄。”山高水长,人生渺小,一切俗情只有淡然,方可获得一份欣然与快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蹄塔塔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渐入画面,与对岸山涧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然后从眼前走过。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石涛也说过“世人独以画师论,摇手非之荡吾胸”,所绘山川不管写实还是像帽筒上的这种写意,其灵魂是“传其神”:文学性,诗意性,哲理性,禅意道气等不可言说的微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就是东方思想心灵方可领悟的真谛。而是要用游目骋怀的观点,感悟画面的总体气象,领悟其中所表现的巍峨壮丽的故园山川,方显古代先贤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亲近山水之情怀。

一匹白马,一个隐世高人,一个稚嫩童子,组成的行旅图,是这样的淡雅与传神画上方峰峦高耸,气势雄浑,山中云气缭绕,兀石丛立,山峰迭起,峡谷溪流,渐远渐深画面下水岸隔湖,傍岸一舟,舟上竹蒿插水。岸边乔木参天,绿荫匝地溪水两岸坡脚呈犬牙形,交错呼应,使画面更显出了真实生动,富有活力。   

“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是严维对刘长卿的酬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刘长卿从鄂岳转运留后贬谪为睦州司马,作《对酒寄严维》诗,委婉地诉说了自己的忧愤和无聊。严维作为是大诗人刘长卿的好友,酬诗加以安慰和鼓励。“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这两句纯是写景,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色,直指刘长卿睦州新居环境可以愉悦性情。此联语境绮丽,形象传神。这题诗用在汪仰和馈赠王凤池的上,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汪兴黎,字仰和,号吟乐山馆主人。斋名款:吟乐轩、吟乐山馆,安徽歙县人,擅人物、山水、花鸟。其款字纷杂繁多,除了蒋氏代笔外,还有汪友棠、何明谷等人。

王凤池(1824-1898),字兆木,号丹臣、敬庵,别号福云小樵,斋名福云堂、福云山房、兰亭后轩、不雅棋后樵等。湖北兴国州丰叶里王志村(今湖北阳新县浮图镇王志村)人。他天性聪慧、才思敏捷,17岁即府试夺冠,35岁乡试中举,41岁中进士,点翰林院明日吉士,47岁授翰林院编修。1875年,51岁时以知府披发江右。江右即江西饶州府,辖景德镇、上饶、鄱阳等地。后又署南康府事、九江知府。他任外勤于政事,不留遗案,深得民心。擅诗画,通文史,经常到白鹿洞私塾讲史传经,曾续修《兴国州志》,著有《福云堂诗稿》。恰是在知府任上,他与景德镇御窑厂画师金品卿、王少维相识,并过从甚密,其间创作了大量瓷绘作品。有他自身自力创作的,也有跟金品卿、王少维合作的,王凤池的声名顿显,也属历史必然,因为翰林、知府或是能诗擅画者虽众多,但同时工瓷绘者却又寥寥,尤其是翰林瓷绘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只有王凤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