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光绪御窑画师周子善帽筒赏析
标签:
御窑画师浅绛彩瓷周子善露轩帽筒 |
分类: 集雅轩 |


帽筒,俗称“官帽筒”,创制于清嘉庆年间,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或官员之间互访时置放花翎顶戴所用的一种实用器物。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在同治、光绪年间迅速流行并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同治年间,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首的新安派画家将传统的中国书画引入瓷器之后,帽筒便成了文人瓷画师们一展身手的好器物,成为当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互相赠贺的一种重要器物。帽筒的品种样式除常见的圆筒形外,还有四方形、六方形,有的还带有镂空开窗和雕瓷堆塑。
丙申夏月,在一藏友家赏瓷,偶在角落里瞥见了两只布满尘埃的方帽筒。初上手来,两只虽都是浅绛彩瓷,但这只周子善帽筒画面清雅,书法飘逸,煞是喜人。幸哉藏友言两者可选其一,没有犹豫拿下了这只子善帽筒。
山水图中,远山近坡,杂树斑斓,碧波荡舟,茅亭高立,满是江南水乡韵味。清初的艺术评论家笪重光在其论著《画荃》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谈的就是虚实相生的问题,所以敢于不画行人、飞鸟、走兽的往往是山水画高手。作者笔下的古松挺拔向上、劲挺有力,意喻人的正直不屈。而最具特殊审美意味的是空亭,亭子空无一人,来意喻受赠者本身胸无一尘,是自身生命的化身;花鸟图绘一树桂花,红花绿叶,相映成趣,花间正中一枝白头翁栖于其上,神情何等悠闲;博古面花瓶中插一松、一梅,笔墨简淡、细劲有力,象征人的清高和气节。
作者周子善,晚清光绪年间御窑画师,主要活跃于1878年(光绪四年)至1895年(光绪21年),人物、山水、花鸟皆擅,最精山水,作品简洁空灵,笔墨颇有宋元一路,构图和清雅有倪云林风格。有款“子善周鼎作”。
此帽筒是周子善赠送给露轩的。经查证,露轩是光绪年间曾任厦防同知秋嘉禾的号,是秋瑾的祖父。秋瑾出生于云霄,至其父辈,秋家已有四代为官。其父秋寿南(1850—1901),清朝官吏。字益山,号星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在福建、湖南等地为官,勤政爱民,两袖清风。秋瑾(1875年至1907年),字璇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光复会、同盟会。1907年初,接办绍兴大通学堂,赴浙各地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准备浙皖两地同时起义。7月13日,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内为清军所捕。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嘉禾初来云霄任职,履行了一方百姓父母官的职责,在强化整顿吏治、淳化民风、稳定社会事务中颇有建树,特别是整治太平军兵灾后社会乱象,改变邑人好勇斗狠陋习,树立忠君爱国风尚,卓越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任内廉明勤政、省讼简政、严防差役勒索,倡修云霄城隍庙、顶关帝庙,以亲政爱民、治绩卓越而为民众所乐见,其平易近人的亲民风范深得民拥。秋嘉禾长于书法,在云霄首次任职期间曾留下不少诗文墨迹和联匾。
光绪五年(1879年),秋嘉禾为云霄莆美乡张循范《长发陷云纪略》作序,落款“光绪五年权云霄同知篆山阴秋嘉禾书”;同年十二月,他又应阳霞方氏二房六派光绪举人、翰林方炎所请,为方氏支祠咸正堂题写楹联曰:“咸思辛苦开基堂构继承北梓南桥宏氏族;正看子孙济美浚先辉映秋频春藻荐馨香。”秋嘉禾的书法曾存世于云霄的主要有3件,都是第二次在云霄厅任职时所书写。内容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句子,表达他豁达胸襟和开明意识;也有他与文坛知己别后重聚的感叹诗作。这是他书赠并与当地文人张心田、“云一兄”等人常有诗书画交流,并结下浓厚的情谊的史证。
这位惠政卓著的地方亲民廉吏,被云霄民众亲切地尊称为“秋老大”。他第一次任满,全城各家门口悬挂“官清民乐”的纸灯笼,沿途爆竹欢送;民众为秋嘉禾立“云霄分府露轩秋大老爷功德碑”于云陵渡头村、火田东车村西五里亭山墙西南侧,此亭因称报恩亭。第二次离任时,民众又在后埔村东十里亭,为其立碑“厅宪秋公去思处”,以志甘棠遗爱。
厦防厅主要管理厦门的贸易、税收、台运、地方诉讼等事务。旧厦门以街道狭窄、污秽脏乱著称。秋嘉禾上任后,发布通告,谕令沿街商户每日负责打扫自家店面门前街道,如有堆积垃圾污秽,则追究查办。当时的厦门港码头设施落后,大船只能停泊在深海,旅客和货物必须通过双桨小船转运上岸,往来客商经常受到船户的勒索欺诈。秋嘉禾颁布法令,对双桨小船接运商船的秩序加以整顿。
秋嘉禾最孚民望的是处理诉讼。清道光版《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道:“胥役欺瞒官长,凌轹良善,积弊已久。”秋嘉禾应该是深知其中弊端的,因此到任以后,政简刑宽,对署中胥役所报案件均严加审核,不随意签票传提。即便发出传票传提诉讼各方,也标明差费,不许加收。
秋嘉禾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官场堪称凤毛麟角。因此,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报纸《申报》,多次在该报有关厦门的报道中对秋嘉禾大加褒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