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人如花月 美色正清年
新年伊始,在乡村人家见到一只粉彩双耳瓷瓶(见图),所绘“仕女图”,形象生动秀美,诗情画意相融。可怜口沿有冲,用五个铜钜扶正,瓶高42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14厘米,撇口,缩颈,长圆鼓腹,颈部塑两只出戟耳。瓶体上粉彩描绘形象、生动、秀美的“仕女图”;瓶背面墨书配题有“玉人如华月,美色正清年”、“刘和义作”的诗句和署名。瓶颈的双戟耳上描金装饰。
“仕女图”为明、清瓷器上较为流行的装饰图案。明宣德青花瓷上多见仕女,将人物与山水、亭台楼阁结合起来,常见的有“仙女跨鹤、仕女吹箫、仕女赏月、仕女游息、仕女茅亭、焚香拜月、丽人乘鹿车等”。清代早期“仕女图”颇为盛行,尤以五彩器为常见。内容有“十美”、“四妃十六子”、“二乔”、“红娘”等,还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等等。顺治、康熙时所绘栩栩如生。
清末民初的“仕女图”,人物束腰长裙,衫领低开,手足不露,秀发披肩,属明代宫装美人的形象。一般都为粉彩描金,衣裙用粉红、鹅黄、雪青、湖绿填绘,画面一派春光。一般都题有诗句、年款和署名,书法精美或粗俗均有。民国初的“仕女图”,除了传统画法以外,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画法,更注重造型准确,头脸部分阴阳面,吸收了海上画派的技法,更接近画。从许多传世品看,清末民初“仕女图”的开相似有专职画师,据说整个景德镇仅数位,因此所绘仕女文弱之态千篇一律,人物面相雷同,虽见有主仆之分,但造型相似,鹅蛋脸、柳叶眉和樱桃嘴,并有绝妙“点晴”之笔,构成了东方式的古代美女形象。所见传世品有日用器皿的盘、碟、碗、杯及粉盒、肥皂盒等;陈设器多见盖缸、盖罐和花瓶。
清乾隆朝开始,以“仕女图”为饰的瓷器上,多配有相应的诗句,称为“仕女诗”。如“惜花春起早,爱日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高烧银烛照红妆”,“轻罗小扇扑流荧”等等,诗情画意相融,使瓷器图案更为动人。民国时期瓷器上所题的“仕女诗”除少数名家名作外,大多数所题诗文因作者文学修养不足,故内容格调不高,流于庸俗市侩;书法功力欠缺,潦草随意,减笔过重;有的诗文内容只题一半就完了。常见的有:美人如玉、才子佳人、鸟语花香、男儿立志、香闺静读、人面桃花相映红、美色清华不计年、读尽人间未见书,“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等等。
这只刘和义作粉彩“仕女图”双耳瓶,所绘仕女可见有主仆之分,主人座石上,仆女立于一旁侍候。纹饰线条描绘精到准确,头脸部尚未见阴阳面,色彩画风淡雅高古,应为晚清名家共同之佳作。而更为令人叫绝的刘和义作的“仕女诗”:“玉人如花月,美色正清年”。
据瓷艺研究文献考据,刘和义为清末民初景德镇绘瓷名家,生卒年不详。但所见署名作品有晚清光绪款“繁花锦簇五彩大罐(高33厘米)”,2003年以8500元成交。另见有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五年(1916年)的“花有清香花鸟图”粉彩大罐,其作品画工细腻,用彩鲜艳沉稳,所画作品均寓意吉祥,深受世人喜爱。在2006年“河北第一秘”李真涉案物品专项拍卖会上,就有刘和义民国作“六方多子多寿图帽筒”一对,被人高价抢拍买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