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片酬牛市的“背后”

标签:
娱乐中国片酬 |
分类: 《星库》每期精选文章 |
文/王喻
进入2010年的艺人片酬暴涨,让业内外的各色人等瞠目结舌,议论纷纷。那么谁才是推动这一波涨价潮的幕后推手呢?艺人片酬暴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将会对中国的娱乐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11912460.jpg
谁的片酬在暴涨?
对于电视剧制片人的哭穷,演员陈道明很不以为然,他在最近出席一个活动时说:“投资公司的老板说现在请不起演员,演员很贵,这没错。那老板省下的钱不就是给自己的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加减法,为什么你可以赚钱,演员不可以赚钱?演员赚钱只要合理,交税完税,对得起自己的工作量和态度,这就是演员的全部。至于高和低,没有一个演员去抢,他高你可以不用他,用完了以后再说这种话,我觉得不大好。”
的确如此,市场经济,买卖双方自觉自愿,公平交易。为什么有的演员片酬暴涨却还有人追随买单呢?他的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
片酬暴涨群体一:
凭一部剧一炮而红
近年来电视剧明星片酬飞涨,其中涨幅最大的是一些凭借某一部剧一炮而红的明星,比如《士兵突击》帮,涨幅最高的张国强,拍剧时片酬5000,现在涨到10万,达到20倍,其他人的涨幅也在10倍以上。早前的《奋斗》也捧出了一批演员,《奋斗2》的编剧石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希望能沿用《奋斗》原班人马佟大为、马伊俐等人,但他们的身价涨得非常厉害,《奋斗》之后,都涨了10倍。”闫妮在《武林外传》热播之后,身价达到了15万一集,但在《武林外传》里她的片酬只有2000元,竟涨了75倍,可称为是涨价冠军!
片酬暴涨群体二:
连拍好剧片酬逐步上涨
一些明星原本是二线甚至三线,因为连续接拍了多部热剧,身价也是水涨船高,甚至涨幅越来越大。近年最热门的电视剧之一《媳妇的美好时代》,主角黄海波和海清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两人的片酬涨幅都超过10倍。黄海波因为连续两部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的美丽人生》身价节节攀升。据业内人士透露,黄海波在2007年、2008年拍摄两部军旅题材电视剧时候,片酬仅仅两万之多,如今有消息传出,他的最高对外报价已达到单集25万。
片酬暴涨群体三:
久居一线,持续飙升
已经在一线多年的一些明星如李幼斌、孙红雷、陈道明等,最近两年的片酬涨幅也很惊人。据业内人士透露,2008年拍摄《潜伏》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孙红雷的片酬单集不到5万,但因为这两部戏的走红,孙红雷身价暴涨。年初有消息传出,孙红雷电视剧的对外报价达到单集30万,估计他的实际成交价也可以达到业内同行最高水平——单集18至20万。
片酬暴涨为哪般?
1.电影市场火爆的虹吸效应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的票房达到60个亿,今年将冲击100亿当然记录。随着电影市场的迅速升温,原来以拍电视剧而知名的一批演员纷纷转战大银幕,而各大电影制作公司为了命悬一线的票房,也积极地展开了对诸如范冰冰、赵薇、舒淇、周迅、谢霆锋、陈坤、邓超等明星的争夺。“一下就感觉电视剧这块有收视号召力的演员少了,于是造成大家蜂拥而上去抢,一抢价钱就飞涨,涨上去就很难下来了。像孙俪这两年已经往电影方向转了。电视剧市场就像一块培育未来电影明星的沃土,有知名度了就有资本攀上更高的枝头,所以造成电视剧市场的明星缺失。”《金婚》的制片人敦琪对此感触颇深。
对在中国艺术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演员来说,电影在他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位置,几乎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的电影情结与梦想。电影制作精细,对演员的创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其拍摄周期相对较长,工作压力没有电视剧那么大,留给演员的创作空间也较大。同时,电影市场是个世界范围的市场,电视剧是一个中国本土的市场,从演员角度来讲,但凡有这种实力的话,他肯定愿意上大屏幕。在电影市场,他们可以把片酬放在第二或是第三位去考虑,回归到电视剧就是要挣钱,各自都有需求。
2.业外资本大举进入
随着影视市场的火爆,近年来各种业外资本纷纷进入。他们初来乍到,财大气粗,所以出手也就很大方。为谢霆锋开出900万天价的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剑侠情缘》,其大投资方就为金山软件董事长兼CEO求伯君,下如此大的血本,为了什么?答案也许很简单——跑马圈地赌未来。
另外各大卫视台纷纷成立公司做自制剧、定制剧,抢占内容生产的至高点,这也对民营制作公司形成了强力挤压之势。因为电视台有着先天的优势,除了播出优势外,还在做节目,他们签演员的时候可以有许多附加条款,对艺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做戏不是电视台的主业,对成本也就没那么斤斤计较,它可以透过播出时的广告、戏的植入广告等,轻松地收回成本,不亏本就可以了。
据业内人士透露:江苏台做《人间正道是沧桑》,开始计划80万一集,后来一再突破预算,因为江苏台要用这部戏打品牌,要的是先名后利。但制作公司不行,你拍的戏是85万一集,必须卖到100万才持平,这个压力是很大的。算账的方法不一样,花钱的方法当然就决然不同。
3.播出平台的收视激战
在高片酬的游戏里,是谁扮演了给艺人发薪水的老板角色呢?
艺人涨价直接的承受者是制作公司,但他们必然将这一巨额成本转嫁到播出平台上。近几年,全国的卫星电视台,如央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北京卫视、安徽卫视等在收视率的竞争上日趋激烈,他们都需要一些好剧去扩大他平台的影响力,去增加他对广告主的吸引力,实际上是在抢夺资源。
著名制作人王鹏举分析说: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地方电视台对制作公司的购片价格8年没有成长。像北京台买戏,在8年前的时候价格就出到了6万一集,那个时候因为有有线和无线的竞争,好戏甚至到了8万,但是有线和无线合并以后,这个价格一下就拍死在这了,一直延续到今天北京地面频道的价格还是突破不了6万。
但卫视不一样,卫视争夺的是全国的市场,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是靠广告,而广告不仅仅针对北京,它针对全国市场。这个时候卫视提高了购片价格,同时限制地面播出的台数。比如全国31个省市,它允许你发8个省市,那么剩下那23个省市的首播权就属于他了。用卫视来覆盖23个省市的首轮,那么他的收视率就会提升,这样就提高了他广告的竞争能力。
目前,全国的电视剧一年生产12000到13000集,最高的时候15000集,每一集电视剧的剧本文字量是13000到15000字。可以算一下,一千八百万字的剧本任何一个购片中心的人每天看都看不完。由于竞争激烈,基本上有了大纲定了导演、主要演员,这个时候电视台就来抢戏了,就是播出方的事先的进入。在09年初一部电视剧卖100万还是奇迹,可是今天已经很平常了,一部戏只要好看大家喜欢,一部戏也可以到100万甚至更多。
这两年《红楼梦》、《三国》、《水浒》、《西游》四大名著的首播权都不在央视,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事实就是这样。卫视间的激烈竞争也逼迫央视,必须要调整,放下身段,提高购片的价格,加快决策的机制,这样才能抓住好片子,这也是市场发展竞争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11936040.jpg
片酬暴涨有虚火
有业内人士指出,表面上扶摇直上的演员片酬背后也有“虚火上升”:“演员片酬之所以出现太高报价,很多时候就是演员碍不过情面,不好直接拒绝一些‘草台班子’的主创团队,把价钱报得很高以逼退对方——如果能成交那就赚钱,如果不成交那也没什么损失。遇到好的主创团队,他们还是会心平气和地谈价钱,不会一味地追求高价。”所以一面是高片酬的消息不断,一面又是演员们不计报酬出演好剧,片酬报价与成交价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额。
客观讲,艺人片酬的井喷式增长,还有一个基数过低的原因,导致看上去增幅很大。
一个没名气的演员,按一集五千来算,30集也就是15万,一年接2部戏的话,年收入为30万,这算好的。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演员,是按打包价算片酬的,30集的戏,打包价3-5万不等,年收入6-10万,这也还算过关。因为还有金字塔底的芸芸众生,那些演员是一年到头找不到工作的。像曾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演员富大龙毕业后长期接不到戏,为了生计还送过外卖。
而最初洽谈、并手递手给这些演员发薪水的,是剧组的演员副导演。他们掌握着演员片酬的相当一部分命脉。剧组的演员副导演,多为导演、制片或其他工种的亲戚或朋友,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国内也没有这类的大学课程),只是多年从事这类工作,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艺人资源,加上百十号艺人的联络、谈判、定档期、盯现场的繁琐,造就了这个职业的特殊性。
对于经纪公司来说,身价是外界衡量艺人知名度的标准。一旦艺人有走红的迹象,经纪公司立即抬价,而身负挑选演员职责的副导演及负责谈价的制片主任就成了主要公关对象。叶巍民曾是横店集团的执行总裁,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数十年,每年拍摄的电视剧达一百多集。他对于许多演员副导演和经纪人间的合纵连横、吃拿回扣,是心知肚明,却无可奈何。因为他作为投资人兼总制片,已无法分身再去当演员副导演了。那些经纪人也只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演员这边不亏就是了。
凡此种种也导致了今年以来,一些二线以下的艺人,片酬也持续走高,但大部分有头脑的艺人,遇到好的本子和团队,他们不会一味地追求高价。演员海清就曾说:不会再涨片酬,片酬太高会没人找你拍戏,因为一部好戏是有预算的,如果你片酬太高,超过它的预算,这个好剧本就会离你而去,她不想因为钱失去好剧本。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11931285.jpg
原来以拍电视剧而知名的一批演员纷纷转战大银幕,而各大电影制作公司为了命悬一线的票房,也积极地展开了对诸如范冰冰、赵薇、舒淇、周迅、谢霆锋、陈坤、邓超等明星的争夺。“一下就感觉电视剧这块有收视号召力的演员少了,于是造成大家蜂拥而上去抢,一抢价钱就飞涨,涨上去就很难下来了。
“中国现在电影电视剧都一样,正在步入产业化的阶段,到了产业阶段很多东西都是由产业决定的,不是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决定的。资源永远是向高端产品集中,这是我的观点。”
高片酬带来了什么?
艺人片酬的暴涨激起了制作方的一片声讨之声,著名制片人张纪中说,他给片酬,只希望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然后把尽可能多的钱省下来制作。“比如《西游记》投了1700多万,你想,《西游记》有多少重要的角色,如果来的人动辄二十几万的片酬,我们还要不要制作了?现在我们内部也经常有人跟我说,外面有人价钱多少了,翻了多少倍,对我们剧组影响很大。”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制片人只能想出一些亦正亦邪的应对办法:本来这个戏就是30集,但把剧本做成25集,每一集都在18000字以上,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戏肯定不是25集。然后,去跟各个部门谈成本,不是按集来的,按照包干来。比如说我一共拍两个月,你这个演员一个月多少钱?这样来谈。制片人王鹏举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演员在整个电视剧的制作的成本里面不超过40%是合适的,因为编剧还有个10%,还有以导演为首的服化道、摄录美、照明、所有包括制片部门人员的费用,在整个的制作里面还要占到25%,算下来真正花在制作(前中期置景、服装、交通食宿、后期制作、宣发)上的钱只剩25%了,已经用度紧张了。如果能够设法挤出一些钱出来放在制作上,戏的品质会更好一些。
而中国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于朴也曾表达过相同的担忧:由于大腕演员酬金比例过高,其余摄制成本减少,导致剧组拼命压缩拍摄周期。为压缩开支,剧组只得聘用大量民工,有的剧组灯光、道具都只请一个专业人员当组长,其余都由民工顶替。有的剧组为了抢戏重复用景、压缩景地拍摄,200个景压缩到150个,有些小的景干脆删掉了。就这样,电视台冲着大腕演员的名声,花高价钱买电视剧,但结果买到的,却是一些降低了成本的次品。而电视台高价购买的电视剧版权为了能拉到更多广告,又不惜自行“注水”,把电视剧播出周期拖得更长,观众被迫要接受被打散的故事情节、画蛇添足无关痛痒的多余镜头,这又导致了花大成本制作的原本期待极高的影视剧观众并不买账。这必将会导致行业的恶性循环。
但是也有些业内人士表达了不同意见。光线影业的总裁张昭认为,演员片酬上涨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国现在电影电视剧都一样,正在步入产业化的阶段,到了产业阶段很多东西都是由产业决定的,不是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决定的。资源永远是向高端产品集中,这是我的观点。”而《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制片人吴毅则预测:“电视台买片的钱是很有限的,制片方慢慢都应该回归理性。我估计未来一两年,明星身价有望回落。”
面对这一困局,也迫使许多业内人士更深入地思考行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突破点。福缘影视文化公司的老总铁佛认为:把故事讲好才是是电视剧的根本。他现在的年产量是一年一百集左右,今年已和东方卫视合作为其拍摄定制剧。他对现在的演员片酬飞涨十分的抗拒,拒绝使用明星,他认为:把本子做好故事讲好,不靠明星依然可以做出好剧卖出好价钱。
资深制作人敦琪也认为:“一个比较好的局面就是电视台现在也慢慢开始按质论价了。演员片酬在疯涨的同时,现在电视剧市场销售的价钱也在往上走。去年的销售冠军《三国》也就160万/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能突破200万/集,我觉得最终还是内容为王吧。”